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治理才能

26 蘇軾為什麼會支持弓箭社?


蘇軾的治理才能

熊逸說蘇軾·30講

2020-3-6

26 蘇軾為什麼會支持弓箭社?

轉述師:金北平

你好,歡迎來到《熊逸說蘇軾》。

這一講我們談談蘇軾在定州時期最重要的兩封奏摺,合稱《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二首》。雖然是兩封,但講的是同一件事,內容很有實幹精神,也提出了一個在大一統帝國裡非常重要的問題。

定州局勢

上一講說過,定州在今天的河北省,再往北就是遼國了。北宋自從澶淵之盟以來,和遼國相安無事幾十年。宋遼邊界只有小摩擦,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軍事行動。

蘇軾做了不少情報工作,發現近年來定州遇到的侵犯並不是遼國存心挑釁,而是另有緣故。

遼國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在強盛時期征服了北方的其他部族。但遼國的控制力顯然衰弱了,曾經被征服的韃靼、術保諸部開始反叛。遼國被搞得焦頭爛額,忙著到處調兵鎮壓。叛軍的小股部隊,或者被政府軍打散的殘兵敗將,有時候就會流竄到宋朝的定州境內,幹一些殺人越貨的勾當。

在古代的政治格局裡,誰也不想看到鄰國強大,都怕鄰國一強大就會欺負自己。所以,一旦鄰國有了亂子,自己難免幸災樂禍。

蘇軾也有這個想法,認為遼國現在亂成這樣,對宋朝來說當然是好事,但他也看出了這件好事背後的隱患,那就是當遼國沒有能力收拾亂局的時候,不但那些叛軍會騷擾宋朝邊境,就連很多本屬安善良民的遼國百姓,也會因為受不了政府的折騰,開始聚眾作亂。

這些遼國亂民,將來也一定會威脅到宋朝的安寧。

所以,鄰國強大了雖然不好,但弱小了竟然也很不好。定州正在面臨與即將面臨的,看來是後一種的不好。

按說這種零零星星的小規模騷擾,宋朝的邊防軍應該完全可以輕鬆應對。但是,畢竟宋遼邊境和平了幾十年,在定州駐防的北宋禁軍的生存狀態已經充分而生動地說明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千軍萬馬在缺乏外部壓力的狀態下變成了一群廢物,不但連幾十人規模、不成建制的敵人都打不過,反而盡給當地人民添亂。

人人都知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道理,但養兵不能養起來就算,還必須在太平年景裡不斷磨鍊軍事技能,讓軍隊時刻保持最佳戰鬥力,以備不時之需。

蘇軾發現,定州禁軍不但早就沒有了戰鬥意志,就連基本體能都跟不上了,搞一次短途行軍就能累垮一大群人。

解決方案貌似不言而喻:只要嚴加訓練也就是了。但是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

蘇軾考慮到,一旦大規模操練起來,消息一定隱瞞不住,遼國那邊會怎麼想呢?他們一定會認為宋朝想要開戰。所以,這種沒事找事的動作決不能搞。兵當然要練,但必須低調,慢慢來。

如何保衛定州

接下來就有兩個問題要解決:

第一,就算假以時日,真的把兵練好,戰鬥力又能保持多久呢?也許地方官一換人就人亡政息了。而且,禁軍的戰鬥意志始終不高,這是先天因素造成的。

第二,雖然宋遼和平相處,但遼國人畢竟是草原民族,時不時還是會發生小規模的騷擾事件,跨越國境搶劫宋朝村鎮,一旦近期再有這種事情發生,以定州禁軍當下的戰鬥力,根本防禦不住。

解決方案只有一個:保衛家園,必須依靠當地人。

這就需要說說禁軍的戰鬥意志為什麼始終不高了。

我們必須瞭解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常識,那就是古代人的國家觀念遠不如現代人,很多古代老百姓甚至根本就沒有國家觀念,他們的精神凝聚力主要來自於鄉土意識。

禁軍的兵源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到邊疆打仗,與其說是保家衛國,不如說是吃糧當差。

如果戰局有利,那麼人人都能奮勇當先,為的是立功受賞,狠賺一筆,而一旦戰局稍有不利,逃命才是頭等大事。

就算長時間不打仗,他們在邊疆駐紮得越久,當然就越想家,天天恨不得找機會開小差。

通觀歷史,保家之戰最容易激發人的戰鬥意志,畢竟老百姓就算對天下國家再沒概念,再怎麼想得開,但祖墳總不能讓人佔了。而且,身邊的戰友不是親戚就是街坊鄰居,誰要是打仗不勇敢,一輩子在家鄉抬不起頭。

所以蘇軾提出一個觀點:宋朝自從開國以來,總會在邊境駐紮大規模的禁軍,這樣做當然沒錯,但是,這樣做的意義,與其說要拿禁軍去打仗,不如說要拿他們去唬人。

為了達到唬人的效果,當然要造出浩大的聲勢,讓敵人不敢輕舉妄動。而一旦真正交戰,就不能完全依靠這些唬人的禁軍了,還必須仰賴當地民兵才行。

至於在平日裡抵抗小規模的武裝劫掠,就必須完全仰賴當地民兵了。邊疆一帶的原住民除了有保衛家園的高昂鬥志,還熟悉敵情,熟悉戰鬥,比內地調來的禁軍強得多。

而且,民兵還有一個巨大優勢:便宜。

我在前邊講過,禁軍規模龐大,開支驚人,以至於釀成北宋“三冗”之一的“冗兵”,讓中央財政不堪重負。

但民兵屬於民間自由結社,大家自覺自願,不花政府一分錢。只要政府不阻撓,邊境地帶就會自發地形成民兵組織。原因很簡單,保衛家園就是他們的第一要務。

我在《熊逸書院》講社會學先驅斯賓塞和無政府主義思想家克魯泡特金的時候說過,貨幣的發行和管理、燈塔之類的公共設施的建造、國家法定的宗教信仰、慈善事業、普及教育、郵電服務,這些都是國家和政府不應該做的。

現在蘇軾把選項增加了一條:軍隊。

如果斯賓塞和克魯泡特金讀過蘇軾的這封奏章,那麼他們不但在大概率上會支持蘇軾的想法,後者還一定會拿這個例子來證明政府的存在只會阻礙民間的自發秩序。

蘇軾當然不會那麼極端,只是懇請朝廷給一點好政策,以便在定州組建民兵。

弓箭社

宋代的民兵組織叫作弓箭社。顧名思義,拉弓射箭是最重要的武術技能。

今天我們提到傳統武術,想到的通常都是太極拳、八卦掌、六合槍……其實這些武術並不很傳統,絕大部分都是晚到清朝才出現的,主要用途是保鏢和賣藝,被各種江湖傳說打造得神乎其神。

傳統武術裡邊真正最源遠流長的項目,真正的殺人技,就是射箭。完全可以這樣講:射箭高於一切。

在宋代,無論官兵還是民兵,最核心的武術訓練就是射箭。射程、準頭和連續射擊的耐力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標。

但是,貿然組建一個弓箭社,是不是太唐突了呢?

這就需要有些說服技巧了。蘇軾援引歷史,說弓箭社在我們宋朝不但早就成立過,普及過,而且收效良好。

以前駐守邊疆的好幾位名臣儘管手握重兵,但都很仰賴弓箭社。那麼,這麼好的制度怎麼就敗壞了呢?

這就要追溯到宋神宗熙寧年間了,當時在民間推行保甲法,和弓箭社有了衝突,弓箭社也就維繫不下去了。

如果蘇軾可以直言不諱的話,矛盾肯定又會指向宋神宗和王安石,因為保甲法就是王安石在全國推行的新法之一。但現在既然要做實事,舊傷疤最好不要去揭,免得不小心惹哲宗皇帝反感。

接下來,蘇軾又算了一筆經濟賬,說弓箭社純屬民間社團,兵器、鎧甲、馬匹完全自備,也不拿朝廷的糧餉,不會給朝廷增加任何經濟負擔。朝廷甚至也不會增加多大的管理成本,因為民間社團有一整套的自治規範,首領和中層幹部完全由大家推選,執行賞罰比官府還要嚴格。

弓箭社這樣的組織說明了一個道理,“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事情竟然真的存在,並且,這些不吃草的馬兒不但能跑,跑得還比吃草的馬兒更快、更積極主動。這種好事,朝廷有什麼理由不去支持呢?

朝廷當然有顧慮。凡是中央集權,最核心的管理原則就是以集中管理分散,一個組織化程度高的小團體可以輕鬆統治無組織的廣土眾民。

所以統治者要想加強管理,鞏固自己的統治,要麼就把統治集團的組織化程度繼續提高,要麼就讓廣土眾民儘可能地成為一盤散沙,越散越好。

而像弓箭社這種民間社團:一來組織化程度很高,二來天然就有很強的凝聚力,三來能征慣戰,武器裝備齊全。

如果他們真的只是保境安民,當然最好,但如果他們不服從朝廷安排,甚至扯旗造反,那可不是官軍能夠輕易鎮壓得住的。

在歷代核心統治層的內心天平上,一切當然都不如自己的權位來得重要。隱秘的法家思想尤其提防著所謂自治規範,他們認為賞罰的權柄必須絕對由君主掌握。

蘇軾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只是不方便在奏摺裡明說。為了打消朝廷的疑慮,他給出了一個折中方案,那就是增加官方的參與度,從規模設計到功過賞罰都不能讓弓箭社完全自主。

蘇軾應該很期待著自己的方案可以實現,但是,奏摺送上去,回覆卻一直沒有下來。

這時候的中央政府正在醞釀著一場風暴,誰也沒有閒心去關注遠方定州的閒事。新一輪的大洗牌開始了,不存在對事不對人,而只有對人不對事。

雖然定州的事沒人關注,遠在定州的蘇軾其人卻被很多雙閃露兇光的眼睛緊緊盯著。

蘇軾的命運,將一個來更加兇險的時刻,我們下一講接著說。

蘇軾的治理才能


用戶留言


蘇軾的治理才能

  • 道不遠人
  • 23 贊
  • 支持弓箭社可以說蘇軾抓住了定州的主要矛盾,以及多重的約束條件,選擇了一個能夠在約束條件下采取的一個見效快、成本低、穩定性高的解決方案。 1、禁軍成本高、戰鬥力低,恢復戰鬥力週期長,而且可能帶來鄰國的注意帶來雙方在邊境陳兵甚至重燃戰火的風險,而且用大規模禁軍對付零散的騷擾邊際效益非常低。 2、弓箭社本身利益緊密相關,參與意願高,成本低,水平高,固定堡壘式的對抗散兵遊勇式小股部隊的襲擾更符合現實條件; 3、從一定程度上分散弓箭社的控制權防止叛亂造成社會動盪,同時也可消減上層統治者的戒心。 採取一整套應對策略,完整的解決方案表明蘇軾此時在社會治理方面已經是一個比較成熟官員,他的策略尊重社會現實、尊重人和人性,具有更高的適應性和社會現實意義。
  • 昨天
蘇軾的治理才能

  • 圖格里克
  • 16 贊
  • 蘇軾的這個軍事思想體現了他一貫的實用主義作風,相信也是“近人情”的結果。 類似這樣的軍事思路在我國曆史上也出現過。明朝戚繼光抗倭,練兵是招募沿海當地漁民。清末曾國藩創建湘軍,也明確要求必須是淳樸鄉民。他們都取得了軍事上的成功。 看了今天的文章,深感做事找方法要注意名義利益和實際利益的異同。禁軍的名義利益是拱衛邊防,但實際利益是吃軍餉,而當地民兵的名義利益和實際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保衛家園。這也是為什麼後者的戰鬥力更強,解決邊患的方法也就找到了。
  • 昨天
蘇軾的治理才能

  • 豬豬俠
  • 15 贊
  • 蘇軾想保家衛國,看到正規軍只是個擺設,那就組織本地民兵,他們肯定保護自己的家鄉土地,提議建立弓箭社,朝廷不放心,那就提出自己的具體方案打消朝廷的顧慮。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這最後幾講越來越能感受到蘇軾的魅力和擔當,蘇軾真是一個可靠的人。 法家的韓非子和李斯,幫皇帝搞的這套統治方法,把人心都弄壞了,怪不韓非子和李斯死那麼慘,他們本來也算不上好人。
  • 昨天
蘇軾的治理才能

  • 重慶Franklin
  • 11 贊
  • 國家是想象的共同體,宋朝確實沒有現代這麼強烈的國家概念,鄉土意識是重要的凝聚力;自驅保衛家園是邊疆百姓的首要任務,財政上、實力上都優於禁軍,禁軍的唬人做面子,民兵做裡子,蘇軾算的一手好經濟帳啊!
  • 昨天
  • 劍敏
  • 10 贊
  • 就算蘇軾的計策多麼考慮周到,即避免了禁軍的戰鬥力底下的弊端,還節省大量軍費,真是馬兒跑得快而且不用喂草,蘇軾還考慮到朝廷的顧慮,增加官方的參與度,從規模設計到功過賞罰都不能讓弓箭社完全自主。這個百利而無一害的政策不能實施,正是一旦對事不對人,而只有對人不對事時出現的荒誕現象,也是蘇軾官場失意的根本原因。
  • 昨天
蘇軾的治理才能

  • 常寶
  • 7 贊
  • 曾國藩、王陽明都是一代大儒又能文人帶兵,簡直成了現代成功學大師,陶源明採菊東籬下,完美的人格成為士子的歸宿和夢想。而蘇軾文韜舞略兼備,“入世”“出世”遊刃有餘,是個實幹家也並不遜色於前者,但後世傳頌大多隻限於他的詩詞歌賦, 太可惜了,也許善戰者無赦赦之功。
  • 昨天
蘇軾的治理才能

  • 侯瑋
  • 7 贊
  • 仔細想了一下,蘇軾在定州這一系列的舉措有這樣兩個優點: 1 強官兵,用民兵:這樣既可以加強軍隊戰鬥力,又有利於定州當地就業問題。同時,調動百姓主人翁精神; 2 針對外敵優勢,特別訓練射箭技能。經過經濟計算:弓箭成本低,遠程射擊,殺傷力大。對於官方、民間、(傷敵的)實用性,都是最優選擇。 蘇軾的方案涉及經濟、就業、邊防三方面,沒有一定的最優化思維和數學功底是不行的。
  • 昨天
蘇軾的治理才能

  • 孫綾28710925
  • 6 贊
  •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 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聽到蘇軾還在為定州的穩定而努力之時,一場災難又要降臨到他的頭上。我就想起蘇軾的這首詞。他一邊喊著天涯何處無芳草來寬慰自己,一邊繼續著多情反被無情惱的自虐以求進取。不滿、改變、被現實打臉,繼續堅持著,努力著…… 苦由此生,樂由此生
  • 昨天
蘇軾的治理才能

  • 老黃牛
  • 5 贊
  • “不厚其棟,不能任重”,像蘇軾這樣德才兼備,憂國憂民,有家國情懷,實幹和洞察能力強的棟樑之材,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實在是宋朝之不幸。 蘇軾從政為官40年,提出了一系列為官理念,做出了很多為後人稱頌的為官業績,主要有: 1. 抗洪搶險,保護徐州城。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徐州洪水氾濫,他親自坐鎮指揮,抗洪成功,事後又將朝廷頒給的獎賞用於加固防洪堤。 2. 疏浚西湖,美化城市。有句話說“東坡處處有西湖”,在蘇軾任職的地方,現在都保留著西湖的說法,如杭州西湖、揚州瘦西湖、惠州西湖等等。 3. 開辦醫院,治病救人。據《宋會要輯稿·食貨》記載,蘇軾在杭州時創辦的安樂坊,三年醫好了病人上千人。蘇軾不僅創辦醫院,而且還大量地收集民間的偏方、驗方和養生經驗,他將自己所收集的藥方介紹給老百姓,防病治病。宋人將他的這些偏方、驗方和經驗彙編成冊,取名《蘇學士方》。 4. 整治軍隊,鞏固邊防。在定州任時,他重建弓箭社(即民兵組織),讓青壯年“帶弓而鋤,佩箭而樵”,邊搞生產邊抓緊備邊。
  • 昨天
蘇軾的治理才能

  • 飲馬江湖68672282
  • 4 贊
  • 蘇軾既能寫奔放超脫的詩詞、也能腳踏實地做實事,的確是我輩中人終身學習的楷模。一路跟隨熊大師講解蘇軾的起起落落、文章詩詞、主政一方事蹟,一個立體豐滿、有情有愛的蘇軾在我心中漸漸枝繁葉茂。前日在揚州整頓漕運,今日又到定州整飭軍務,妙招是層出不窮,這種只要朝廷政策不要國庫錢糧、“既不讓馬兒吃草、還讓馬兒跑得快”的舉措——組建民兵弓箭社,打消了朝廷疑慮、平衡了各方利益,這真是洞察世道人心常理、低調務實保國安民之良策。
  • 昨天
蘇軾的治理才能

  • 佛祖門徒
  • 3 贊
  • 看到熊師談到弓箭社,突然想到大宋民間的尚武精神和力量應該不會很弱,無論是水泊梁山的好漢還是各種以宋朝為背景的武俠小說中的高手,都會給人一種宋朝民間高手輩出的印象,會不會和弓箭社有關呢?查了一些資料還真不是作家的虛構,弓箭社這一組織正是民間武力資源的培養和聚合之地。據說,岳飛等將領有弓箭社的背景,後來南宋的抗金力量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正是得益於弓箭社的培育,靖康之難之後,熱血義軍嘯聚山林,在黃淮之間,足有百萬之眾。只是很可惜,這樣一大筆軍事化、半軍事化力量,大宋朝廷始終沒有善加使用,反而像防賊一樣,處處提防,甚至背後捅刀子。在風雨飄搖的兩宋,在缺乏強力保護的特殊歲月,民眾百姓所能做的就是拿起刀槍弓弩,保護自己。甚至於在家國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慷慨赴難。從當年的弓箭社,我們似乎依稀看到九州尚勇、天下布武的盛景,那是華夏曾經高傲揚起的脊樑。
  • 昨天
蘇軾的治理才能

  • 一瓢飲
  • 2 贊
  • 蘇軾組建弓箭社的想法,可謂是抓住了宋代邊防的本質。 一方面禁軍戰鬥力弱,不能大規模操練;同時,禁軍沒有保衛邊疆的戰鬥意識,本質上不是一個可以依靠的守衛邊疆的軍事力量; 另一方面,對於當地居民來說,為了免於外族的騷擾,具有強烈的保衛家鄉的意識,在軍事動員方面有天然的優勢。同時,組建弓箭社還可以解決軍隊糧食的問題,和平時期,民兵可以耕種;戰時可以迅速集結保衛鄉土。 從這個例子看出,蘇軾不光是一個文采好的知識分子,還是一個具有一定戰略眼光的軍事領袖。懂得在限制條件下,創造條件,解決眼前的問題。
  • 昨天
蘇軾的治理才能

  • 陳春
  • 2 贊
  • 蘇軾能夠因地制宜,看到禁軍是個紙老虎,就想到利用民間弓箭社的力量,來守衛邊境,很有頭腦。 今天剛看到一篇文章,標題大意是,中國從來都是一個文明的概念,卻總以國家自居。 表現在宋朝,那就是朝廷禁軍的戰鬥力,不如以鄉土情節為精神凝聚力的弓箭社。 文明的力量總是大於現代所謂“國家”這個概念的。何況,“國家”也才出現不過百年。
  • 昨天
蘇軾的治理才能

  • 漁樵耕讀
  • 1 贊
  • 地方兵團具有太強的地域性,團結一心,戰鬥力強,如果一心為國則會造福一方,比如曾國藩的湘軍。如有異心,則會尾大不掉,威脅皇帝,比如朱棣。 蘇軾是坦蕩胸襟,忠心謀國,但是其他人不是曾國藩。而武將,自古戰爭時他們保家衛國,太平時容易滋擾百姓,因此我認為蘇軾的想法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 昨天
蘇軾的治理才能

  • 玲瓏
  • 0 贊
  • 我們時常錯誤的認為社會是一個抽象概念,卻很少發現,它是由一個一個的人組成的,困擾我們傷害我們打擊我們的就是個體的人,或者說人匯聚起來的集體意識,一切人對一切人
  • 昨天
蘇軾的治理才能

  • 蘇蘇
  • 0 贊
  • 還有4講就結束了,這一講還是說明蘇軾很聰明。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如何做。可以的是大環境容不下他,這也是蘇軾很多事,很多想法,超越他同時代的人,偉大的人,優秀的人,都有這種特質,不知道誰曾經說過,不聰明的人最好不要從政,我覺得很適合現代,有的時代不合適。蘇軾的文學才華,政治才華,只有事後人們才明白!哎!
  • 昨天
蘇軾的治理才能

  • 春風化雨
  • 0 贊
  • 學到現在,感覺蘇軾的最大特點是“近人情”,與之對應的王安石和司馬光就是“不近人情”。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並不是不近人情,實際上商鞅也不近人情,但商鞅變法成功了。王安石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是神宗不敢殺人,沒有辦法鐵腕推行新法,搞得王安石只能重用小人實行變法,還要改革科舉來改變人心,想想就覺得無奈啊。蘇軾雖然與司馬光同屬舊黨,到想法與王安石更接近,可惜兩個人因為總總原因不能攜手共進。
  • 昨天
蘇軾的治理才能

  • 卟喓問我從哪裡來
  • 0 贊
  • 做事的人不是一味地反對什麼或者支持什麼。他們總能在條件制約環境裡,盡其所能的在現有的前提下,想辦法達成自己的目標。烏臺詩案前的蘇軾是一個愛發牢騷的人,再次回到地方時的務實有很大的不同。
  • 昨天
  • 以上留言由 作者 篩選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