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字技術“復活”古建築 90後小夥在西安成功創業

用數字技術“復活”古建築 90後小夥在西安成功創業

  王昺焱

用數字技術“復活”古建築 90後小夥在西安成功創業

2017年年底,西安舦渡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與十三朝古都結緣,90后王昺焱作為創始人,與團隊一起,專注致力通過“復活”以古建築為核心的不可移動文物,讓它們“講述”自己背後的故事,並立志將西安打造成為數文科技輻射西北乃至全國的數字文保技術研發創新基地。

從數字化著眼

做文化遺產的“解碼者”

“我是1990年出生的,我這頭髮是自然捲,不是燙的。”話語之間,臉上露出靦腆的笑容。格子衫、馬丁靴、高挑的身形,舉手投足之間文藝範十足。與小清新的外形不同,王昺焱的內心世界卻是獨有一片天地,對正在消逝的文化遺產痛心疾首、對於傳承中國文化的篤定、對於西北故土的無限熱愛。

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數字時代背景下,傳統文保工作侷限性日益明顯。如果沒有基礎數據,文物一旦因地震、火災、水災、偷盜等各種原因徹底損毀或滅失,修復或還原將變得極為艱難。此外,數字監測和預防性保護技術的應用能極大地提高文保工作效率。數字技術在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中的優勢和重要性日益凸顯。而這,正是王昺焱和他的團隊要做的。

採集鐘樓內彩畫信息

半個月拍照十幾萬張

採集數據是一項腦力和體力兼備的技術活兒,每一次“開工”前,王昺焱和團隊都要做很多前期準備工作,例如去年在西安鐘樓採集內部空間信息時,因為這些彩畫多數都分佈在鐘樓內的頂部,而頂部距離地面有9米多高,所以在採集前,他們先搭建六七米高的腳手架,由於內部遊客較多以及周邊文物分佈,導致大家在搭建腳手架的過程中,都必須十分小心。

“站在好幾米高的地方作業也存在著一定的危險係數,因為建築頂部的光源不夠,我們通常會扛著燈箱等設備爬上爬下。”王昺焱說,一般建築內部每平方米的面積需採集10張照片以上,針對重點區域還會採集更多的數據量,這樣才能夠保證數據的精準度。採集鐘樓內部彩畫時,他們足足作業了半個月,獲取了十幾萬張照片,最終進行後期擬合,獲取高精度的鐘樓彩畫紋理。

王昺焱說,這些紋理後期的衍生運用非常廣泛,有了這些數據,方便全國各地的科研機構對鐘樓進行勘察研究,這些彩畫紋理還可以面向大眾展覽展示,並提煉設計成一些面向大眾的文創作品,例如T恤衫圖案、掛毯等,可以更加廣泛地助推歷史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從“一帶一路”出發

讓文物“活起來”

王昺焱說,西安是絲綢之路起點,也是目前全球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之一,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而且創業氛圍濃厚,於是,2017年年底,西安舦渡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駐西安創新設計中心,並被納入到“龍騰計劃”體系中, 矢志成為國內以古建為核心的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第一品牌。

“在有如此厚重文化底蘊的地方做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工作,我們一定會發展得很好。” 王昺焱說,他將利用技術,實現數字文保業務向西安的全面遷移,將西安打造成為數文科技輻射西北乃至全國的數字文保技術研發創新基地。用文物敘說歷史,用數字技術活化文物。站在絲綢之路起點講好中國故事,沿著古絲綢之路,傳播中國文化,讓文物“活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