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潮州的出海重要港口:庵埠港

在北宋時期,廣東潮州的韓江三角洲上的中部低地平原區已經形成,這個區域,以沿現庵埠——程洋崗——東隴一線為分界。這一線就是當時的海岸線,而上述這幾個地方,就是當時韓江西溪、東溪和北溪的出海口,因而也就成為潮州的主要海港。

庵埠在韓江西溪邊,緊靠鮀濟河。這裡古稱龍溪都。北宋時還是濱海地方。徽宗(趙佶)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開始有郭姓來此定居。創立郭隴鄉。隨後楊、陳、王等諸姓也來此定居。到了南宋淳熙年間,已經創立了不少鄉寨,那時這裡尚屬海濱,海水延伸至桑浦山腳,在浮聚成陸的地方,高處為埠,低處為隴,周圍各鄉以定居者代族為名。稱薛隴、劉隴、莊隴、馬隴等等,後來經濟發展了,各鄉集中在黃隴集市,該處有一白雲古庵埠,故名為庵。那時已有海船在此停泊,從湖頭至水吼橋一帶,均是泊船的處所,有鹹魚踏頭、鹽踏頭等古代碼頭舊跡。但集市卻在庵埠,在湖頭附近現已成為低窪田的地裡。曾發掘出埋在泥裡的古船、古錢和茶葉的殘渣。《潮州府志》說:“庵埠集百貨之舟,如蜂屯蟻聚”到了宋代末年,庵埠以南的海灘也已成陸。成為浦鹽場。南宋寧宗(趙擴)嘉定十四年(公元1220年),潮州水軍移駐鮀浦場“以扼海道”,就是控制進出庵埠的海船航道。直至明代,庵埠湖頭鄉附近還有造船廠,為府憲建造兵船。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統一了臺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停止海禁。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即開海貿易的第二年,清廷宣佈廣東的廣州、江蘇的松江、浙江的寧波、福建的泉州為對外貿易港口,同時設粵、江、浙、閩等四個海關。粵海關成立後,在廣東沿海設了7個總口,潮州府屬的海關總口設在庵埠,它是集行政、防衛、關稅於一體的管理機構。乾隆十五年(1750年)六月,粵海關監督派員駐管潮海關總口,潮汕各地陸續設立關口徵收關稅。至今庵埠仍保存著雍正八年(1730年)設立的“庵埠海關地界”石碑。

海陽縣庵埠,(就是現在的潮州市潮安區庵埠)“在郡城(潮州)南六十里,地當海、澄交界,實海、揭、潮、澄四縣之通市,商賈輻輳,水陸交通”。有梅溪直通沙汕頭而出外海。乾隆年間這裡成為一大港市。“海(陽)、潮(陽)、揭(陽)、澄(海)四邑商賈輻輳,海船雲集,逐日市”當時潮州、樟林、東隴等處貨物均“來在梅溪”,汕頭及別埠貨物米穀也“兼時來庵”。港內各鄉駁船、挑夫雲集,船載肩挑,分運“內洋鄉村”。庵埠港到了清代前期,在庵埠港內停泊並徵稅的商貨船有:往上海黃白糖船,往潮陽木排,往瓊州鐵鍋船,往達濠、蓬州、鮀浦裝零星木頭的貨船,還有出口和進口裝豆麥各貨的福建東都船。此外,還有往潮陽各地渡船、往潮揭小貨船、綱樁船等。可見庵埠港是頗具規模的。然而,從道光末年始,庵埠所處的韓江下游雙溪口一帶,淤積日漸嚴重。經多次疏浚,屢浚屢塞。庵埠的地理優勢,逐漸喪失。便在位於20餘里外的沙汕頭(今汕頭市)便代之而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