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大齡剩女的我從湖南的鄉村走到了深圳,成為了一名在編教師

當學歷和賺錢多少並不直接掛鉤的現今,社會上,

“讀書無用論”的聲音似乎大了一些。

今天分享的這個真實的故事(因為隱私的關係,一些信息做了“馬賽克”處理),倒也不是來反駁“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只是想分享這一個體的人生經歷。如果能夠給大家,尤其是像我們這樣在迷茫中搖擺的年輕人一點思考,那便是有用的。

同樣地,故事以第一人稱講述。

26歲,大齡剩女的我從湖南的鄉村走到了深圳,成為了一名在編教師

(沉睡的城市)



1994年,我出生在湖南南邊的一個小鄉村,距離偉人毛澤東的故鄉不多遠。得益於這位出走湖南的偉人,即使在格局不大的偏僻鄉村,重視教育的氛圍倒是濃厚。

就像家鄉門口的那條路,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的發展,它越來越長、也越來越寬。我從村裡的小學順著“那條路”走到了鎮裡的初中。我愛上了“出走”,於是,在懵懂的年紀,在對偉人的崇拜下,在父母俯身耕種的供養下,我從小集鎮走到了縣城。

2012年,我考上大學,一個不知名的大學。我曾迷茫過,我在幾百個日子裡,在清晨的雞叫聲中背書,也在漫天繁星下刷題。然而,我的努力最終得到的高考結果並不讓人滿意,我並不是聰明的人,但無論如何,還是會有一些失落。

幸好地是,我向來是積極樂觀的,這是從父母那裡繼承的遺傳因素,父親因為過度勞動的原因,身體落了些不便,母親由於身體狀況不佳,總是在瓶瓶罐罐中操持家務,但在他們臉上,愁容是不常見的。

靠著助學貸款、國家勵志獎學金、各種學業獎學金、兼職收入,大學的四年過的順順利利,即使背後有太多的波瀾壯闊,外人是看不到的,不服輸的人總是不會向他人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

人生真的是一場奇妙的探索之旅。就像大多數女性,或男性一樣,本科畢業,找一份工作,穩定之後,結婚生子。我也相信,憑著自己的勤奮和努力,今後的日子是可以收拾的利落。然而,就像偉人帶著些落魄,到了北京。我也想去更廣闊的世界。


26歲,大齡剩女的我從湖南的鄉村走到了深圳,成為了一名在編教師

(阿飛學長拍攝照片)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十九世紀的英國如此,21世紀的中國又何嘗不是。國家發展的洪流讓很多像我這樣微小的個體有了更多的營養,有水便能活,只要有一點陽光,就會拼命往上生長。


2016年,我沿著湘江向北走,跨過奔流不息的長江,輪渡的汽笛聲給了我更多啟示,於是,我在這座英雄之城停下來,在那裡度過了3年的研究生時光。

努力的過程往往只能自知,在這個有著接近1500萬人口的城市,生存的壓力下,有誰有過的容易呢?100萬在學大學生人數,是這座城市在教育方面的自豪。對於學生而言,找工作時候,這份城市的自豪,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夠享受到,而我,是幸運的那一份子。

源於讀研學校在教師培養方面的卓越貢獻,這座學校從全國眾多985、211高校中脫穎而出,成為深圳各種學校集團的寵兒。19年底,網絡上爆出的一張關於深圳某中學的招聘新進人員名單,清華大學博士、北京大學碩士,都是一些閃閃發光的符號。

是的,我也成了能夠享受這座改革先鋒之城福利的一員。懷著對深圳的嚮往,我帶著製作精美的簡歷,跑到了武漢、上海、西安、瀋陽,在幾十個小時的硬皮火車上,在嘈雜悶熱的空間裡,我不斷地練習著面試技巧。

綠皮火車是祖輩父輩那一代人艱苦奮鬥的象徵,也代表著開闢新世界的希望。在高鐵、動車越來越快的時代,匆忙的人總能在綠皮火車上找到一些思考。就像今年春節的電影《囧媽》,幾天幾夜的火車行程,讓徐伊萬找回了親情。

“功夫不負有心人”是中國的傳統,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面試被刷的失敗之後,我在冰雪之城瀋陽感受到了深圳的溫暖,最終拿到了深圳的一張車票。

2019年的金秋十月,父母在家鄉的土地上忙著收割稻穀,我在南方的城市裡找到了歸宿,被深圳排名前幾的中學集團帶編錄用。


26歲,大齡剩女的我從湖南的鄉村走到了深圳,成為了一名在編教師

(阿飛學長拍攝照片)

2020年3月,我寫下這篇故事的時候,已是一名職場新人。迴歸到一些現實的問題:

在收入待遇方面,目前我的收入並不像網上流傳的關於深圳教師待遇說法中的那麼高,但是,收入方面是讓人滿意的,例如,光公積金這一塊的收入就已經比很多人一個月的工資還高;

在工作節奏方面,如同深圳“三天一層樓”的發展速度,在教育領域,也是快節奏,高收入意味著高壓力,連續熬夜加班是常態,所以,教師的工作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輕鬆自在;

在生活狀態當面,深圳的活力是一種魅力,在這裡,我充滿幹勁,靠著年輕的精力,我享受著這裡的一切。

從二十多年前那個鄉村小孩,現如今成長為一名都市職場新人,在這座時尚的城市裡,隨著收入的增加和工作的穩定,我開始變得時髦。

但是,內心的那份在泥土裡生長出來的“土氣”永遠是我成長的精神力量,它教我認真耕作、教我謙虛彎腰、教我回報大地。


十四億人口的中國,是十四億部影片,每個人都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他們又在講述同一個故事,和古老的先民們一樣,是吃苦耐勞、是與人為善、是積極進取的故事,這是未來中國希望的力量源泉!

我並不是在推崇“唯學歷論”,一張蓋了章的白紙算得了什麼?是這張白紙背後的那份勤奮、努力和能力,讓你走的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