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需要正視孤獨


言論空間 | 藝術家需要正視孤獨

言論空間 | 藝術家需要正視孤獨

鍾章法

孤獨是人類共有的一種情緒體驗。不管你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一生之中都會感受過孤獨的滋味、面臨過孤獨的考驗。對於普通人來說,孤獨是一種被冷落、被拋棄、被隔絕的落寞痛苦。而對於藝術家來說,孤獨卻可能是促使你的藝術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古今中外能流傳久遠的文學藝術作品,大多是藝術家經歷了刻骨銘心的孤獨寂寞而創作出來的。

需要說明的是,藝術創作中的孤獨,不是人們想象中的缺衣少食、經濟拮据等物質上的孤立無援,也不是親情、友情、愛情上的無依無靠所引發的孤獨感受。藝術上的孤獨深藏於藝術家的內心世界、精神深處,旁人是看不見的,也難以理解,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孤獨。

從古到今,藝術家可謂千千萬,但真正經歷過孤獨、領悟過孤獨、享受過孤獨的人並不多,所以真正有創造的藝術家也不多。特別是對繪畫藝術涉入不深,創作中重形式、輕內涵的畫家來說,他們是很少也很難感悟孤獨、享受孤獨的。

作為生命存在的體驗,孤獨既包括形而下層面的孤單或無依靠的生活狀態,也包括形而上層面的孤獨(即精神文化和價值觀念上的孤獨)。這種孤獨是一種脫離了平常狀態的精神思想上的形單影隻、缺少知音和同道的情緒體驗,是一種主動追求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的生命狀態。從這個意義上看,孤獨就是超凡脫俗、與眾不同。可以說,人的精神發展、思想建構和藝術創造都離不開孤獨。所以孤獨也被稱為社會精神文化發展的“加速器”,它是平凡走向崇高、平庸走向偉大的“轉化劑”。

對於藝術家來說,由於不同的先天個性、生活境遇、人生經歷、理想追求等等,對孤獨的感受也會不同。孤獨在其藝術創造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何去理解孤獨、體悟孤獨,進而轉化為品味孤獨、享受孤獨、超越孤獨,我下面想要探討一下。

一、 藝術創造本身就是一項孤獨寂寞的事業

中國文學藝術的功能與特質在於它是塑造自我精神家園的一種獨特工作,是不斷地追求思想自由、精神本真的一種生存狀態。在這樣一種自由而本真的生命狀態下,人可以超越個體生命物理時空的有限性,而進入那具有無限廣闊之境的藝術化、情感化的精神空間,與宇宙萬物交融,與天地精神往來。心靈因之而飛翔,生命因之而自由。只有在這種精神情感的世界裡,人性的平等與人格的尊嚴才能得到無差別的尊重與對待。

對於藝術家來說,藝術創造正是一個釋放自我的過程。在這裡,他們可以無拘無束、最大限度地敞開自己的心扉。孤獨給予他們能量,帶給他們靈感。藝術家以各自獨特的審美和創作方式,將內心深處的思想情感依託於自然萬物,借物詠懷,託物言志。正因為藝術創造的主觀性、獨特性和創造性,它在一開始就與偏重個體性的情感體驗和注重內心的無限與自由的孤獨緊密聯繫在一起。可以說,孤獨就是一種獨特而又重要的審美活動。藝術家通過感性的形式追求內心世界的無限自由,奔向彼岸世界的永恆精神王國。

藝術創造本身就是一項充滿孤獨寂寞的工作。人一旦愛上藝術,便需要心無旁騖地投入一生。有人說中國的寫意畫不就是興來隨意塗抹幾筆嗎?哪能孤獨?其實真正的藝術創造,是一個人一生獨立探索的旅程。在藝術創造上想要有成就,就需要孤獨,就必須特立獨行。只有經歷孤獨,才能引領你進入藝術創造的大門,領悟藝術深奧奇妙的真諦。更為重要的是,藝術創造需要從個體的、偶然的體驗向普遍的、永恆的意識超越,應當融入到一種人類的情感之中。這樣才能實現感性與理性、個人與社會、有限與無限的有機統一。所以說,經歷與感悟孤獨越深刻,藝術的獨創性也就越突出、格調也就越高。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正是因為詩人經歷過極大的孤獨困苦,才會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才會觸景生情聯想到天下與自己一樣的窮苦寒士的渴望,作品也才有震撼人心的爆發力,才能千古流傳、為世人所傳頌。

古今中外,作品能流傳下來的有創造性的畫家,也大多是經歷過孤獨的煎熬的,像西方的凡·高、 馬奈、莫奈,以及中國的徐渭、八大山人、石濤。只有孤獨寂寞的人才能走特立獨行的創作道路,才能創作出有思想、有精神內涵的高質量藝術作品。可以說,一個畫家經歷多少孤獨,就有多少創造力。當畫家孤獨寂寞的心境與普世的情懷有機融合之時,其作品蘊含的悲劇意識愈強,其情感思想的深刻性、普遍性也愈深。因此,藝術創造其本身就是一項獨立性非常強的孤獨寂寞的事業。

二、藝術上要想有所創造就不得不孤獨

在藝術創造的世界裡,孤獨不僅是“個體化”的必然選擇,還是一種審美的境界,更是藝術創新創造的原動力。它要求藝術家能堅守孤獨,特別是在紛紛擾擾、熙熙攘攘的群體化世俗社會中。

首先,孤獨是藝術家在群體化社會中保持“個體化”的必然選擇。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本性,即通過有目的或無目的地張揚個性、顯示自我,以此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在群體化的社會環境中,由於文化和環境等的制約性、規定性,往往會對人的個性進行強迫性的改變或改造,以適應社群生活的要求。所以,藝術家要回歸自我、肯定個性,就必須選擇孤獨。因為只有在孤獨中,才可能實現特立獨行和個性化創造。

其次,孤獨是抵達審美境界的一種重要途徑。“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藝術創造是一種想象活動,想象的過程和結果就是建構與創造,因此必須讓身心為想象騰出一片寬闊的疆域,讓想象有活動的空間。只有安於孤獨,才能達致虛靜,才能激發想象和構思,從而進入審美創造的狀態。老莊哲學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就是強調個體生命與宇宙時空對話,追求超越於現實的本真。也許只有獨自面對天地自然時,人才會單純自由,才能聆聽到生命的律動。國畫家面對無言卻又包容一切的山水,以一種有意味的孤獨去感受生命最純粹的存在,去體驗生命的意義。所以,當身心與孤獨達成和解,心靈才能獲得一種虛靜,畫家對美的感知能力也才能提高,才更容易進入審美創造的境界。

同時,孤獨是藝術創造的原動力,李白曾詠歎“古來聖賢皆寂寞”。中國傳統美學有“文以飾忿”的論斷。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不僅“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而且《周易》和《詩》三百篇等等都是“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所以著文以舒其憤。韓愈也認為“文章之作,恆發於羈旅草野”,出於逆境,源於不幸者之手,因為“物不得其平則鳴”。這些論述都說明,孤獨不僅可以成為藝術創造的基本動力,也是藝術審美的崇高標準之一。藝術家以飽經滄桑的悲涼心境和強烈的孤憤,以深刻的理性認知去思考宇宙、審視社會、解悟人生,獲得了超越常人的新視角、新體悟,大大促進了藝術對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與表現的深度、廣度和高度。

因此,孤獨的本質屬性可以說是肯定和彰顯個性,迴歸和發展自我。這也是藝術創造最本質的特性與要求。但在紛紛擾擾的群體化世俗社會中,藝術家要安於孤獨卻並非易事。當今畫壇,所謂的中國畫畫家多如牛毛,但大部分人是把繪畫當作一門職業、一種掙錢或躋身上層社會的工具和途徑,而不是把它作為一門嚴肅的學問來對待,更不要說把它作為精神寄託的載體,作為全身心投入、為之奮鬥終身的事業了。

當今不少畫家已搞不清中國畫應該畫什麼。作畫是為了入選展覽?為了晉升職稱?還是為了成名?大家普遍在形式上下功夫,“重形式,輕內涵”已成為當代中國畫發展難以改變的趨向。而真正的中國畫創新與發展並不是某幅畫能得獎,而是畫家在某個方面有所突破,開拓出一種人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人文精神新境界,創造出一個藝術思想與實踐創作相結合的獨具個性特色的藝術新體系。而這種真正的創新創造,是花費幾十年孤獨寂寞的光陰艱苦奮鬥都很難出成果的。

所以說雖然當下畫壇畫家多如牛毛、作品層出不窮,但真正有所創新、能創作出獨具個人特色作品的人少之又少,能創造出藝術新體系的人更是鳳毛麟角。而這比例極少的有創造性的畫家,更會長期處於孤獨艱難的境地之中。因為你要有所創造創新,你的思想意識、藝術觀念、審美角度,首先就要與別人不同。而這種與人不同的思想精神、審美思維,與群體化的藝術觀念、審美取向拉開了距離,常人難以理解、難以領會。實際上也就是為了藝術而自我選擇站到了多數人的對立面,無意中就會招來別人的不滿。再加上如今藝術的商品化、市場化,關係到切身利益,創造創新者更容易受到歧視和排擠,甚至是受到羞辱和打擊。特別是一個缺乏社會地位、沒有話語權的普通畫家,即使有再大的創造創新能力,在現實社會中也沒有多大影響。

所以這種為了創造創新所引來的長年累月的不被理解和與世隔離,使創造者越來越孤獨,越來越陷入深沉的、孤獨的甚至是痛苦的思索之中,他們的作品也會越來越往個性化方向發展。這也是真正有創造性的畫家長年心情壓抑,內心的苦澀無處言表,只有深潛於寂寞孤獨之中的重要原因。

三、真正的藝術家要正視孤獨,享受孤獨,超越孤獨

一個真正有所創造的藝術家,首先必須是個思想者,對任何事物都應有自己的觀察角度、自己的思考判斷和自己的觀點,也應該堅持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標。同時,一個真正有思想、有創造的藝術家,也應該是一個有堅定信念的朝聖者,要有一種如孤鴻般的意志,能承受生命的孤獨與寂寞。只有這樣,才可以在藝術的道路上獨立前行,並在這種心靈孤獨的狀態中,去獨自追尋與感悟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首先,藝術家要安於孤獨,虔誠於藝術。文學藝術作品,一方面是為了表達個人的精神思想、個人的真情實感而創作;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我的精神慰藉,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而只有守得住孤獨寂寞的人,在拋棄世俗的雜念之後,他的智慧、靈感、創造潛能才能集中起來,精神才能專一,而專一則達大道。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乃至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通過隱遁與宇宙天地萬物融通對話。也只有在此境界中,才能達到與道同一,才能真正領悟人生、藝術的真諦。也只有真正體悟了人生、自然、藝術的真諦,才能進入藝術創造的殿堂,才能創造出有個人獨特面貌、有個人精神思想內涵的作品來,而作品的新意境、新境界也才能創造開拓出來。

其實在藝術史上許多有思想靈魂、有精神內涵、富有創造性的作品,大都是藝術家在沒有成名前、在孤獨寂寞的心境下創作出來的。而少年得志後江郎才盡的例子比比皆是。如王安石《傷仲永》中的仲永是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5歲時就很有詩才,但是他父親不讓他沉寂下來繼續讀書做學問,而是“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用詩換錢、求取名利,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畫壇也有許多有天賦的畫家,青年時期就大紅大紫,但是往往成名後就再也沒有好的作品出現。其原因也跟不能安於孤獨有關。當你成名後,眾人就會圍著你轉,你聽到的盡是讚揚、恭維的聲音,此時孤獨就已離你而去。藝術創造所需的孤獨心境消失了,心也就浮起來了,真正的創造也就停止了。往往是手在畫,心不在畫,畫出來的都是商品,“創作”成了內容意境的重複、筆墨的堆砌,也就不可能有什麼深度了。所以說要有所創造,就要真正虔誠於藝術,安於孤獨,能忍受孤獨的煎熬。

其次,藝術家要超越孤獨,將獨特感悟傾注於藝術創造之中。正如前文所言,孤獨不僅是形而下的一種生活狀態,更是進入藝術創造所需的一種心理狀態、一種審美境界。藝術的孤獨不是消極遁世、自我封閉,而是卸除表面的浮華,追求內心的曠達與淡泊,擴大內省的時空,更是以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獨立意識,將自己對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深切的思想感悟寄託於作品的形象之中。既觀照自身,又總覽世事,在孤獨狀態中完成對自我生命乃至人類生存狀態的追問與思考。因此,有創造性的畫家總能將自己的生活感受轉化為創作衝動,將生命體驗注入藝術中去,使孤獨上升為一種藝術美。

再次,藝術家要參透孤獨、享受孤獨,進而達至藝術人生的和諧境界。可以說,文學藝術史上的大家,都是參透並接受孤獨的人。他們暢意地享受著豁達的人生,堅持並實現著自己的理想與追求,特立獨行,不隨波逐流,始終保持著高尚的品格。因為一旦接受孤獨、參透孤獨,便會放棄無意義地尋求所謂的群體認同,不再茫然無措地四處尋找表達的對象和空間,也不再苦惱認同感的缺失,內心就自適且愜意起來,靈魂得以豐實,精神世界也就自然而然地豐盈起來。而將這種狀態落實於藝術創造,就可以在神遊的境界中暢想,在自足的世界裡玄思。沒有人和事能阻斷這種“蕩思八荒、神遊萬古”的思維和“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想象飛揚。所以說孤獨更像是一種主動追求的內在渴望,是一項自由選擇的權利,更是精神富足的一種表現。從另一個層面說,常人沒有的孤獨,你經歷了、體悟了,你的精神境界就超越了庸常。別人沒有創造出來的,你經過自身孤獨的洗禮創造出來了,由此生髮出的屬於你自己精神家園的喜悅與滿足,別人是奪不走,也無法超越的。

所以說,孤獨是藝術家走上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藝術家需要正視孤獨,胸懷坦蕩,在安於孤獨、享受孤獨、超越孤獨的生命體驗與審美境界中,達到藝術人生的自由圓滿境界,從而實現藝術家為人生、為時代、為藝術發展創造奉獻的崇高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