《三十六計》之攻戰計(一)

敵戰計:處於進攻態勢之計謀。飛龍在天。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打動草驚動了藏在草裡的蛇。後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動不謹慎,而使對方有所覺察。作為謀略,是指敵方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秘,意向不明時,切切不可輕敵冒進,應當查清敵方主力配置、運動狀況再說。

【原典】

疑以叩實,察而後動; 復者,陰之媒也。

【釋義】

反覆叩實查究,而後採取相應的行動,實際是發現隱藏之敵的重要手段。

【淺解】

打草驚蛇之計,一則指對於隱蔽的敵人,己方不得輕舉妄動,以免敵方發現我軍意圖而採取主動;二則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動,中我埋伏,聚而殲之。

【按語】

敵力不露,陰謀深沉,未可輕進,應遍探其鋒。兵書雲:“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薈者,必謹復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解析】

兵法早已告誡指揮者,進軍的路旁,如果遇到險要地勢,坑地水窪,蘆葦密林,野草遍地,—定不能麻痺大意,稍有不慎,就會“打草驚蛇”而被埋伏之敵所殲。可是,戰場情況複雜變化多端,有時已方巧設伏兵,故意“打草驚蛇”,讓敵軍中計的戰例也層出不窮。

【故事】

南唐時候,當塗縣(現安徽省馬鞍山市下轄的一個縣)的縣令叫王魯。這個縣令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只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在他做當塗縣令的任上,幹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

常言說,上樑不正下樑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幹壞事,他們變著法子敲詐勒索、貪汙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大小貪官竟佔了當塗縣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裡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一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裡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貪汙受賄的種種不法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幹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塗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罷,他手一鬆,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幹了壞事的人常常是做賊心虛,當真正的懲罰還未到來之前,只要有一點什麼聲響,他們也會聞風喪膽。

《三十六計》之攻戰計(一)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信人認為人死後靈魂可附著於別人的屍體而復活。後用以比喻已經消滅或沒落的事物,又假託別的名義或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沒有作為的勢力來達到我方目的的策略。

【原典】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釋義】

有些看上去無什用途的東西,往往有時我還可以藉助它而為己發揮作用。猶如我欲“還魂”還必得藉助看似無用的“屍體”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說兵家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是看去無什用處的東西,努力爭取主動,壯大自己,即時利用而轉不利為有利,乃至轉敗為勝。不是我求助於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於我了。

【淺解】

凡是自身能有所作為的人,往往難以駕馭和控制,因而不能為我所用;凡是自身不能有所作為的人,往往需要依賴別人求得生存和發展,因而就有可能為我所用。將自身不能有作為的人加以控制和利用,這其中的道理,正與幼稚矇昧之人需要求助於足智多謀的人,而不是足智多謀的人需要求助於幼稚矇昧的人一樣。

【按語】

換代之際,紛立亡國之後者,固借屍還境之意也。凡—切寄兵權於人,而代其攻寧者,皆此用也。

【解析】

歷史上常有這種情況,在改朝換代的時候,都喜歡推出亡國之君的後代,打著他們的旗號,來號召天下。用這種“借屍還魂”的方法,達到奪取天下的目的。在軍事上,指揮官一定要善於分析戰爭中各種力量的變化,要善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有時,我方即使受挫,處於被動局面,如果我方善於利用敵方矛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能夠轉被動為主動,改變戰爭形勢,達到取勝的目的。

【故事】

田子春借“屍”謀兵權

漢高祖駕崩後,呂后獨攬國家大權,排除異己,大封呂氏一族,劉邦的後裔不是被殺,就是被削去了兵權。就在大家惶惶不可終日、無計可施時,齊王劉澤的一個部下田子春自告奮勇地給他出計:田子春要了兩匹快馬,飛速趕到漢都長安,田子春把兩匹良馬送給呂后的心腹——張石慶,從而套取了張的信任,二人自此來往密切。一天,田子春對張石慶說:“你如果能使呂后封呂后三人為王,呂后肯定很高興,說不定你也能晉升為上大夫的。”。果然,呂后聽了張石慶的奏摺,正中她的下懷,馬上封呂超為東平王、呂祿為西平王、呂產為中平王,張也被封了個末廳宰相。事後,田子春又故作驚訝地對張說:“糟了,那是我酒後失言,劉氏在外的三個王聽到這個事後,肯定要造反的。你不如再跟呂后說說,給劉氏王一些兵權,這樣,他們就不會造反了。”,張石慶本來就是個沒主見的庸才,他趕忙給呂后進諫,呂后又召見宰相陳平商議,陳平本來就暗中支持劉澤三人,也唆使呂后恢復他們的兵符。劉澤如願獲得兵權,與田子春會合,趕緊拔寨起程,率二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回山東去了。張石慶此時才知道,田子春是劉澤的謀臣,而呂后得知實情後,嚴厲地查辦了張。

《三十六計》之攻戰計(一)

借屍還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