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有哪些?——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或稱三十六策,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

三十六計原書按計名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 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時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時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本號將陸續詳述之,敬請關注或收藏。

《三十六計》有哪些?——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

第一套 勝戰計

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之計謀。君御臣、大國御小國之術也。亢龍有悔。

第一計 瞞天過海

所謂瞞天過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偽裝的手段迷惑、欺騙對方,使對方放鬆戒備,然後突然行動,從而達到取勝的目的。

“瞞天過海”之謀略決不可以與“欺上瞞下”、“掩耳盜鈴”或者諸如夜中行竊、拖人衣裘、僻處謀命之類等同,也決不是謀略之士所應當做的事情。雖然,這兩種在某種程度上都含有欺騙性在內,但其動機、性質、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為一談。這一計的兵法運用,常常是著眼於人們在觀察處理世事中,由於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三十六計》有哪些?——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

第一計 瞞天過海相關故事:

公元589年,隋朝計劃大舉攻打陳國。陳國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國號為陳,建都於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且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歷陽(今天安徽省和縣一帶)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然,陳國難辨虛實,以為大軍將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準備迎敵面戰。可是不久,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戒備鬆懈。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國猝不及防,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蘇省鎮江市一帶)。

瞞天過海這一計的兵法運用,常常是著眼於人們在觀察處理世事中,由於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三十六計》有哪些?——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

下一篇推出圍魏救趙,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