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李镇西专栏】

我不是英雄, 我只是公民——疫情期间的公民教育

原创作者|李镇西(原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本文为李镇西校长原创,首发李镇西校长个人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ID:zhenxichaguan”,校长传媒获得授权发布

有人说,中国目前的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大课。

我同意这个说法。太多的话题,太多的素材,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物……都可从中提取出“教育”。

其中公民教育尤为重要。

从理论上说,这是一个比较宏大的话题,我不打算细说,但必须厘清一些概念。

什么是“公民”?简单地说,公民就是拥有一国国籍,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什么是“公民教育”?也简单地说,所谓“公民教育”就是关于公民精神或者说公民意识的教育。(注:“公民精神”和“公民意识”这两个概念有着细微的差别,但在我今天这个语境中,二者可以不那么严密地看作是一回事。)

那么,什么又是“公民精神”或“公民意识”呢?它范围很广,学术上说法也不统一,但大体无非包括:公民的道德,比如尊重他人,尊重公共规则,包括讲卫生、懂礼貌等等;还有公民人格,比如平等、自由、民主与独立的意识;还有公益情怀,以及由此产生的投身公益事业的热情与行动;还有关心国事的意识,并以自己可能的方式参与国事,或者独立地发表看法;另外,要有国际胸襟,增强国际理解,认同人类共有的公理价值,比如人道、博爱、环保等情怀。

因为不是学术著作,我的文字也许不那么严谨,但这些表述大体还是靠谱的。

关于“公民”,我觉得还有两点必须强调——

第一,公民,一定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只履行义务而不行使权利,或者相反,都不是完整的公民。一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是否对等,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公民还是臣民的根本标准。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第二,公民的“公”,是“天下为公”的“公”,即公民的心中要装着天下——社区、国家和人类,要把自己置身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全球进步的背景下确认自己的主人意识,把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权利和义务融为一体。公民之“公”,意味着要具备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心中一定要装着社会、国家和人民,要站在社会、国家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或者说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国家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与“世界胸襟”。只有这样,一个真正的公民,才是一个真正理性的爱国者。

还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我们的语境里,这里说的“公民教育”,当然指的是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这24字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应该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灵魂,因此,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是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内容。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好,明白了公民和公民教育的这些基本常识,我们再来探讨,这一切如何在当下的非常时期得以实施?或者说,公民教育如何在抗疫期间呈现?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声不响,不知不觉,天衣无缝,了无痕迹。最好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教育。所谓“生活即教育”,即生活的一切都可以是教育内容,同时也是教育契机。

比如,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疫情背景下的公民教育。我们说要重视疫情背景下的公民教育,并不是说,我们要在这么个特殊时期,在家里或者在网上给孩子进行关于公民教育的系列讲座。完全不是的!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可以体验、感受或接受公民教育。当然,孩子是浑然不觉的,但我们作为教育者则应该有意识地引导。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尝试着为老师们写了一篇稿子,看对大家有没有参考价值?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

亲爱的同学们:

疫情期间待家里,大家都有什么收获呢?这次这么长的假期对同学们也是一次自我学习能力的检验。所谓“自我学习”,就是在没有老师和父母的监督下,自觉而自主地学习,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这是一种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说到“学习”,可能不少同学都会想到“课本”“知识”“作业”……其实,学科知识只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内容,读书和作业也只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式,我们的成长远不只是需要课本知识,也远不只是通过课本学习。在生活中,包括在家里的每时每刻,我们都可以学习。

比如,今天我要给大家聊的“学做好公民”的话题。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共和国,共和国需要的是现代公民。这样说,可能同学们觉得有些抽象,那我就通俗地说吧,所谓“公民”,就是把自己和国家连在一起——我是属于国家的,国家是属于我的;我应该享受国家的服务和保护,也应该为国家履行义务和责任;我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同时国家也是我的家园。

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可学习。那么,疫情期间在家里,同学们如何学做一个好公民呢?

我给同学们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第一,遵守公德伦理

公德意识不是公民意识的全部,却是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因为既然是“公”民,你就不是孤立的一个人,而是生活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自己的一言一行必然会影响着他人。公德因此显得很重要。

比如,疫情期间很简单的一件事,就体现了公德意识:戴口罩。在这非常时期,戴口罩绝不只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彰显着公德。同样,在家待着不出门,保护好自己不受感染,在这非常时期,已经不单单是个人健康的问题了,而是使更多的人不受感染的保障,也是公德。最近,媒体宣传“八连降”“十连降”,有人在家待不住了,急着出门,急于聚会……如果在平时,我们最多认为这些人性格冲动,好凑热闹,但现在这些行为就叫做“不道德”。因为你这个行为,很可能让更多人的一个多月来待在家里的坚守前功尽弃,特别是让日夜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白白辛苦,甚至让那些不幸感染病毒而离开人世的白衣战士白白牺牲!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所以,疫情期间,一个人保护好自己,不只事关个人健康,也事关社会和国家的安危。这是一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公德,也是一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

第二,关心公共事务

刚才我说了,公民之“公”,意味着个人与社会、国家不可分割,那么关心公共事务自然是一个公民应有的意识和行为,甚至也是一种责任。

关心公共事务最常见的体现,就是关注社会新闻。同学们要对窗外发生的一切都充满浓厚的兴趣,而且应该养成在观察中思考的习惯,也就是说,不但要“看”,更要“想”,站在国家进步的角度来琢磨我们看到的一切。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李文亮

比如,最早的报警者之一李文亮,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他是第一个报警者,甚至他是不是最早的“传谣八人”之一也没有定论,但这不妨碍钟南山称他为“英雄”,也不妨碍世卫组织发文悼念他:“谢谢你曾尝试拯救地球!”更不妨碍亿万百姓为他的离去洒下悲痛的泪水……为什么?因为当他得知疫情时,首先想到的是传播出去,哪怕只是给自己的好友透露,而且被当做“谣言”传播者“训诫”后,依然坚守在抗疫第一线,最后被自己曾经传播的“谣言”(病毒)夺去生命。前后一个多月里,李文亮说真话、负责任、有担当、做奉献……这些公民素质他都具备了,尽管他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但在关键时刻,他又是一个合格而称职的公民。

如果同学们面对李文亮,不仅仅是感动和惋惜,还有对他精神的思考,这就是“公民的思考”。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又比如对各种真假信息的筛选,对“阴谋论”的辨析,对什么是“正能量”的思考……这些筛选、辨析与思考,都是在培养我们自己关心社会、独立思考的公民意识。同学们应该拥有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同学可能会说,那么多的传闻,我们怎么知道是真是假呢?其实识破一些骗局与谬论,

有时候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和知识,仅仅需要起码的常识和基本的逻辑。面对眼花缭乱的信息,我们要相信常识(科学)的力量,逻辑(理性)的力量。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公民成长的过程。

除了观察与思考,同学们也不妨记录。记录就是将观察与思考凝固于文字,就是以个人的方式书写国家的历史。这并非夸大其词。

同学们读过《安妮日记》吗?这是德国法西斯统治荷兰时,德籍犹太人安妮·弗兰克藏于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从13岁到15岁,安妮写了25个月的日记,直到最后被关进集中营。这些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2009年《安妮日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名录》。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疫情笼罩下的中国,当然不是纳粹统治下的荷兰,但对生活的观察,对社会的思考,对时代的记录,则是一个公民精神的体现。虽然当年的安妮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但今天中国的少年应该有这份自觉。

怀着一颗自由的心,真实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这就是一种公民精神的体验。在一个非常时期,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一个国家所经历的特殊日子,这就是公民可以做也应该做的事。因为一个人的经历,就是一个民族历史大厦的一砖一瓦,而无数微观的个人生活记录,就汇集成一个民族的宏伟史册。

第三,参与公益慈善

参与慈善,就是同学们常常说的“做好人好事”,把这往大处说,就是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说是“权利”,是因为这是一个公民不可剥夺的意愿和行为;说是“义务”,是因为这是一个公民应该履行的职责与使命。

爱因斯坦有两段话,说得非常好:“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量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他的意思是,他的生存和生活所依赖的一切,是包括素不相识的无数人所提供的,他必须偿还;当其他人都在追逐个人的物质享受时,他愿意追求理想和真理。

这就是一个公民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应该参与公益慈善的原因。

如果同学们在这次抗疫期间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你就是一个好公民。

当然,同学们也许不可能像韩红一样做出感天动地的公益壮举,但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以自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方式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条暖人的新闻:2月17日下午,上海市松江区方西居民区辖区松汇东路130弄部队家属院的志愿者正在自己的岗位上开展日常值守,突然来了一个小男孩,把消毒水、牛奶、面包等防疫物资送到手上,“叔叔、阿姨,你们辛苦啦,这些是给你们的。”志愿者们很感动。经了解,小男孩名叫顾语韬,就读于中山小学三年级(4)班,爸爸是警察,自从疫情出现以来,一直在外执勤,妈妈近期有点感冒在家休息,虽然想为防疫工作出力,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顾语韬小朋友主动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了一些物资,感谢守护小区的志愿者们。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顾语韬

表面上看,顾语韬小朋友不过是给小区志愿者送了点消毒水、牛奶和面包,但这一行为所蕴含的,正是公民精神。而类似的行为,同学们不都可以做吗?当然,前提是保证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第四,崇敬公众英雄

同学们,我这里说“公众英雄”,是想强调,这次疫情中涌现出的许多英雄,并非孙悟空或蜘蛛侠等“超人”,其实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绝大多数在平常都是普通人。因为抗疫,他们成了我们心中的英雄。

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在网上流传很广:《开学后,建议给孩子们讲这七位“英勇救疫”的中国人》,文中写到几位让人特别感动的中国人:钟南山、柳帆、龙巧玲、彭银华、韩红、林生斌、汪勇,等等。他们就是真正的公民,有担当,有责任,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成为基辛格所说保护中国人中那些“最勇敢的人”。同学们应该关注他们,了解他们,思考他们。

这里,我再次强调了“思考”。也就是说,对英雄的崇敬,不仅仅是感性的热泪盈眶,还应该有理性的若有所思。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同学们不妨这样想一想,这些来自公众的平凡人物,能够在关键时刻,成为保护其他中国人的“最勇敢的人”,如果我到了能够尽责的年龄,又具备应有的能力,当人民需要我的时候,当国家召唤我的时候,我也能够挺身而出吗?如果你是真正的公民,我相信你会的,因为这是一位公民的责任与担当。这样的思考,就由英雄想到了自己,这也是一种公民的思考。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钟南山画像( 中国艺术报,美术家杜彦锋作)

但思考不应就此停止,还可以接着想一想:如果说钟南山、柳帆、龙巧玲、彭银华等医务人员的行为是他们的职责所在的话,那么韩红、林生斌和汪勇的举动,则完全是他们的“不务正业”,尤其是汪勇,他本来是跑快递,完全没有责任去接送医务人员回家,还负责联系她们的午餐,但汪勇却把这一切当做自己的责任,他觉得自己也是一名武汉人,应该这样做。这就是公民意识。

想到这个层面还不够,同学们还可以继续思考:汪勇的故事固然催人泪下,他的确很了不起。但他的义举是不是同时意味着某些职能部门的失职呢?如果政府的每一个部门都能够正常地开展工作,这些医务人员哪需要汪勇这个快递小伙的“奉献”呢?也就是说,如果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正常履行职责,是不需要汪勇成为“英雄”的。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同学们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再往前琢磨琢磨:不只是汪勇本来可以不成为“英雄”的,这疫情中的许多英雄本来都是可以不成为“英雄”的。因为这次灾难不完全是天灾,还有人祸。正是因某些官僚主义者的渎职失职,才让后来的疫情这么严重,让我们付出这么惨重的代价!钟南山本来不必这么辛劳,柳帆本来不应该有机会感染新冠病毒,彭银华本来可以如期举行他的婚礼,许多医生本来是可以不付出生命代价的,许多新冠肺炎患者本来是可以不被感染的,那么多的家庭惨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就在前天,又一位29岁的90后医生在一线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去世,她的名字叫“夏思思”。当时,我心情极为难受:那么多和她一样牺牲的医护人员,本来是可以不成为“”烈士”的啊!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夏思思

一个又一个“抗疫英雄”的诞生,毫无疑问是我们的骄傲,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们的悲哀。

由此,同学们可以再进一步往深处思考:如何防止类似的人祸在今后重演?如果你将来成了一名国家公务员,将怎样以敬畏之心为人民服务?如果将来你手中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如何诚实而谦卑地面对人民?

这就是一个公民的思考。只有这样的思考,才是对英雄真正的崇敬。

第五,认同公理价值

同学们,在互联网时代,当今世界早已成为“地球村”。尽管还存在的强权主义,存在着国际霸凌,存在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我们应该保持警惕,时刻捍卫国家安全,这也是公民的义务。但同为地球人,毫无疑问,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也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和现实愿景的。这个世界离不开任何国家,任何国家也离不开世界。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因此,认同公理价值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公民意识之一。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先是在中国爆发,继而逐步扩散到其他国家。同学们应该正确地看待其他国家的疫情,可以说,你如何看待其他国家的疫情,从某种意义上,也检验着你是否具备公民精神。最近网上有文章,对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等国的新冠疫情幸灾乐祸。同学们千万不要有这种不良心态。

世界已经是一个整体,人道主义是人类共同的文明价值,何况现在已经是地球村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灾难,都是人类共同的灾难,需要我们携手共同应对,这次我们看到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各国专家抗疫的国际合作。虽然那些同样遭受新冠病毒侵袭的国家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可能做不了什么,但对远方处于危难中的人保持悲悯与同情,对世界保持一颗仁爱之心,也是一个公民应有的情怀。

最近,围绕谁该向谁道歉,成了网上热议的话题。其实,我最想说的是:“病毒应对人类说声对不起,人类应对大自然说声对不起!”环保意识,或者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也是公民意识。动物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能没有动物;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能没有自然;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能没有地球。

须知,我们既是人类的子孙,也是地球的成员;我们是中国人,也是人类的一员——我们是植根于中国大地上的世界公民。

同学们,八十多年前,在风雨如磐的时刻,一位名叫“方志敏”的共产党员在狱中写下一篇《可爱的中国》,他这样憧憬着他心目中未来“可爱的中国”——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

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和方志敏同一时代,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叫陶行知,他也这样展望——

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应当养成的学生。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同学们,再过十年或二十年,我们亲爱的祖国,将会交到你们的手中。未来的中国将是怎样的共和国,取决于今天的中国有着怎样的公民。

亲爱的同学们,“时刻准备着”!未来的公民们,共和国期待着你们!

2020年2月26日

李镇西:​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公民教育大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