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請封“假齊王”事件,到底錯在哪了?


韓信請封“假齊王”事件,到底錯在哪了?

韓信在平定齊國之後,向劉邦請封“假齊王”。劉邦頓時大怒,但在張良、陳平的暗示下,順水推舟,答應了韓信的請求。但這件事卻從此為這對原本融洽的君臣關係劃下了一道無法癒合的裂痕。

韓信請封“假王”,是受傳統分封制價值觀的影響

當年周武王在滅掉殷商後,大封功臣和同姓為諸侯,統領一方。

《荀子·儒效篇》中:“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

陳勝吳廣起兵後,六國貴族後裔,如趙王歇、魏王豹、韓王成、齊王田廣等人都沿用舊國號復辟稱王,連項羽都不得不承認這種舊秩序存在。

連張良也對劉邦說:“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先秦時期,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就是通過建功立業,成為一方領主。這與後世士人熱衷科舉,希望金榜題名,光耀門楣的道理是一樣的。

項羽在秦朝滅亡後,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許多不是貴族出身的人也都憑藉軍功成為一方諸侯。其中英布是囚徒、韓廣是小吏、劉邦是亭長、張耳、吳芮是縣令。

所以,韓信希望憑藉軍功而稱王是有先例可循的,符合當時主流價值觀。

韓信請封“假齊王”事件,到底錯在哪了?

韓信求封王其實有更深刻的預謀

早在韓信求封齊王以前,劉邦陣營已經有了幾個異姓王了。

  • 燕王臧荼、衡山王吳芮

燕王臧荼和衡山王吳芮都是項羽所立。燕王臧荼是在韓信以“背水一戰”擊敗趙國後,通過說客勸降的;衡山王吳芮地處偏遠,基本上無足輕重。但項羽曾經侵奪他的封地,所以他也轉而支持劉邦了。

  • 韓王信

韓王信是在漢二年被封為韓王的。劉邦之所以封他為韓王是因為韓王信本就是韓國王室後裔(韓襄王之孫),劉邦要藉助他在韓國故地的威望平定韓國,因此劉邦在還定三秦之後,許諾他如果平定韓地便將其封為韓王。後來韓王信果然平定了韓地,於是劉邦也就按照約定立他為韓王了;

另外,韓王信一開始就是劉邦的堅定支持者,跟隨劉邦入漢中,還定三秦。

韓信請封“假齊王”事件,到底錯在哪了?

  • 趙王張耳

張耳的封王是耐人尋味的,因為這個建議由韓信提出的。當初劉邦派張耳和韓信一起去攻略趙國,是因為張耳在趙地頗有威望。在趙國平等之後,於是韓信“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撫其國。”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理由和韓信後來自請為“假王”的理由是一致的。

事實上,張耳沒有什麼大功,因為軍事行動全權由韓信負責。

韓信請立張耳為王,是因為張耳確實有幾點優勢:劉邦還定三秦後,張耳第一時間前來投奔,而他當時還頭頂著常山王封號,若不封王有失人心,又何以招再來投奔之人;張耳確實是在趙地有威望,可以鎮守趙地;張耳與劉邦布衣交情;

此時韓信憑藉平定趙地的大功,提議封張耳為趙王,其理由又是為了安撫趙國,是從楚漢戰爭大局著眼,劉邦對他的要求也確實不便拒絕。

韓信請封“假齊王”事件,到底錯在哪了?

那麼韓信在平定齊國之後再求封王的陰謀和邏輯就很清楚了:

燕王臧荼、衡山王吳芮對項羽有功,所以項羽封他們為王;劉邦手下的韓王信靠著韓王血統,不過是平定韓地十餘城的功勞也封為王了;

張耳依靠韓信平定了趙國五十餘城,而為張耳請封王的理由又是從大局出發,劉邦也同意了;

那麼,韓信對漢王有大功,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所下城池無數,他的功勞完全有資格封王

在用張耳試探過劉邦的態度後,所以韓信平定齊國,再拿出和請封張耳為王同樣冠冕堂皇的理由,“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劉邦也應該同意封他為王。

“假王”,並不是韓信自己發明的。陳勝曾經“乃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這是有先例的。而且是同一時代發生的事,韓信必然是知道的。“監諸將以西擊滎陽”的概念,這可能也是他請封張耳與自己為王之策的原型。

從這點來說,韓信請封王是早有預謀的。

韓信請封“假齊王”事件,到底錯在哪了?

韓信請封王也有性格因素影響

韓信的人格是高傲的,在他的理想中,是希望自己能高人一等的。

韓信的母親去世,家貧無以葬,卻仍然要仿效王侯的喪葬,為母親選擇居高開闊之處;

張良、陳平、酈食其、劉敬都是通過毛遂自薦被劉邦賞識並重用的。可韓信明明早有良策,卻偏偏要等著夏侯嬰和蕭何的舉薦,直到拜了大將,才將自己的見解和盤托出;

在得知齊國已經被酈食其勸降的情況下,蒯徹以“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最終打動了韓信高傲的軟肋;

韓信請封“假齊王”事件,到底錯在哪了?

尤其是在自己擅長的軍事方面,他的高傲更加明顯。

在貶為淮陰侯之後,他到樊噲家做客,樊噲對韓信“跪拜送迎,自稱臣”,而此時已被貶為淮陰侯的韓信卻笑言自己是“與樊噲為伍”了;他面對劉邦時又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而自己卻是“多多益善”。

所以,他在平定齊國後,楚國已經出現敗勢。可以說當初楚強漢弱的危局是被韓信扭轉的。在這時,如果沒有更加尊貴的名號,實在難以顯示自己的不世之功。

所謂功成名就,沒有“名就”,何以顯示“功成”?

劉邦為什麼對韓王信和張耳慷慨,反而對韓信吝嗇?

韓王信是在漢二年(公元前205年)被封為韓王的;許諾張耳為趙王是在漢三年十月(公元前204年)。這兩次封王的許諾均發生在“藉箸代籌”事件之前。

“藉箸代籌”事件,發生在漢三年的十一月,它對劉邦的政治思想起到了重大轉變。

當時,劉邦據守成皋,形勢不利。酈食其提出了一個計策,希望劉邦“復立六國之後”,與他們一起共擊項羽。劉邦當時認為很有道理,於是讓酈食其去準備實行。但這個計策很快被張良否決了。張良以“藉箸代籌”,細數了此計有“八不可”,

其中最關鍵的理由就是:若立他人為王,如果他們坐觀成敗,甚至倒戈相向,就成了割己之地而資敵的行為,後患無窮!

韓信請封“假齊王”事件,到底錯在哪了?

正是這次談話,使劉邦深刻的意識到了異姓王存在的政治隱患。所以在這之後,劉邦封韓信、彭越為王的時候,都顯得拖拖拉拉。直到垓下之戰前夕,劉邦才無奈許諾,將韓信封為楚王、彭越封為梁王。

所以後來以曹參那樣的軍功,劉邦沒有將其封王,而盧綰因為是劉邦的發小,交情特別深厚,反而被封為燕王。

韓信的錯誤在哪裡?

如果認為韓信在政治上幼稚,應該聽從武涉和蒯通的建議,自立門戶,與劉邦項羽鼎足而三,就錯了!

韓信不願背叛劉邦,從道德來說,是出於忠義。後代的史學家對於他不反劉邦,都是認可的,畢竟忠義是一種好的品質。在這一點上,我們絕對不能批判韓信,否則郭子儀、曾國藩手握重兵而忠於國家又應當怎麼看待呢?

況且,如果後世的將軍們若都以韓信為前車之鑑,中國的歷史就不會再有領兵出征獨當一面的大將了。

從百姓的角度看,如果韓信自立門戶,天下紛爭又將延續數年。以韓信一人之福,換無數生靈塗炭,難道是值得推崇的嗎?

韓信請封“假齊王”事件,到底錯在哪了?

如果韓信真的要自立門戶也就罷了,譬如魏明帝託孤於司馬懿、唐玄宗重用安祿山那樣,也許後人會評價他忘恩負義、狼子野心。

可韓信不想反,他有報答劉邦知遇之恩的初衷。

遺憾的是,韓信第一次請封“假王”是在劉邦與項羽對峙於滎陽的危急時刻,韓信自以為請封“假王”的說法足夠委婉了,可惜時機非常不好,給了劉邦趁火打劫的感覺;在垓下之戰前夕,韓信再次用封王的問題擺了劉邦一道。用張良的話說,韓信知道自己被封為齊王,不是劉邦本來的意思,他希望得到劉邦的正式任命。

如果說韓信第一次的請封是邀功,那麼第二次則是擺明了要挾。不僅兩次請封都不是劉邦的本意,還徹底將本已出現裂痕的君臣關係徹底激化。所以劉邦在滅掉項羽之後,第一時間趕往韓信的軍營,奪了韓信的兵權。

韓信請封“假齊王”事件,到底錯在哪了?

不能說劉邦太奸詐,作為政治家,劉邦是有遠見的。在中國後來的歷史上,同姓王或異姓王都有造反的事情發生;武將掌握兵權,顛覆王朝更是經常出現。所以,如果你是劉邦,也必然會做同樣的事。

在韓信不久之前,有個王翦,他就知道自己手握六十萬大軍,平定楚國,如何能讓秦始皇放心;在韓信不久之後,有個周亞夫,他就不懂得自己立下了平定七國之亂的大功後,怎樣與漢景帝相處;

韓信在政治上的確是幼稚的,他的幼稚就在於他沒搞懂像他這樣攻必克、戰必勝的武將,在專制制度中如何與君主相處。

如果把韓信放在今天大公司的經營中,或許股東們都得把他像神一樣供著;如果把韓信放在現代西方的民主制度下,或許韓信能比華盛頓更偉大;

可惜的是,韓信擁有非凡的軍事能力,又是這種性格,卻偏偏生活在皇權制度下。就像一把被抽出的鋒利的寶刀,不願再回到沉寂的刀鞘之中,必然有折斷的一天。正像太史公說的那樣,“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也不會導致自己被夷三族的結局了。至於我們社會上的許多俗人,連“炫耀遭人恨”的道理都不懂,這其實是跟韓信犯了一樣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