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要“復活”,到了必須啃兩塊“硬骨頭”的時候


直銷邦訊 各位,我們回顧一下,從權健事件到今天,已經一年多了。這一年多來,整個直銷市場的局面一直非常低迷,是十年以來最低迷的。現在有一個事實擺在行業的面前,如果一旦新冠肺炎疫情結束,直銷行業是否可以恢復。


是恢復到疫情之前呢,還是權健事件之前?


還是恢復到2015年之前的盛況?


我們有沒有可能再進入下一個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直銷到了必須要啃“硬骨頭”的歷史時刻。


直銷要“復活”,到了必須啃兩塊“硬骨頭”的時候


有的人認為我是痴人說夢話。


的確。


觀如今行業的形勢,那些交過保證金了的,或者公示了但沒有拿牌的企業,大部分不會回到這個賽道,而諸如雅芳、九極等一些直銷公司也已經徹底對這個賽道說拜拜,還有一些企業“精神上出軌”社交電商,“肉體上忠誠於”直銷。當然,還有一批企業決意深耕直銷,如今正在苦苦尋求出路,然而,在多重危機之下,這些企業面臨著各種生存的壓力。


可以說,直銷到了必須要啃“硬骨頭”的歷史時刻。


直銷行業的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過去靠修修補補,時松時緊的調控已經無法解決這個行業發展的根本問題。


例如,從今天的效果來看,我們放寬了申請直銷的門檻,並不能吸引大量企業湧入直銷;我們增加了一個直銷產品的類別,實施直銷產品和保健食品“雙報備”,但是企業並沒有因此就大幅地“上新”,反而在收縮產品線。這說明,必須解決根本性的問題,才能激發直銷的活力。


我們已經到了必須直面行業頂層設計的時刻。


直銷要“復活”,到了必須啃兩塊“硬骨頭”的時候


但凡關注直銷的人都知道,行業呼籲改革的聲音不是一天兩天了,最早從2012年左右就有專家、企業家提出,到2015年呼籲改革的聲音曾經經歷過一個小高峰,近幾年來斷斷續續有人大代表、企業家代表、行業組織提出過,但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是輔助性的,並沒有解決直銷行業的根本性問題。


直銷行業發展的兩個根本性的問題,一個是《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的修改,另一個是能否放開多層計酬。只要這兩個問題無法解決,直銷就無法迎來根本性的發展。




大力降低制度性成本




如果你問一名90後,可不可以想象有這麼一個行業,有符合國家要求的質量規定、生產規定,但是隻能賣幾種產品,超過這幾類的不能賣,他會驚問居然還會有這樣的現象。在國家鼓勵商品自由流通,市場經濟深入改革的今天,對生活消費類的產品作出這樣限制的,仍然真實地在發生。



如果你再問一名90後,如果一家企業沒有一家線下實體店,但是在某寶、某東、某多有官方旗艦店,有符合國家規定的品牌,是否可以被信任,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相信,因為今天太多的淘品牌正是這樣誕生的。


這兩個問題實質上反映的是直銷產品範圍限制、經營區域限制,以及服務網點和分支機構設置的問題,這些限制導致多年來直銷的制度性成本高昂。在今天互聯網高度普及,以及發達的現代物流支撐的條件下,這些限制顯得是多麼地不合時宜。


直銷要“復活”,到了必須啃兩塊“硬骨頭”的時候


今天直銷企業的經營成本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制度性的成本,是為了適應直銷這種經營方式不得不付出的代價;是為了適應監管,而不是適應市場的要求而付出的額外成本。這個成本,超過了微商、社交電商的十倍以上。這就使得直銷的價值鏈被拉得越來越長,它的優勢被逐漸弱化。


對於做電商、微商的許多賣家來說,要把產品賣到全國,不需要開任何一家線下實體店,只要物流到達的地方都能實現。但是對於直銷來說,要做到這一點,你至少需要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有1個分支機構、平均數量在800多個的服務網點(有的要建2000多家甚至上萬家),每設立一個網點意味著企業要花一筆錢來租店鋪、請人工。此外,你還需要設置一個專門跑服務網點建設的部門,他們的工作就是報備、開更多的網點。並且這些服務網點不能以賺錢為目的,虧錢也要開。有的地方甚至不允許服務網點賣貨。


如此嚴苛的要求,是不是直銷產品的風險等級高呢?並非如此,它被限制在保健食品、化妝品、保健器材等六個大類中。超過這個範圍的就會產生違規的問題。而且直銷企業無法像蘋果公司那樣,做好了各項設計,交給富士康代工,他們必須自己建生產線,或者收購子公司。


所以今天直銷行業改革的第一個問題,是要解決當前制度性成本過高的問題。如果這一項能夠改革,將會大大地減輕直銷企業的負擔,有利於企業將資源投入到能夠產生效益的地方去。




放開多層計酬




關於多層計酬是否可以放開,放開之後如何監管的問題,歷來是直銷改革最敏感的問題,也是爭辯非常多的問題。過去我們常常對這個問題諱莫如深,然而,市場人士大多數認為,直銷之所以在我國是高壓監管和特許經營行業,正是因為多層計酬。而如果沒有多層計酬,以直銷的重重限制和高壓監管來看,幾乎沒有更有吸引力的理由驅動企業進入這個領域。特別是今天來看,如果不能採用多層計酬,加上上述高昂的制度性成本,直銷的優勢,已經被微商、社交電商所絞殺。如果說還有優勢,那麼就只剩下直銷企業擁有實體生產基地,並生產產品這一點了。


換句話說,沒有多層計酬,未來的直銷在面對微商、社交電商時,將不再存在優勢。


直銷要“復活”,到了必須啃兩塊“硬骨頭”的時候


所以今天,為什麼我們感到,直銷越來越不像直銷,直銷企業越來越不願意做直銷。越是不貼上直銷標籤的公司,反而比正規的直銷公司活得滋潤,諸如婕斯這類邊緣性的公司,反而成為了當今直銷市場低迷局面下最大的受益者。還有一些採用了直銷的精髓,卻沒有直銷身份的公司,也成為了受益者。


據業內行業組織的介紹,上述兩個問題之所以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主要原因在於目前沒有強有力的因素在推動改革,加上近年來頂層監管的變動,使得問題遲遲沒有被立項。


這不禁讓我想起兩個條例出臺的背景。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其中有一個條款是承諾3年內對無固定地點銷售模式取消“市場準入的限制”,在這樣關乎國家層面的“倒計時”壓力之下,這才有了兩個條例的出臺,所以業內認為,兩個條例是匆忙出臺的。


2019年權健事件後,我國實施了百日行動等一系列市場整頓措施。大亂之後大治,業內曾經認為,經過這次大整治後,到了該談這兩個問題的時候了。然而新冠肺炎之後,這場變革是否還會來,許多人的心裡又打上了一個問號。


可以說,如果不解決上述兩個問題,那麼直銷還將是一個經營成本高昂的行業,將會有更多直銷企業不僅在“精神上”離開直銷,而且“肉體上”也會遠離直銷,那麼直銷市場就還將是一潭死水。直銷要迎來第二個黃金十年,就必須解決上述兩個根本性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