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時期,遼東地區高麗國與中國朝廷的關係史

導語:朝鮮半島與中國東北山水相連,交往歷史悠久。朝鮮半島三面環海,僅北部與中國遼東半島相接。元代,元軍長期留駐朝鮮,置徵東行省、設達魯花赤等職官監控高麗。高麗王室為維繫統治,主動採取與元宗室聯姻、頻繁貢獻鉅額方物、出兵助元作戰等方式,緩解元廷政治壓力。

元末明初時期,遼東地區高麗國與中國朝廷的關係史

高麗國與遼東

元末,農民起義蜂起,江淮、閩粵地區徐壽輝、張士誠、方國珍等起義隊伍發展尤為迅速。高麗隨元南征張士誠,窺得元廷政爭不已、軍威不復,恭愍王隨即採取措施剷除國內親元勢力。而後,元朝與高麗之間貢使仍往來不斷,實則高麗作為藩屬國已開始脫離束縛,謀求自身發展

一、元朝與高麗宗藩關係破裂與高麗拓邊

元代,高麗雖保有社稷,但國王廢黜、政令頒佈仍受元廷左右。特別是高麗奇氏之女成為元順帝皇后,其子愛猷識理達臘被立為太子後,高麗國內奇氏集團勢力強大,甚至可以操控朝堂。恭愍王即位前曾入元充任宿衛,亦由元朝將其扶上高麗王位。

元末明初時期,遼東地區高麗國與中國朝廷的關係史

恭愍王畫像

當時高麗"風俗頹靡,朝多幸位,倉無宿儲,鄰寇侵疆",恭愍王採取廢"政房""僉議監察典法司""開城府選軍都官"等措施,以應對高麗內憂外困的局面。然因"罷政房"等觸動了親元大族的核心利益,遭到親元勢力抵制。

元廷遣宗正府斷事官哈兒章、兵部郎中剛升等入高麗,迫使恭愍王誅殺趙日新、鄭天起、高忠節、廉伯顏帖木兒、郭允正、李君常、李龜龍等人,並抄沒其家產。恭愍王被迫暫緩改革,妥協於奇氏集團。

1、宗藩關係的破裂

至正十四年(1354),張士誠佔高郵,阻斷運道,元京師出現饑荒,元廷令右丞相脫脫為統帥,領兵南征。六月,高麗收到脫脫向高麗請兵,雲:"吾受命南征,(高麗)王宜遣勇銳以助之。

"

元末明初時期,遼東地區高麗國與中國朝廷的關係史

張士誠畫像

高麗國王遂派遣柳濯、康悌臣、權謙、李芳實等將領兩千精兵出征。加之燕地高麗人,合為兩萬多人,作為先鋒,隨元南征。高麗軍經歷"累戰六合城","血戰淮安城"等大小二十七戰。

但元廷政治鬥爭中,丞相脫脫失勢,被剝奪兵權。陣前元軍四散,張士誠乘機大敗元軍。

高麗軍士回國,將起義軍勢盛、元軍腐敗等情況反映到高麗王廷,恭愍王趁勢擺脫元廷控制。至正十六年(1356),高麗以"太司徒奇轍、太監權謙、慶陽府院君盧頭謀反"的罪名,將左右高麗王權的元皇室姻親奇氏及其黨羽盡行誅殺。

2、高麗拓邊之舉

同年五月,恭愍王廢除徵東行省理問所,恢復高麗舊有官制,並趁勢攻取鴨綠江以東地區。六月,高麗引兵渡鴨綠江攻婆娑府等三站,停元"至正"年號。七月,高麗樞密院副使柳任雨攻破雙城總管府,控制登定、長預、高文、宜州、宣德、元興、寧仁、耀德、靜邊等鎮,盡收鹹州以北"自高宗戊午沒於元"之土地。

元末明初時期,遼東地區高麗國與中國朝廷的關係史

高麗軍隊)

元廷囚高麗節日使金龜年於遼陽行省,並聲言:欲發八十萬兵來討。高麗濟師以備,但此時遼陽、廣寧地區反元鬥爭不斷,元廷疲於應對,無力征伐高麗。所以,元朝不得不放低姿態,維繫與高麗的宗藩關係。

3、重歸於好的政治關係

元順帝派魏王太子(魏王之女魯國大長翁主嫁予恭愍王為妻)前去高麗會晤恭愍王。魏王太子被阻在鴨綠江,未能與恭愍王會晤。元廷陸續派使接觸高麗,施以懷柔。雙方最終將此爭端歸罪於"奇轍等謀動戈兵欲危社稷"。

元末明初時期,遼東地區高麗國與中國朝廷的關係史

元朝朝廷

至正十六年(1356)十二月,元廷遣使責高麗以輕罪,高麗上表謝罪。雙方恢復貢使往來。元廷默認高麗政局及所佔土地,高麗復行"至正"年號。此後,元廷繼續對高麗親和,高麗亦依然按制度定期朝貢,元朝求女、求布等索求零星可見,彷彿一切如前實則嫌隙已生。

二、紅巾軍北上遼東與元朝、高麗宗藩關係終結

在眾多起義軍中,以韓山童、劉福通等領導的紅巾軍規模逐漸壯大。元朝與高麗恢復關係後,北伐的紅巾軍與遼東元軍與朝鮮半島高麗軍陷入混戰。

元末明初時期,遼東地區高麗國與中國朝廷的關係史

紅巾軍

元朝勢力在遼東地區受到重創。紅巾軍起義被平定後,元朝與高麗就遼東邊地問題發生衝突。元朝無法坐視高麗公開脫離藩屬束縛,試圖採取另立國王等方式控制高麗。但因元朝國之將破,高麗與元朝的宗藩關係終結。

1、紅巾軍襲掃遼東與高麗趁機拓邊

至正十七年(1357),劉福通分三路紅巾軍進行北伐。中路軍由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等率領戰晉、冀。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關先生等陷上都,焚宮闕"。

至正十九年(1359),關先生率領起義軍攻佔遼陽行省,而後分兵"圍(廣寧)城亙數十里",破城後殺廣寧路總管郭嘉。紅巾軍又克遼陽、金州、復州等地。紅巾軍一方面在遼東攻勢銳不可當,另一方面派兵攻打高麗,以切斷高麗對元朝的援助。

至正二十一年(1361)十月,破頭潘、沙劉、關先生等率領十餘萬大軍渡鴨綠江攻朔州、泥城、興義驛、直搗高麗都城開京(今開城)。次年正月,李芳實、黃裳、韓方信、李餘慶、金得培等將領率軍二十萬圍攻開京。"斬賊魁沙劉、關先生等",斬殺紅巾軍十餘萬,獲元帝玉璽、金銀銅印、兵仗等物。紅巾軍餘部由破頭潘帶領,"遁走渡鴨綠江而去"。

元末明初時期,遼東地區高麗國與中國朝廷的關係史

紅巾軍起義地圖

紅巾軍北上極大地衝擊了元對遼東的控制,高麗趁機蠶食元控制下鴨綠江一帶之州縣,並攻佔、收攏雙城附近的女真部落。"雙城總管府,設在高麗侵佔的女真之地。它在最前面,而靠近邊界。合蘭府、水達達、胡裡改等為主要的女真居住區。"

至正二十二年(1362),前雙城府總管趙小生與納哈出合議岀擊高麗,奪回高麗趁戰亂控制的元之邊地。雙方戰於三撒(今青州)、忽面(今洪源)一帶。後納哈出敗走,高麗東北鄙悉平,元朝勢力退出了鴨綠江以東地區。

2、元朝與高麗宗藩關係終結

紅巾軍襲掃遼東,進一步打擊了元朝統治,元朝與高麗宗藩關係難以維繫。至正十八年(1358)十一月,高麗賀太子千秋節,因紅巾軍攻伐遼東與高麗,道路不通,停止貢使。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高麗遣戶部尚書朱思忠入元,告賊平,至遼陽,道梗而還。

至正二十二年(1362),遼東紅巾軍,被平定後,元帝雖自身難保,但仍希望控制遼東等邊地藩屬。其一方面在遼東佈置力量;另一方面督促高麗僅守藩屬之責。

至正二十二年(1362)二月,元將納哈出據守瀋陽,稱遼陽行省丞相。五月,元使臣入高麗,令其出兵助剿蓋州、海州紅巾軍。高麗未允,僅於邊境追剿紅巾軍。八月,元使入高麗,賜恭愍王衣、酒,命高麗岀兵與高家奴夾擊蓋、海紅巾軍,高麗沒有執行此項諭令。封賞等懷柔方法沒有達到控制高麗的目的,元廷希望通過政治、軍事手段打壓高麗王室。

元末明初時期,遼東地區高麗國與中國朝廷的關係史

元朝朝廷

至正二十二年(1362)十二月,元帝頒旨:廢高麗國王伯顏帖木兒,立塔思帖木兒為國王。派遣崔帖木兒以兵送塔思帖木兒至高麗。其間,高麗王朝亦未與元廷真正決裂。

至正二十三年(1963)四月,高麗仍遣使入元,通報紅巾軍入寇朝鮮情況,解釋因道路不通無法獻捷。二十四年(1364)春正月,崔帖木兒與高麗人戰於定州,元軍大敗。冬十月,元廷妥協,諭令恢復高麗國王伯顏帖木耳官爵,將崔帖木兒押解送於高麗。

但此後,高麗實際上斷絕與元中央政府之間的宗藩關係。洪武六年(1373),北元與高麗取得聯繫,但已無力恢復之前的藩屬關係。遼東地區大部仍在元朝殘餘勢力控制之下,他們與高麗之間仍互通往來。洪武初年,高麗、明朝、故元勢力在遼東進行較量,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遼東社會也因此動盪不安。

三、明初高麗與遼東元朝殘餘勢力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洪武二年(1369)四月,明太祖朱元璋遣符寶郎供斯入高麗,賜璽書、賞紗羅。五月,高麗停元"至正"年號,上表謝恩。明太祖頒詔,冊封恭愍王為高麗國王。九月,高麗王遣使入明京師賀正、賀聖節、賀皇太子千秋節。眾多史料表明,高麗已奉明廷為正朔,明朝與高麗已建立新的宗藩關係。

元末明初時期,遼東地區高麗國與中國朝廷的關係史

朱元璋像

明初,遼東政局未穩,高麗與遼東故元勢力暗中往來,北元勢力對高麗仍有影響,致使朱元璋懷疑高麗臣屬的誠意。洪武七年(1374),恭愍王被弒,辛禍王即位,高麗恢復與北元故交。明朝與高麗在遼東邊界劃定問題分歧嚴重,雙方關係高度緊張。李氏朝鮮建立,極力修復對明朝關係。但明初中朝關係的波動使得李氏朝鮮在修復中朝關係的過程中頗為被動。

1、高麗與元朝殘餘勢力交往

元帝北逃後,元朝將領擴廓帖木兒盤踞西北,遼陽行省平章劉益等"故臣"擁兵遼東。東北元勢力"各置部眾,多至萬餘人,少不下數千,互相雄長,無所統屬"。

洪武元年(1368),遼東殘元割據勢力與高麗通使報聘,以尋求對抗明朝的盟友。洪武元年(1368)七月,遼陽行省平章洪保保、哈剌不花等遣客省大使卜顏帖木兒諭高麗:大明兵勢甚盛,請悉心備衛。洪武二年(1369)正月,遼陽省納哈出及平章洪保保遣使來聘。十一月,納哈出遣使來獻馬。

元末明初時期,遼東地區高麗國與中國朝廷的關係史

納哈出畫像

洪武三年(1370)二月,納哈出遣使來獻方物,仍求官,且以黃金八兩求婦人腰帶。恭愍王授三重大匡司徒,賜細布二匹,婦人金帶一要。還其金。十二月,納哈出遣使來朝。洪武四年(1371)七月,置定遼都衛指揮使司,以馬雲葉旺為都指揮使,總轄遼東諸衛軍馬。

當時,元平章高家奴固守遼陽山寨,知院哈剌張屯駐瀋陽古城,開元則有丞相也先不花之兵,而金山則有大尉納哈出之眾,彼此相依,互為聲援。

因遼東為殘元勢力控制,高麗與明朝通使皆取海路,路途遙遠且艱險異常,雙方交往仍十分有限。

洪武四年(1371)六月,明廷開始經略遼東。《遼東志》載:"洪武辛亥(四年),元劉益歸款,以雲勇敢有謀,屬龍虎將軍都指揮使,同葉旺領兵渡海,進至金州,聞劉益遇害……"

由前文可知,劉益於洪武四年五月遇害,葉旺隊伍已登陸金州。六月,元右丞張良佐、佐丞房嵩遣參政張革行、樞密院副使焦偶、廉訪司僉事李茂等,自遼東來貢馬,並提送殺害劉益的平章八丹、知院僧兒等入京。

元末明初時期,遼東地區高麗國與中國朝廷的關係史

明朝軍隊

明軍接管了原劉益控制的蓋州、金州地區。高麗一方面遣使入明,維繫新建的宗藩關係;另一方面,高麗與遼東故元勢力納哈出、北元朝廷進行接觸。

高麗兩端外交的原因有二:高麗與遼東接壤,遼東政局混亂有利於高麗進一步控制遼東邊地的領土及人口;同時,洪武五年(1372),明軍征戰漠北時敗給擴廓帖木兒,北元詔請高麗幫助恢復天下,高麗國內親元勢力抬頭。

洪武五年(1372)四月,納哈出遣使高麗獻土物。洪武六年(1373)六月,北元遣波都帖木兒、于山不花入高麗,希望高麗助北元重奪天下。高麗王因恐明廷知曉,夜間元使,並附獻薴布。

洪武五年(1372)五月十七日,明朝宦官前元樞密院使延達麻失裡、孫內侍護送陳理、明升兩家二十七人入高麗。五月二十七日,"孫內侍自縊於佛恩寺松樹"。太祖致書高麗,質疑"自縊"說法,警告高麗勿要因小失大,並限制高麗入京進貢次數。同時,

嚴格限制高麗人入遼東境內。朝鮮半島至南京的路線中,由旅順口入海,抵達登州,由海或由內陸運河南下京師較為安全。

元末明初時期,遼東地區高麗國與中國朝廷的關係史

朝鮮地圖

明初,高麗希望從遼東金州、復州入海,經渤海海峽,抵登州入內陸運河,赴京朝貢。洪武四年(1371)七月,十一月,高麗諮中書省曰:"於本年八月遣同知密直司事鄭思道駕海赴京賀明年正,到喬桐島,船著淺穿漏,不得前去。又於本年九月更遣密直副使韓邦彥賀正,開船忽被暴風淹沒。小邦去京師隔海甚遠,天寒冰合,難以發船,恐違進賀之期。金、復等州涉海稍近,驛路可通,經由遼東,庶望及期。今遣韓邦彥前往遼東都司,赴京進賀。請聞奏施行。"

洪武五年(1372)十一月,納哈出寇遼東,劫掠牛家莊。明廷懷疑有高麗到遼東做買賣的商人為納哈出刺探軍情,拒絕高麗貢使前往定遼衛經陸路入京師的請求。洪武六年(1373)年,高麗遣判書張子溫移諮定遼衛曰:"前遣鄭庇赴京獻馬,稱到定遼城,有守門官不許入城……如果聖旨,請路全文"。張子溫未看到聖旨,但定遼總兵官派人轉達聖旨內容,即"高麗使臣,止教海道朝京"。

2、高麗與明朝在遼東地區的複雜關係

元末,高麗趁機佔領了鴨綠江東岸、雙城一帶的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接壤的過渡地帶。明與高麗確立宗藩關係後,高麗並沒有減緩向遼東地區拓邊的步伐。

洪武三年(1370)正月,李成桂引兵渡鴨綠江,襲擊元時東寧衛(朝鮮半島西北部,與以慈悲嶺為界),城中二十餘女真頭目率眾出城投降,其它各城萬餘戶人口、兩千頭牛、百餘匹馬皆歸高麗。"

東至皇城,北至東寧府,西至海,南至鴨綠江,為之一空"。八月,高麗繼續"往擊東寧",但因明軍已至遼東,迫使高麗放棄佔領東寧府。

洪武四年(1371)二月,女真千戶李豆蘭帖木兒遣百戶甫介以一百戶來投。洪武五年(1372)以後,納哈出等元朝勢力在遼東已無法與明軍抗衡。明軍控制遼東後,勢必就邊界問題對高麗提出要求。高麗一方面與納哈出合作,協助其與明軍對抗,同時,暗通北元,國內親元勢力抬頭。

元末明初時期,遼東地區高麗國與中國朝廷的關係史

遼東地區

洪武七年(1374)九月,恭愍王為其男寵洪倫、宦者崔萬生殺害。其養子辛禍在權臣李仁任的擁戴下即王位。在李仁任的建議下,辛禍王與北元親和。同年十一月,納哈出之子哈剌不花入高麗獻駱駝兩頭、馬四匹等財物。高麗密直副使金義殺明使蔡斌,拘扣林密,逃往北元。這一事件使高麗與明朝的關係更為緊張。

洪武九年(1376),高麗遣使通聘納哈出。洪武十年(1377)正月,納哈出遣使人高麗獻羊、馬。洪武十年(1377)二月,高麗復行北元"宣光"年號,接受北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冊封,入北元賀節日。但高麗君臣深知北元實力遠不及新興的明朝,仍盡力維繫與明朝的宗藩關係。

洪武十年(1377)九月,北元要求高麗發兵夾擊遼東定遼衛,高麗以"天寒草枯"為由委婉拒絕。洪武十一年(1378)三月,高麗遣使人明京師謝恩、請諡、承襲。同年七月,北元遣使高麗告之:昭宗去世,其子脫古思帖木兒即位。辛禍王稱疾不迎。九月,復行"

洪武"年號。

"孫內侍自縊"事件、"金義殺使"事件使明太祖朱元璋對高麗"以小事大"的誠意深表懷疑。恭愍王被弒後,明太祖指責高麗:"其君臣多不懷恩,惟挾詐以構禍……爾如不信,朕命舫舶千里、精兵十萬,揭帆東向"。

高麗雖不斷遣使人明"陳情",以圖恢復正常的藩屬關係,但明廷對高麗兩端外交印象頗惡,釆取卻貢、執使等方式對高麗加以制裁,並制定苛刻歲貢條件以考驗高麗的"誠意"。高麗王朝深恐遼東明軍發兵高麗,時刻警惕遼東動向。

元末明初時期,遼東地區高麗國與中國朝廷的關係史

明朝朝廷

洪武九年(1376)八月,有人自定遼衛逃至高麗,稱定遼衛將乘秋來襲。高麗王遣使至諸道點兵以備。事實表明,明軍並未入境。明廷雖聲言會發兵高麗,但當時明軍的主要目標仍為元朝殘餘勢力。

洪武二十一年(1388),納哈出投降明朝,遼東地區完全為明軍控制。明廷欲立鐵嶺衛,範圍包括元時雙城總管府地區。同時明廷照諭遼東都司"招撫鴨綠江以東夷民"。辛禍王在大臣崔瑩的支持下力主進攻遼東。

武將李成桂在行軍途中發動兵諫,辛禍王被廢黜,其子辛昌即位。明廷將鐵嶺衛移至遼東,默認高麗對鴨綠江以東及雙城地區的領屬,希望高麗"俾安本分,毋生叛端"。至李氏朝鮮建立,高麗雖極力與明廷修好,但太祖朱元璋始終對高麗的"事大"誠意持懷疑態度,對高麗君王不予冊封。永樂帝即位後,朝鮮與明朝的宗藩關係才得以恢復。

元末明初時期,遼東地區高麗國與中國朝廷的關係史

明朝官員與朝鮮官員

結語:綜上而論,元末,中國處於社會鉅變時期,中朝之間關係的演變過程,值得我們深究。本文選取高麗隨元南征(1354年)至恭愍王被弒(1374年)20年間中朝史料作為講述對象。

在梳理史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高麗與明朝宗藩關係的終結不是一觸即潰,而是經歷了主動調整、被迫鬆動、最終破裂的變化過程。其間,高麗與各割據勢力間互通往來,闡明瞭國家實力、地理空間、政治導向等是影響元末中朝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葉泉宏《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

鄭麟祉《高麗史》

吳啥《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

劉永智《中朝關係史研究》

柯劭恣《新元史》

宋濂《元史》

金毓舖等《遼海叢書·遼東志》

《明太祖實錄》

林基中《燕行錄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