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有哪些規律,你對此有什麼認識?

中醫生命科學


關於社會發展規律方面的具體內容,如何順應社會發展規律來治理社會,老子在《道德經》中為我們總結了大約一百多條,而且作了明確清晰的闡釋。比如,“不上賢使民不爭;不 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這就屬於社會發展規律方面的基本法則,也是道治天下的具體途徑。

細化地來認識和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方面的內容,《道德經》中舉過一個例子--“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也是在強調“小國寡人”的清淨無為思想。

要認識社會發展規律,首先需要認清人類社會的基本單元是“人”;而人的類本質是自身本具的自然質樸之性,在佛學文化中也稱為佛性、般若、靈山、實相智慧等,其並不是任何外在 的教化所強加進去的,所以想通過知識、制度、法律去改變人,使之符合自然運化規律、社會發展規律以及人的生命運化法則、身心活動規律等,是永遠都不可能達到目的的。

因此,老子在“治大國若烹小鮮”之前講的是“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這就明確地提出了掌握社會發展規律的前提條件。而老子論述的這個系統觀點,又是以聖人 自覺遵循的“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的處事應物法則作基礎的。

這裡首先要明瞭“常”與“善”的涵義。簡單地說,自然運化規律即為“常”。人的生命運化法則、身心活動規律等以及社會發展規律,乃至天地間萬事萬物各自不同的運化規律,都只 是自然運化規律的一部分內容。中國古智慧文化中所強調的“知常”、“守常”、“合常”等,就是要求人必須順應、符合自然運化規律。

“善”,並不是平常人所說的有好心腸、做好事,合常--符合自然運化規律才可稱為“善”。合常的思想觀念即善念,合常的行為即善行。因此,“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 物”,這是合道順德之智慧所展現出的無為無不為的應對境界和應對法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不可開,善結無繩約不可解。”這五個“善”的內容是對 它的具體描述和應用。

這裡所描述的“善”的應對法則,是以“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七個“善”的內容為基礎的。人只有處在“居善地,心善淵”的境界中,才能 自然呈現“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身心行為活動,才能展現出符合自然運化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言行。

這七個“善”,既是人如何符合自然運化規律的七個根本要求,還是社會發展規律的七大屬性特徵和治理社會的七大根本原則,同時也是每個人都需要自覺遵循的為人處世的七個基本法 則。

人類社會是由不同群體組成的,而每個不同的群體又都是由單個的人組成的。因此,無論人類社會的成分有多麼錯綜複雜,其衍生演化出的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一定是由不同地域、不 同民族、不同習俗、不同階層的人們之間的關係,包括不同的家庭以及親戚、朋友、同事、同學等社會關係所構成的。

組成整個人類社會的基本單元是人,演化出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和疑難問題的個體單元同樣是人,是每個人的思想言行在起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當然,人不僅有自然屬性,還有社會 屬性,因此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會的人。人與自然和社會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

這七個“善”,並不僅僅是圍繞著個體的人來講的,整個社會關係、自然關係都在其中。但如何提高個體的人的身心修養,呈現自然質樸之性,又是重中之重。

總之,要想達成道、天、地、人之間的同一性,達成自然、社會、人這三方面規律的統一體關係,就應該從這七個“善”入手。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道德經七大規律:

第一律,道法自然律(老子原著第二十五章),相當於“樸素唯物論”。

第二律,玄之有玄律(老子原著第一章), 相當於“否定之否定”。

第三律,巨樹毫末律(老子原著第六十四章),相當於“量變到質變”。

第四律,反者道動律(老子原著第四十章), 相當於“對立的轉化”。

第五律 有無相生律(老子原著第十一章和第二章)。

第六律 二生三律(老子原著第四十二章)。

第七律 不道律(老子原著第五十五章)。

現代哲聖闡述宇宙萬事萬物八大規律:

無論是宗教還是政黨還是什麼門派,都願意用一種最簡單的符號或圖形,把自己的世界觀和自己最主張的東西表示出來。

我們來看一看~佛家,他所有的主張歸結到最後,認為 '萬般神通皆小術,唯有空空為大道'。皈依佛門之後,就叫遁入空門,對吧!他們把自己那一派叫做空門,認為本來啥也沒有,後來啥也沒有,中間不過是一晃一過就拉倒了,空的。所以告誡人們不要追求那些七情六慾的東西;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為空。

那事物又是怎麼運行的呢?他講六道輪迴。這個六道輪迴怎麼轉的呢?封閉形的運動,來回這麼轉。佛家的全部宇宙觀、人生觀,用這個圈兒表示出來了。這個圖(圓圈)叫什麼呢?叫'零空圖'。

那麼道家呢?道家認為:萬事萬物的起始,最初是有一個總的規律在那兒支配著的,在所有事物都沒有產生之前就有一個總規律了。那這個規律是什麼呢?用一般語言講不清是什麼,強曰為'道',就是勉強起個名,稱她為'道'。那'道'字又有什麼奧妙呢?它反映出了道家的宇宙觀,反映出道家直指的目標是什麼,一會兒我們講到圖的時候就能看得出來。

道家認為呢,萬事萬物產生之前,總規律就已經存在了;由這個規律派生出一個渾沌一體的宇宙,最初產生的這個渾沌一體,叫'道生一'。後來這個渾沌一體的宇宙又發生變化,也就是這個渾沌一體的這個'一',開始分離成兩種物質,陰和陽兩種基本物質。後來的萬事萬物呢,就都和陰、陽有關係了,就是法於陰陽。由這個陰和陽,組成了一個新的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呢?道家把它稱作'三'。道生一、一生二,二是陰、陽;然後呢,二生三,即陰和陽這兩大方面組成的這個統一體稱為'三'。隨著這個'三'的誕生,標誌著宇宙不再是原來的那個零空了,在零空裡面有了陰陽的內容,這為'三'。

而不是像有些門派講的,陰和陽中間,又生出一個小陰陽來。他認為呢,二生三的三在這兒(太極圖的中心)。從這個《太極圖》裡邊能看出什麼問題呢?陰和陽共存於同一體中,誰也離不開誰。如果離開陰,就全變成陽了;如果離開了陽,就全變成陰了。必須陰陽存於一體之中,這才能構成生命、構成萬物。所以陰、陽之間的關係,從這個圖上反映出來就是'陰陽互根',一個規律找出來了。

然後再看,陽中有一個黑點,它表示什麼呢?這表示'陽中有陰';在陰中也畫了個白點,表示什麼呢?'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負陰抱陽,負陽抱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和陽之間的規律,全部通過這個圖形反映出來了。然後由這個'三',就是包含陰和陽的這個'三',產生萬物。這就是老子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然後再進一步看,這個陰和陽中間的這個S形曲線有什麼用。S形曲線橫過來看,能反映出什麼呢?事物發展波浪式前進的規律,表示出來了。所有的事情,當它到了一個高峰點的時候、陽極的時候,陽極必然生陰,就下去了;下去之後到了谷底,陰極又必然變陽。事物總是這麼發展的,波浪式前進。如果你在中間弄上個圈,那波浪式前進的規律就沒了。這個規律,是《道德經》裡邊講的'玄之又玄律',七大規律之一。所以如果破壞了這個S曲線能行嗎?多少人試圖破譯太極圖,做了很多這樣那樣的解釋,但其實並沒搞清這裡邊的真正內涵。你如果真正把握了老子《道德經》裡的七大規律,再一看它就明白了。為什麼道家要把太極圖弄在自己的服裝上,前邊也是、後邊也是、扇子上也是。為什麼呢?因為他自認為,他把握了宇宙運動的總規律,而太極圖則反映出了人類認識的最高層次,因而是他們的驕傲!

那麼這個規律隱含的奧妙是怎樣體現的呢?他這一個'道'字,把這個問題全都揭示了。'道'字標誌什麼內涵呢?萬事萬物最初是渾然一體的,以後,一生二,分為陰陽。法於陰陽,所有的事物都和陰陽有關係了。從這兒引發,導出一系列問題。那麼怎麼樣把握宇宙規律呢?要自身修煉,獲得內求法。在自身修煉的過程中,獲得內求法,你才能夠真正瞭解宇宙規律,走遍天下,獲得自由解放。這是'道'字裡邊的本來含義。道家呢把這個引以為豪。

那麼這個陰陽魚裡邊,還道出了幾大規律呢?質量互變規律、因果律、極反律,都道出來了。怎麼說呢?你看,這個陰的東西開始很小,往這邊兒發展,大大大,大到這兒,當大到極限的時候,事情就開始朝著它的相反的方向發展了,變為陰了,轉化為陰。然後陰又開始繼續發展,發展發展,發展到最大,到了極限的時候呢,又轉化為陽。那這個規律是什麼呢?極反律,物極必反的規律!再看,它又反映出因果律。為什麼陽魚這塊兒會出現小的呢?因為陰魚這塊兒從下往上越來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它必然要出現這麼一個東西。這是因為有前邊的因,才有後邊的果,這叫因果律。那麼質量互變律,怎麼反映出來的呢?仍然是從這個陰陽魚上反映出來的。由大變小,小小小,小到極限的時候,又開始變大。或者說,由小,量逐漸開始增加,增加到極限的時候,發生質的變化,出現了陰性物質。變成以陰性物質為主體的生命形態。就像我們剛才講的,什麼搬運啊,什麼飛碟運行啊,都是這樣。臨界點是光速。當你運行速度不斷加快,快到極限的時候, 啪,產生飛躍,開始進入陰性物質那個層次了,看不見摸不著了。這反映出什麼呢?質量互變律。你看,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圖上,反映出多少人類認識的精華!多少規律,盡在這一個圖中。所以道家對'太極圖'引以為豪,印在自己的道袍上,這是有道理的。

太極圖似乎是人類認識的最高層次了。物質怎麼產生的,這個物體、事物、生命,怎麼產生的,這兒反映出來了;怎麼運行的,這裡包括了這麼幾個規律,七大規律全都道出來了;上哪兒去了?這個時候呢,你看它就反映得不太明顯了。還要發展。怎麼發展呢?

發展到現在呢,就導出了旋極圖。你看這旋極圖和太極圖有什麼不同之處?這兒並沒有閉合,開的,沒有閉合,而且有兩個切線,螺旋式上升嘛。不光是波浪式前進,而且是螺旋式上升,對吧?除此之外,事物的運行,要想獲得真正發展,還不能封閉,這兒不能閉合(見旋極圖),要開放型的、發展型的發展。你這兒如果一閉合、一保守,問題就麻煩了。閉合、封閉,下一步就是保守,保守完了就是反動,然後就是走向另一個極端,導致出現新的力量取代它。

當你把握事物的這個運行軌跡、運行規律的時候,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要太保守,開放型往裡吸收東西,要發展,不要停留在那一點上。這是人類已經認識到的客觀規律,事物發展的規律。那麼這裡的曲線,你看似乎和太極圖的又有些不一樣。能看出來嗎?差在什麼地方?這太極圖裡邊呢,這明顯是一個陰陽魚,這中間是一個波浪式的曲線,對不對?(答:對)那旋極圖這個曲線,就有點不像是這種波浪了。把它橫過來看,就有點這個味兒了。事物到一個高峰點的時候呢,沒有直接斜坡往那邊兒下,進入低谷再上去;而是這兒上到頂峰,下落的時候呢,回來了一點,然後再往前走。這種運動軌跡和形態,我們稱它為蛹動,這就導出一個新的規律。事物的發展並不是簡單的波浪式前進,怎麼前進的呢?是蛹動式前進的。當你瞭解了這個規律的時候,你就不會為一時的挫折、困難,矇蔽了自己的眼睛,因為它符合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就像咱們現在的股票似的,熱熱熱,熱到極限了,陽極必然得生陰。那麼怎麼生陰的?並不是到高峰,啪,跌落下來,而是回去一點,似乎這事兒又走回頭路了,回去了一點。然後到了極限的時候,又會出現新的轉機,再往上去。

掌握這些規律有什麼用處呢?就是在你的人生道路上,一帆風順的時候,要居安思危;遇到困難的時候呢,你也要想,所有的事情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到極限的時候,肯定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天無絕人之路!規律就是這樣的。

誰把握了這個規律,誰就能在整個事態的發展過程中,掌握主動權。當事物處於低谷狀態的時候,你要積蓄力量,準備新的高峰的到來;當事物發展一帆風順的時候呢,你要腦袋很清醒地意識到,下一步可能就是低谷。那麼低谷來的時候怎麼辦呢?把損失減到最小、降到最低。這些規律,對指導我們的生活、事業都大有用處。

那麼這個旋極圖,把這些規律全部都反映出來了。除了上述太極圖裡邊講的,法於陰陽,陰陽互根;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負陰抱陽,負陽抱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除了這些規律表示出來了之外,質量互變規律、因果規律、極反律這也都表示出來了;然後呢?又表示出來了蛹動前進、螺旋上升的規律;還反映出,任何事物想往前發展,必須是開放型的,不能保守、不能封閉,這才能夠推動整個事物和社會的前進。所以目前呢,我們把旋極圖作為了我們文化的標誌。





中醫生命科學


《道德經》是老子的思想精髓,對於後來的道家影響深遠。《道德經》字數不多,內容卻很豐富,思想深邃博、精妙高遠。

一 《道德經》可道不常:

解讀為天道可認知,原理可探索,規律可發現,發現根源和規律,運用理性和知識,開展工作和業務;還要不斷反思,反覆驗證已有的認知和理論,根據條件和環境的變化不斷改正自己的行為。

二 《道德經》萬物有命:

解讀為開天闢地之前,宇宙虛無,道生萬物,賦予命裡,天地甦醒,萬物生長。世間的萬物都有著各自的命運,安於自己的命運,就是守道。反之,則命運無常,痛苦終生。

三 《道德經》道是哲學:

解讀為:老子的《道德經》全文五千餘字,全面而深刻地闡述了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採用了本體輪、認識論和方法論。說白了,道就是生活,就是哲學,道蘊含在我們每時每刻的個體之活著當中。

四 《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解讀為: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致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為的是萬事萬物並行發生時,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循環往復的規律。這是老子告訴世人求道的方法,何為道,道是客觀時間運行規律,是自然的內在驅動因素。

《道德經》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慾無求,超凡脫俗,用心感悟自然,用心感悟生命。



淺秋qianqiu68


道德經涉及的面比較廣,所以他包含的規律非常多,比如政治、軍事、自然、社會、人體、思維等等,但是這些林林總總的規律內容又透顯著統一的理論基礎,那就是老子的大道規律。

大道規律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講清楚了,第一章說“有名天地之始,無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該句言簡意賅,即道出了大道的基本特色,也為自己整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大道的規律其實就是“有”和“無”的互變,或者陰和陽的互變。老子認為從世界本源上說,有有名和無名,有欲和物慾的存在,前者均見之於無形,後者均體證於有形,大道恰是在這種有則無,無則有的轉變過程中存在的,所以玄之又玄,並非玄妙,玄的甲骨意義是轉變,轉變又轉變,陰陽不停的互變就是大道,所以這才是老子道德經的最究竟的理論基礎。

圍繞這一理論老子再展開論述,所以道德經通篇可以都認為是老子用人的“德”來論證玄之又玄的“道”,他用了兩個維度來進行:

通過“有無”或“陰陽”的共存互變規律來論證無

老子認為體證大道的基本法則是有無的互變,他動用了大量的例證,比如政治角度“不尚賢,使民不爭”,認識論角度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等等,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是有和無的共融和轉化狀態,有無不能相分,不可偏廢無而只重視有,所以不論從老子的生成論角度還是認識論角度都給我們栽定了一個種子,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矛盾論辯證法,所以這將是我們理解道德經的第一大規律特點。

通過萬物遵循自然的行為規律來論證無為而有為

老子強調有和無,但是他在人德的論證過程中是崇尚無的,因為我們人類欲圖長久最終要效法自然,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天地,天地是長久的,天地長久的原因是“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就叫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的大德,不自生就是無,甚至是無為,所以人類想要長久,也是要培養這種不自生的大德,例如聖人之所以能成聖也是學習了這一點,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從這個角度來講,老子的無為是有自然根據的,但同時無為並不是目的,它只是德行修養,人最終的結果還是有為,老子的理論是通過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結果,有為也非目的,不能成為人類刻意的追求,這些都是想自然學習的規律,就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不怒不爭,卻能善利萬物,是最接近大道的。

總之,大道至簡,如果用“規律”二字來總結《道德經》的話是最簡單的,那就是在陰陽互變、有無相生的認識規律中去學會用無為的大德獲取有為的結果,大道必在其中。


水清樸一


《道德經》講萬物運行的規律,它具有永恆性,先天地生。道“無物”,倒不是一個有形的物體,它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他只有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道”又是有物的,不但有效,而且有精,在文章當中說,知眾甫之狀。這也就是說老子所說的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有物生於無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意思是說天下萬物都生於有形,得悟,但是有形的物都遵循著無形的道。道及其化生的天地萬物都是不停地在運動,即“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其深層的原因則在於陰陽兩種勢力的衝突,即“萬物負陰而抱陽”,道不僅不停地在運動,而且運動的雙方總是向它的相反面轉化,


午夜菸灰缸


《道德經》的規律,試著總結幾條。

第一,“為無為”、“為而不爭”的無為無慾的為人處世法則;

第二,“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的天道規律;

第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獨立而周行不殆的規律;

第四,“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查查,我獨悶悶,世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的虔誠法則;

第五,自現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的餘食贅行規律;

第六,“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的同炁相求大法。等等等等


tiger鍾虎


道德經即為天道,道法自然。他所說的道就是真理,和現在的唯物主義哲學類似。大自然自由它內在的規矩,而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要遵循天道,遵守自然規律,人就能過的很好。


天生孤獨


以不變應萬變,變是永遠不變的。


微塵64629295


道法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