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岭脚下无私奉献的气象人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首歌大家都很熟悉,都能顺着小调哼唱几句。在鄂伦春自治旗这片大地上,有悠久的鲜卑文化历史,有令人向往的军事基地,但在这里笔者想说的不是这些,而是在1959年7月,50445站号诞生了,鄂伦春自治旗气象人实现监测从无到有、人工到自动;预报实现经验到数值等,为民族地区气象事业一直无私奉献。

作为一个气象人,气象人精神是必备的。什么是气象人精神?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气象人精神在字面上无数次更改,不同人有不同的诠释,但根本始终没有变过,从建站伊始到现在的气象现代化,逢年过节、喜庆节日的时候,气象人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坚守在工作岗位,不分昼夜、应急值守,为社会公众生产生活提供预报服务,很简单,就是八个字“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具体些,就是“观云测雨为人民,优秀服务创一流”的职业精神。

小时候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叔叔阿姨们拿着一个黑皮本沿着一条小路往返于观测场和办公室之间,他们常说的一句话“以苦为乐,以站为家”。前往观测场的小路,滴答滴答的无线电波声,白色围栏圈住的禁止入内的神秘区域,都给我一种神秘的至高无上的感觉。听老一辈的气象人讲,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电灯,晚上只能点着煤油灯工作;冬天不像现在都有暖气,靠点炉子取暖,小夜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擦灯罩、掏炉灰,炉灰冒灯油熏,一个夜班下来弄得满脸黑。那个时候天气预报的手段非常落后,处于手工操作和单一天气图方法定性经验预报阶段,唯一的预报工具是高空和地面天气图,这些图都由填图员手工填图,预报员手工分析,虽然工作非常紧张,劳动强度非常大,准确率却极低。为了准确地做好预报工作,他们搞过一些土法预报,收集整理测天经验等等,但是收效甚微。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踏踏实实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整个单位总是呈现着一种和谐之态。老同志们讲起这些就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从他们平淡的话语中我深深感受到老一辈气象人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他们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这片广袤的森林上,留给我们无数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民族地区的气象人,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无怨无悔谱写着鄂伦春气象事业,一代一代传承着无私奉献的气象精神。当90后听到气象老前辈的讲述时,他们脸上更多了一份坚定,胸中更多了一份信心,坚信要秉承老一辈气象人的精神,发挥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为气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贡献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