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張竹君,歷史書上應該有她的名字


她叫張竹君,歷史書上應該有她的名字

她叫張竹君,歷史書上應該有她的名字


​這是“隨便研究”系列的第12篇推送

本文共7026字,閱讀全文大約需要4分鐘


張竹君是誰?如果時間往回倒100年,在19世紀20年代,這個名字和孫中山、黃興、胡漢民、馬軍武這些締造了一箇中華民國的人一樣著名,常常出現在報紙上,就和現在的流量明星一樣,有她就不缺話題,就不缺人們的關注。


張竹君是中國第一位女西醫、第一位中國人自辦醫院和女子任院長、上海第一個開業女西醫、廣東第一所中國人自辦女學創辦者、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所女子醫科學校創辦者、第一個登上講臺講福音的中國女性、中國紅十字會的創辦者,中國近代最早倡導女性獨立、爭取女性平等權利的先驅,中國最早的女權主義者。

她是醫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文學家,在廣州、上海建立多所醫院、學校、社會福利機構,中國民國成立後百姓贈予她“巾幗偉人”匾額,被譽為“中國女豪傑”、“慈愛之神”、“中國的第一個南丁格爾”、“女界梁啟超”。


一個世紀之後,她的名字消失了,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而那些和她關係密切的這些人,如今出現在教科書上,成為學者研究的對象,成為作家創作的原型,成為影視作品裡人人崇敬的英雄。


她,是一個堅忍不拔的女性,一生與命運頑強抗爭。

她,是一個傳奇。


-- 醫世濟民 --


1878年,張竹君出生於廣州番禺(現廣州市)的一個官宦之家,她家境富裕,父親張季霞是清朝舉人,三品官員,由京南下赴任廣州石井兵工廠監工。張竹君在八九歲時患了嚴重的腦病,導致半身癱瘓沒有知覺。家裡為她的病,遍尋當地中醫,但中醫名醫們都束手無策,沒法治療。當時廣州的風氣雖然遠較內地開通,但是依然沒什麼人相信西醫。


眼看張竹君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她的家人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把她送到當時美國教會長老會辦的博濟醫院,交由美國醫生嘉·約翰治療。一段時間後,她的病竟慢慢痊癒了。當時張竹君雖然年幼,但這件事給她留下深刻印象,使她深深體會到西醫醫療技術和方法的優越性,比中醫更勝一籌,“已能覺西醫之精妙,絕勝中國疲癃老腐之所謂醫生者。”於是,她暗暗立下志向,長大後要學習西醫技術,做一名出色的女醫生,以一己之力,解除大眾的病痛。


1887年,張竹君如願以償,進入當時美國長老會在廣州開設的博濟醫院醫學班學習醫學知識。廣州是與洋人最早接觸的地區,但一個來自大戶人家的小姐到美國傳教士開辦的醫學班學西醫,在當時看來仍是件離經叛道的事。張竹君在校時聰明好學,又善於交際,學習成績相當優異。


學習十三年後,就把西醫的內、外科知識都掌握得遊刃有餘,並取得了行醫執照,成為我國第一位女西醫,任職於博濟醫院。

當時西醫並沒有普及,人們對之抱有偏見,因而西醫師門前總是冷冷清清。但張竹君的醫室卻與眾不同,總是門庭若市。她醫術高超,經她診斷治好了許多人的病,被廣為稱讚。


張竹君自從行醫開始,就一直為興辦醫院籌措資金,她積極奔走,結交了許多樂善好施的人士。後來,在她父親和好友徐宗漢的幫助下,她先在廣州荔枝灣畔開辦褆福醫院,兩年後,又在漱珠橋旁開辦南福醫院,並任院長。在廣州開創了中國人自辦醫院和女子任院長的先河。由於張竹君醫術超群,對病人又非常慈愛,因而醫院開辦沒多久,聞名而至的病人便絡繹不絕。


她施醫送藥,救助窮人,表示對待別人要像耶穌那樣慈愛,自己的醫術要像老師嘉·約翰學習,而她也確實這樣做了。有個病人老婦感嘆道:“南福醫院者,人間之天堂也;五姑者,人間之神仙也。我生年六十餘矣,欲呼五姑為母,五姑年輕,恐太不似;欲呼五姑為女,我又何敢耶?其實我之生女三人,其待我有誰能及五姑一小部耶?”可見,張竹君在當時病人心目中,醫德相當崇高。


1902年,廣州霍亂流行,張竹君參加九大善堂董事會,共同商討控制霍亂和社會救濟的辦法。張竹君指出,疫情傳播是由患者嘔吐和腹瀉穢物汙染江河水源引起的,應該禁止市民飲用汙染的河水井水,並建議當局從廣州郊區石門用船運水供市民飲用,還應向眾人宣傳水源汙染的道理,以及禁止販賣腐爛瓜果。她的建議被當局所採納,兩廣總督派出四艘退役軍艦,拖載四十條水船運水供廣州市民飲用。幾周之內,就把疫情控制下來。這在我國預防醫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她叫張竹君,歷史書上應該有她的名字

光緒二十六年(1900)羊城(廣州)博濟醫局頒發給張竹君的行醫執照(長27.5釐米,寬21釐米,上海中醫藥博物館藏


-- 女權先聲 --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張竹君在南福醫院的外面,設了一個福音堂,經常利用基督教星期天開堂宣講的機會,上臺演講,針砭時弊,慷慨陳詞,宣揚維新思想。她抨擊封建綱常禮教,提倡男女平等,為婦女解放搖旗吶喊。每到禮拜的日子,張竹君就登臺演講,聽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張竹君雖然信奉基督教,但她提倡的是人人平等,帝王應該為百姓服務等思想。而基督教教義中違背常理的地方,張竹君則當面加以駁斥。她指出,耶穌說女子不應該讀書學習,這是錯誤的。男女平等,哪有女子不能讀書的道理?“女子不可等候男子讓權,須用學問來爭權,爭權之術,不外求學。而求學則要奮力研究西方發明極新之學。”


張竹君曾經發誓說:“只要能替婦女同胞盡力,我就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由於受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的薰陶,張竹君極力倡辦女學,宣傳新思想。1901年,她創辦了廣州育賢女學,為廣東中國女子自辦的第一所女學。在上海她開設了女子實業學堂、女子興學保險會、崇明女學,以及與李平書合辦的上海女子中西醫院等。


其後,張竹君又在廣州創辦工學結合的女工藝廠,向女學員傳授編織、刺繡等技藝,以幫助婦女在社會上自主自立。她在創辦女子興學保險會時宣稱:“聯合海內諸女士為一大群,聯烽千年之惡習,掃除而更張之。”並規定:“入會女子,人人以澱發文明、轉移社會風氣為己責;所生女子,均須讀書;孤貧無依,生活有困難者,酌助學費送往女子實業學堂學習手工;偶染疾病或因以致廢疾者,入本會所設醫院就治,醫療費全部免收。”


這一突破世俗習慣的行為,一時成為社會開明人士的美談。張竹君倡辦女學的思想與行動實踐,甚至超越當時解放婦女的先驅者秋瑾,成為學界和報界注目的中心人物。作為同盟會領導人之一的胡漢民在《嶺海報》上撰文,大為讚揚張竹君。同盟會著名活動分子馬君武,也對張竹君“舉揚備至”,還作詩稱讚道:“女權波浪兼天湧,獨立神州樹一軍。”


她叫張竹君,歷史書上應該有她的名字

張竹君創辦的育賢小學(尚賢堂校舍)

1904年4月初,張竹君到上海後,受到了愛國女校師生的熱烈歡迎。在全校大會上,她發表了長篇演說,闡發興辦女子教育的重要。她說中國之危,於今已極,扶顛定傾,吾人之責,下手先著,舍教育莫由。”“言救國,必先教育;欲先教育,必先於女子。”張竹君還特別強調,女子要有自己興辦教育的雄心大志,說:“吾輩女子夙昔潛處於男子肘腋之下”今欲“求解脫”而不自謀“獨立”,就像“航斷港而求達於海,終於無功而已”。


因此,“女子所宜先者,則首立自愛,次則肆力學問,厚結團體”。不久,張竹君即被聘為愛國女學校舍監。學校還專門增設女子手工傳習所,由她擔任傳習師。後因“報名就學者紛紛不絕”,校舍容納不下,傳習所遷至滬北江灣,改名為廣東育賢女子工廠分院;再後來,又因交不便,再遷新疆路勝業裡一新建樓房內,擴大規模,改名為育賢女工業學堂(簡稱“育賢女學堂”),於次年2月23日開學。


除教授手工外,育賢女學堂新增音樂、英文、國語等課程,由於設備齊全、教授得法,“不數月間四方響應,廣廈為滿”。張竹君還在其住所開辦一衛生講習會,除星期日外,每天下午4時至6時,由她宣講“纏足”、“粉黛”對女子身體的危害及有關衛生知識。張竹君指出,她之所以“以耳環生及手工等事為女界建設之基本”,根本目的是為了使女子能夠藉以去其依賴性,兼成獨立人格,最終“於荒荒中國樹一幟、張一軍”,“與男子獲同等之權利”。


她說:女子必以有害鉛粉塗飾面發,殘害身體,求媚於男子,既由於無知,也因其不能自立,不得不以可憐之身為側媚之態。因此,女子要懂得鉛粉有害,更要從事生產,生活上自立。但此事又必須靠女子自己謀取,決不可依賴男子。因為今日男女“同處於長夜漫漫之國,同居於內壓外逼之地”,男子自救尚感力不從心,何能及於女子?而且,只有“女子汲汲講求衛生”,才能“去其昔日之依賴”,奮發精神,成為“偉大國民”。


張竹君還在《女子興學保險會序》中指出,中國婦女在封建社會中有十一險,即:女子無才便是德,不學無術,舍中食之外無義務,順從之外無思,難免天演之淘汰,其險一;女子大半坐食,不能自養,安得不危,其險二;寡婦,子不肖,往往抑鬱喪其生者矣,其險三;其子長而浮蕩,致復其家,喪其生者矣,其險四;無依無靠,其影淒涼,惟有仰視天而俯視地耳,其險五;夫死無依,流落他鄉,求生存悵然無之,求死則目必不瞑之至慘,其險六;幼而失學,長而粗鄙,親戚遠之,鄉黨笑之,其險七;或遇浮蕩之夫,曾知其體魄之弱,疾病之頻,其險八;纏足之風,其苦已不可言,其險九;至流為娼妓,其險十;怵於生計之難,於是盜竊之矣,其險十一。


她叫張竹君,歷史書上應該有她的名字

民國期刊張竹君女士小影(《女子世界(上海1904)》1904年,第9期 )

張竹君認為,在舊社會造成婦女的十一險,其原因只有兩個:一是婦女不知學,二是婦女不能群。不知學,故志慮淺薄,無以周知天下之故。不能群,故痛癢不相關,平居既不能有樂群之益,猝有變故又不能為將伯之呼。芸芸以生,有同孤立,腐敗若此,渙散若此,不能自振,又何中怪?所以張竹君自告奮勇,志欲聯合海內諸女士為一大群,將數千年之惡習,掃除而更張之。而上述之婦女十一險,永不留此恐怖於吾同種,其自救方法則是“修智育以求自養,聯同志以求自鏡”,這就是擺脫婦女日常生活中危險的預防措施。


-- 戰場英傑 --


武昌起義的1911年10月,張竹君為掩護黃興夫婦赴前線指揮作戰,組織了一支赤十字會救傷隊,讓黃興夫婦扮作隊員安全到達漢口,救傷隊就順勢在武漢展開了救援工作。當時的武漢炮火連天,槍聲不絕,戰況十分慘烈,僅10月28、29兩日,就有2000多革命軍傷亡,大量傷員源源不斷地送至駐紮在漢陽的醫療隊。張竹君在日記中寫道:“自朝至夕,快一秒也許就能多挽救一個生命!”張竹君經常拖著疲憊的身體冒著槍林彈雨乘小划子過江,進入前線去搶救傷員。


每每有彈炮在身邊呼嘯而過,她也只是短暫的俯身躲避,接著又繼續前進。救傷隊的醫療力量嚴重不足,隊員們每天都筋疲力盡。儘管如此,張竹君還是說醫務人員救死扶傷,就必須要深入前線。”她說:“十字會必須於罷戰時身入戰地,抬出受傷者為第一要務,其實效為補兩方衛生隊之不足;若待其送來,則死者已無數矣。”因為經常深入前線,張竹君也曾幾度遇襲。


有一次,她和往常一樣登船深入前線時,突然出現了清軍,向她開槍。幸虧她乘坐的小船疾馳而去,一連7槍都被她躲過。還有一次,她率隊去漢陽做救護工作,可就在他們通過漢水浮橋時,又遇到清軍。清軍開槍沒有打中,又接著開炮。幸虧有人掩護,她才倖免於難。除了戰地救護工作外,張竹君也常利用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將清軍的部署報告給武漢革命軍。


她叫張竹君,歷史書上應該有她的名字

張竹君與紅十字會救護隊隊員在漢陽十里鋪前線

張竹君於10月19日成立了中國赤十字會,發起組織了上海紅十字救傷隊,張竹君自任隊長。10月24日,張竹君率領男女會員數十人從上海前往鄂省開展救護。10月28日抵達漢口,即以郵政總局為病院,以美國聖經書會為事務所,預備治療事務。在駐漢救治期間,中國赤十字會幾乎天天都有受傷者送診。至11月中旬,共救療受傷戰士數百人。而醫隊醫士及看護員熱心任事,飢渴勞瘁,雖苦不厭,頗讓南北軍士動容。11月17日,張竹君在漢陽縣署設立分院,“該處一見‘十字會’三字,頻送受傷者來,自朝至夕,應接不暇”。


在武漢救傷的一個多月中,張竹君“無日不有受傷者送診,稱藥量水,日夕大忙。”她還不顧個人安危,率領眾救護隊員,冒著槍林彈雨在戰地搶救傷員。“隊中男女醫士及看護隊員皆熱心任事,飢渴勞瘁,雖苦不厭,軍士感之,至為泣下。”在此期間,她多次遭清軍暗算,幾次生命垂危,而每每她都能倖免於難。


儘管受到生命威脅,但張竹君絲毫沒有退縮,依舊勇往直前。在率領救傷隊去漢陽診治傷者的時候,張竹君因左手割破,再加上勞累過度,傷口感染化膿引發高燒不止,無法步行,只能由轎子抬著前行。即便如此,她也沒有休息片刻,她想到的都是傷員,絲毫不考慮自己。


在武昌的兩個多月中,張竹君率領中國赤十字會,出入於槍林彈雨之中,救療受傷士兵1300餘人。她英勇頑強的意志與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僅受到國人的敬仰,西方報刊也多次報道頌揚,並稱張竹君為中國婦女擺脫封建枷鎖、登上現代文明舞臺的一個重要標誌。


她叫張竹君,歷史書上應該有她的名字

1912年1月張竹君率領赤十字會會員返回上海


-- 慈善先導 --


中華民國成立,張竹君早年的好友都在民國政府擔任要職,胡漢民任大總統府秘書長,馬君武任實業部部長,黃興任陸軍總長。張竹君卻專心致志地在上海新加坡路的南市醫院當院長,很少在公共場合出現。她陸續收養了二十多名孤兒,視他們同己出,把一片愛心傾注在他們的身上。


革命勝利後,張竹君儘管憑藉赤十字會的救護成績,也在共和大業的受勳者之列,但並未同唐群英、沈佩貞等女性精英一道加入爭取女子參政權運動,相反,她與女權話語保持了相當的距離。從《申報》對民國以後張竹君的醫學與慈善活動的登載來看,民國以後,遊離於女權、革命與政治之外的張竹君,仍以“女醫師”為職業,專注於社會服務,並介入慈善活動,一度登上滬上女界“明星人物”的舞臺。


1912年6月12日,張竹君在“國民捐”運動中,“認捐洋二元”。1913年1月27日,鐵血團部分成員在與上海南市警區發生衝突後受傷嚴重,張竹君前往醫治。1913年3月15日,上海地方監察廳請張竹君代為查驗鄉民陳妹“是否處女”。1913年4月21日,寶康縣絲廠管車施美成踢傷女工王氏之下部,張竹君查驗傷情。1913年4月25日,“刺宋案”兇手武士英於獄中服毒暴卒,江蘇都督程德全延請張竹君驗屍取證。1913年7月22日,“二次革命”爆發,張竹君再赴江西、南京戰場從事救護。1913年8月2日,張竹君前往看治誤遇槍擊的南市華界電燈廠工人劉茄寶。


她叫張竹君,歷史書上應該有她的名字

張竹君女士因鄉女被汙案開特別大會,《時報》,1909年5月28日

1914年2月8日,滬南警察分署委託張竹君搶救拒捕自擊的某黨人。1914年11月22日,張竹君助蔡子君內子難產脫險。1915年2月6日,張竹君列席尚賢堂舉辦的“博醫會”聯合大會。1915年5月29日,張竹君在上海商會發起的“救國儲金”運動中,認捐“洋三十元”。1915年7月9日,張竹君於“崇德女校”暑假休業典禮,發表勵志演說。


1916年1月10日,張竹君出席“上海通濟大藥房”動遷典禮。1916月2月11日,張竹君集資與他人聯合開辦“富華上海醫學校”。1917年10月1日,張竹君捐款上海孤兒院。1917年12月11日,張竹君出席女子慈善工藝學校舉行成績展覽會。1918年8月3日,張竹君列席“中華基督教會”,宣講推廣“平民義學”。1918年12月3日,張竹君捐款“洋六百元以上”,資助成立“青年普益社”。


她叫張竹君,歷史書上應該有她的名字

贊助本會最力者張竹君女士(《寰球中國學生會年鑑》,1923年,第2期 )


“一・二八”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年過半百的她再度走上前線參與救治,其愛國愛民的情懷為人景仰。“一・二八”抗戰爆發後,救護支隊不斷組織起來,臨時傷兵醫院紛紛組建,戰地救護緊張地進行著。國難當頭,社會各界響應紅十字會號召捐款捐物,支援抗戰。年過半百的張竹君義無反顧,自告奮勇投入紅十字會救護行列。


1932年2月1日,她主動請纓,特別緻函中國紅十字會,說健華頤疾園(健華醫院)“可住一百數十人”,她“情願純盡義務,供給傷兵醫藥食用”,就是說,健華醫院收治傷兵,不僅療傷,而且膳食都由她“承包”。這份沉甸甸的大愛,令中國紅十字會同仁感動。2月4日,健華醫院入編中國紅十字會第六後方醫院,委任張竹君為醫院主任。淞滬抗戰救護前後持續3個多月,中國紅十字會共組織救護隊20餘支,設臨時傷兵醫院40餘所,難民收容所5處,共救傷兵8500餘名,傷民100餘名,收容難民53100餘人。這其中自然有張竹君的一份功勞。


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淞滬地區炮聲隆隆,硝煙瀰漫。上海駐軍及各界民眾同仇敵愾,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戰。中國紅十字會立即行動,先後組建救護隊10個,急救隊12個,臨時救護醫院24所和“特約醫院”16所,救護傷兵難民。這期間,10月23日,孔祥熙夫人宋靄齡在上海舉行婦女茶話會,決定籌設一所傷兵醫院,張竹君妹妹張湘紋女士負責護士選聘及助理護士的考試。與此同時,旅居上海的廣東人成立了“廣東旅滬同鄉救濟難民委員會”,設立4處收容所。委員會下設醫務組,有醫師20名,為難民提供醫療服務,張竹君列名其中。已經花甲之年的張竹君再次投入到火熱的抗戰救護事業之中,雖然這時的她精力不濟,但熱情不減。


1964年,張竹君在上海壽終正寢,享年八十六歲,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是少有的老壽星了。她終身未嫁,卻兒女成群。她一生中,收養、救助了幾十個孤兒,在他們的心目中,張竹君還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 結語:隱沒女性身影的歷史教科書 --


最近為了便於線上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網上公佈了其出版的,涉及所有學段的教科書(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轉到人教社電子教材平臺),這次讓我有機會重新閱讀教科書。涉及中國近現代史的主要有初中八年級下冊、高中歷史必修一這兩冊,雖然曾經都學習過,但在重新翻閱的過程中,發現這兩冊教科書中,幾乎沒有介紹女性人物的圖片,沒有涉及女性的正文內容,就連出現女性形象也寥寥無幾。


兩冊書近三百頁,女性形象僅有兩處,一處是八年級下冊文藝復興章節裡的蒙娜麗莎,一處是高中必修一,中國現代史中關於香港迴歸章節中,進行談判的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


她叫張竹君,歷史書上應該有她的名字

歷史與社會(統編本)八年級下冊

她叫張竹君,歷史書上應該有她的名字

高中歷史必修一

在現有歷史教學的語境下,男性是主體,但完全沒有女性是不可思議的。偌大的歷史教材容不下女性的形象、女性的聲音、女性的觀點。但就從中國近現代史而言,女性的行為和思想以及行動,完全不弱於男性。張竹君就是最好的代表,辛亥革命的參與者不只有孫中山、黃興、章炳麟、鄒容。開眼看世界的不只有魏源、嚴復、容閎、郭嵩燾。


頗具諷刺意義的是,張竹君的事蹟,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已經編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小學教科書,有單獨一課的內容,而今天她的名字,不為大多數國人所知。


她叫張竹君,歷史書上應該有她的名字

流芳遺臭:解放先鋒張竹君(皓翁 《禮拜六》,1934 年 ,第542期)

張竹君的一生,創造了多個第一,雖然她的女權思想具有當時的時代特徵,但她所作所思,如今來做都困難重重,更不要說一百年前,她需要衝破多少枷鎖、忍受多少非議、克服多少困難。她的勇敢、堅韌、善良、奉獻,值得在教科書中佔有一席之地,也應該有一席之地。


歷史不只是“他的歷史”也是“她的歷史”和“它的歷史”

歷史書裡有他們,也應該有她們和它們


-- END --


參考圖文資料

[1]周川,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人物辭典,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09,第326頁

[2]李經緯,梁峻,劉學春主編,中華醫藥衛生文物圖典 紙質卷 第2輯 1,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12,第207頁

[3]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編,發現·柔濟,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12,第41頁

[4]喻血輪著;眉睫編,綺情樓雜記,九州出版社,2017.09,第407頁

[5]熊月之主編,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1,第144頁

[6]長江日報傳播研究院編著,老武漢100個名人故事,武漢出版社,2016.04,第13頁

[7]辛亥革命紀念館編,辛亥革命時期的廣東名人傳略,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12,第293頁

[8]高翔宇.性別解放的“中間路徑”:張竹君女性啟蒙思想及實踐[J].婦女研究論叢,2016(05):97-107.

[9]沈雨梧著,中國古代女科學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09,第175頁

[10]楊奕望.“女界梁啟超”張竹君申城醫學活動述論[C]. 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第十四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中華醫學會,2014:452-456.

[11]徐輝琪.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愛國女醫生張竹君[J].廣州研究,1987(06):60-62+41.

[12]池子華著,中國的南丁格爾:張竹君的故事,山東畫報出版社,2018.10,第125頁


她叫張竹君,歷史書上應該有她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