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曉鎮歷史人物:清六品校尉李化龍其人其事


廣西南曉鎮歷史人物:清六品校尉李化龍其人其事

(李化龍後人把牌匾視為寶物珍藏)

李志茂,外號李大,字化龍,廣西南寧派桑村人,生於清嘉慶十六年。咸豐年仲春被欽命為六品校尉,屬軍功候。

廣西南曉鎮歷史人物:清六品校尉李化龍其人其事

(李化龍第4代後人李尚忠)

廣西南曉鎮歷史人物:清六品校尉李化龍其人其事

(李大、李化龍練功用的石鎖)

李志茂自幼習武,一身武功不同凡響,且力大無窮,年輕時曾佔山為王,落草為寇,後被朝庭招安,軍中比武,技壓群雄,因而名聲顯著。

廣西南曉鎮歷史人物:清六品校尉李化龍其人其事

相傳他大刀重120斤,很多人都拿不起來,但他舞大刀起來如同兒嬉,只見刀光,不見人影,水潑不透,比武當天,李大為了顯耀其高強武功,在使完三十二路大刀之後突然用腳踢起手中的大刀,刀如龍入雲,望不見影,足見他力度之大、武藝之高!因用力過猛,腳掌血水腫大,腫痛難行,後把鞋割開,破得幾碗血水,方可行走。

廣西南曉鎮歷史人物:清六品校尉李化龍其人其事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近千人匪幫前來攻打那段村,並揚言要攻破派桑村消滅李大。李志茂動員村中民眾積極抵抗,同時他親自到臺馬、大洞、大寺等周邊村坡尋求支援,後得四周鄉鄰數千群眾前來援助,李大一馬當先,衝鋒在前,輪起大刀一路砍殺,如入無人之境,殺得眾匪膽戰心驚,大家同心協力,奮通殺敵,終於打敗匪幫,並乘勝追擊,把匪幫全部消滅,清政府為此頒給他“衛士鄉功”大牌匾。

廣西南曉鎮歷史人物:清六品校尉李化龍其人其事

後被調任校尉,率領清兵在憑祥、龍州一帶鎮守邊關,因拒敵有功,奉命回師宣化,咸豐年仲春獲贈給牌匾“校慰第”,咸豐四年(1854年)在交戰中陣亡。

廣西南曉鎮歷史人物:清六品校尉李化龍其人其事

派桑,,壯語村名“派”(壯語譯音)意為“山麓之末尾”,“桑”(壯語譯音)是指“地勢高”!“派桑村”顧名思義,實為因地處山麓之末尾,且比較偏闢又地勢高而得名。

廣西南曉鎮歷史人物:清六品校尉李化龍其人其事

派桑村,現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良慶區南曉鎮,坐落在南曉鎮的南面,東北與本鎮臺馬村接壤,西南與欽州市欽北區那蒙鎮那布村相鄰,邕防舊三級公路穿村而過,與西南面的南間高速公路、南北二級公路互通出入口僅有四公里,北上南寧約70公里,南下欽州僅40公里,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廣西南曉鎮歷史人物:清六品校尉李化龍其人其事

派桑村龍脈為北面的“頂良山”,該山來龍強勁,綿延數里,北面“歌飄山”、“壇嶺山”、“地府山”三山聯立,成“品”字蓋後。

主龍之脈繼續東進到村東面的“六海山”,然後轉向回頭往西南綿延,回到村正南面,凸起的“蓄桑山”成環抱吉穴之勢。發源於“六海山”內麓的派桑小溪自東向西沿山腳婉延而流,到村正南面幾經彎曲,潺潺西去,西面“綠扭山”緊塞水口,從村口大橋到高速公路河段,有“宗旨”、“臺重”、“汪門”三步石鎖關攔,整村四面群山層層環抱,實為藏風聚氣之福地。

有詩曰:金星照面添富貴,石鎖關攔享榮華;

亦有詩曰:蕾桑在前常向吾村生錦鏽,品龍擁後永隨時勢造英雄。

(注:李化龍資料及圖片為筆者蒐集,派桑村資料為李達放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