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开国将军——洪学智的故事

洪学智(1913—2006),金寨县双河镇黄鹄村(原属河南商城)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历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东北野战军六纵司令员、43军军长、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共军委副秘书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放下牛鞭干革命

1929年春的一天,16岁的洪学智正在家乡双河黄鹄村的深山里给夏元松家放牛,共产党地下组织联庄队找到了他。

来人问他:“你愿意‘吃大户’吗?”洪学智说:“我家穷的都揭不开锅了,哪有不愿意的呢!”于是,他放下牛鞭,参加了联庄队。晚上,跟着联庄队到地主恶霸家里劫富济贫,“吃大户”,他觉得痛快极了。

同年5月6日,洪学智参加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起义后,他成为赤南县游击队的一名班长,昼伏夜动,绕南进北,声东击西,突然袭击,整天就是三件事:打仗,吃饭,睡觉。在丛林中,在大山里,游击队风餐露宿,不停地昼夜奔波。小伙子挺精干,作战很勇敢。一天夜里,在蔡氏祠堂里,他举手宣誓,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阎王爷不要我”

1931年,洪学智担任了红4军10师29团重机枪连副连长,参加了攻打金家寨、独山等战斗。

苏家埠战役,红四军10师29团担任阻击陈调元援军。第一仗重机枪连连长冲锋时牺牲,第二仗第二任连长冲锋时又牺牲,当天,洪学智就接任连长。

在向敌人发起冲锋时,他从战壕里站起,一声高喊:“冲啊!”刚跃出战壕,敌人一颗子弹打在了他的肺叶上,血汩汩地冒出来,他从山坡上滚了下来。

战斗中,俘虏了敌军的一名军医,他被洪学智的勇猛精神所感动,把洪学智救活了。洪学智风趣地说:“这是阎王爷不要我,让我们抓了一个敌人的军医。”

红四方面军西进途中,洪学智参加了枣阳、两河口、子午镇等血战。在秦岭山脉中攀岩涉水,兼程急进,历尽千难万险,进入四川通南巴,他参加了粉碎“川陕会剿”、“六路围攻”以及三家坝、空山坝、旺苍坝、丹巴、天全等无数次战斗。

1934年,21岁的洪学智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1935年7月,在黑水、芦花,负责迎接彭德怀3军团,给中央纵队弄粮草、安置一方面军的伤病员。洪学智重任在肩,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病倒了,他得了伤寒病,连续三天三夜昏迷不醒,生命危在旦夕。他的警卫员见首长性命不保,一枪先把自己打死了,政治部秘书长也因为高山缺氧牺牲了。正当大家为他的病情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老中医给他开了一个药方,他第二次战胜了死神。洪学智对老中医说:“看来这一次阎王爷又不要我了。”他终于三过雪山草地,到达了陕北。

阶级兄弟情

长征途中,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洪学智率红四军政治部从黑水、芦花向班佑前进的路上,经过数百里茫茫无际的草地,这里渺无人烟,沼泽遍布,气候异常。洪学智不但要负责伤病员的转移运输,每天还得盘算怎么弄到粮食,使得部队不饿肚子。

红军翻过马石坡最后一座大山时,先头部队已经走过,山坡上可吃的山野菜野果都找不到了,还要走一两天的草地。弄不到粮食,红军就在山坡草地里采蘑菇、挖野菜充饥,还不得不杀掉心爱的战马。有时就把皮带、皮马鞍煮着吃。政治部带着伤病员,又没有部队掩护,危险很大。洪学智不得不率政治部又返回黑水、芦花。

虽然组织上给洪学智配备了马,但他骑得很少,都是用来驮运伤病员,驮运粮食。8月底,折回黑水、芦花后,洪学智终因积劳成疾病倒了。他发着高烧,昏迷不醒,眼看命在旦夕。后来,部队又把那位老中医找来。红军战士围着老中医,你一言我一语,恳求老中医赶紧救治洪学智。“我们离不开他,红4军离不开他呀!”老中医说:“你们不用慌,洪主任患的是伤寒病,我开个方子,你们只要能搞到我这几味药,吃下去,保证药到病除!”红军战士立即按照老中医的方子满山遍野找药,终于将药配齐。老中医一看正缺这几味,“这下洪主任有治了”。吃了三次药后逐渐痊愈。

在洪学智生病期间,警卫排一个回民战士,见首长病得厉害,哭着说:“洪主任都快死了,我还活着干什么!”就一枪把自己打死了。洪学智清醒后,听了这件事,回想起长征路上这位小战士一路上跟着他,不知冒了多少险,吃了多少苦,不由掉下了伤心的泪水。

1935年9月,张国焘反对红军北上,强令红四方面军南下。洪学智与军首长率红四军不畏艰辛,再过草地。10月,红四方面军发动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强渡大金川江,继而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又克天全、宝兴、芦山。第二次翻越夹金山时,洪学智作了充分的政治动员。他号召广大指战员要发扬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和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坚决翻过天险夹金山。他要求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同志之间要团结友爱,一人有难大家帮忙,不能让一个伤病员留在山上。

夹金山上气温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或大雪,或狂风,或冰雹,变化莫测。由于空气稀薄,再加上长途行军,人乏马困,人走在山上,头晕脑涨,腰酸腿软,力不从心,稍有不慎就永远留在山上。

洪学智组织了一个收容队,走在队伍后边,专门收容那些掉队的和冻得不能走的战士。约午时,部队接近夹金山主峰,一片冰雪世界。突然,乌云翻滚,天暗下来,接着一阵大风雪席卷过来。有6个红军战士在风雪中倒下了,停止了呼吸。这些战士同大家一块与敌浴血奋战,结下了深厚的阶级友情。洪学智不忍心把他们留在山上,就派人把他们抬下了山。

下山后走了一程,发现有个磨房,可避风寒。红军夜晚就住在那个磨房里休息,烧水煮青稞,把冻“死”的战士也抬进屋里。后半夜,磨房内温度升高,一位战士发现一个冻“死”的战士动了一下。大家很惊讶,都不相信,说这个战士“你看花了眼吧。”“不信你们看,真的是在动呢!”洪学智走近一看,可不是,呼吸很急促,是在动。洪学智大声说到“赶快抢救!”当时没有医生,大家就用人工呼吸,还给那位战士灌姜汤,七手八脚把他弄活了。有一个人活了,说明另外5个也有希望。大家就一个一个地抢救,结果救活了5个人,有一个年轻一点的没有救过来,他可能患有心脏病。

红军在懋功休整了四五天以后,向道孚西进,又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折多山。洪学智这时有了经验。在山下,他让各部队夜里2点钟就起来吃饭,用大锅煮了辣椒、牛汤,大家喝了,热热乎乎地上路。路上每人还带一瓶辣椒汤,爬到主峰时喝两口,增加一些热量。命令部队必须在上午10点钟以前通过主峰。因为到了10点钟后气候变化快,容易有狂风大雪。部队带了很多防冻的东西,有盐、茶叶膏等,避免了不必要的减员。为此,方面军总部表扬了洪学智。

一条珍贵的毛毯

1946年,四平保卫战结束之后,时任西满三师第二副师长兼参谋长的洪学智风尘仆仆从四平到了辽吉省委和辽吉军区所在地白城子。他刚进省委大院,西满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也从齐齐哈尔赶到,见到洪学智就紧紧地拉着他的手说:“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在四平牵制蒋介石的10个师达1个月之久,为我们在后方建立根据地,改造旧政权,争取了时间。现在黑河形势非常紧急,东北局决定,让你马上到黑河去剿匪,你马上就得走”。站在一旁的辽吉省委书记陶铸笑着说:“他才从前线下来,至少让他休息一晚上再走,你看他疲劳得很,况且我们也得表示表示呀!”陶铸这一说,黄克诚也笑了,他点了点头。晚上陶铸让炊事员杀了一只鸡慰劳大家。吃过饭后,陶铸将洪学智叫到一边,拿出了一条毛毯交给他,关切地说:“你经常在前方打仗,东北的冬季又特别冷,这条毛毯你留着用吧。”洪学智从陶铸手中接过毛毯,战友的亲切关怀温暖着他的心,在白城子仅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去北安了。

战争年代条件艰苦,这条毛毯在当时显得异常珍贵,洪学智将军与张文同志始终把它带在身边,甚至舍不得使用。

洪学智与张文是1936年6月1日在红军长征的路上结婚的,洪学智当时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张文在红四军供给部工作,政治部就设在瞻化城外山坡上的一座庙里,就在这里,两人举行了婚礼。“当时结婚非常简单,没有花轿,没在礼炮,大家聚集在一起,烙了些青稞面饼,烧了一锅疙瘩汤,以水代酒,全部结婚用品就是一条单被单,一条旧毛毯。”

战火纷飞的年代,洪学智的大部份东西都送人或丢弃了,就连结婚时的旧毛毯也未能幸免。1949年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在北京通县驻防时,张文看到当地群众的困苦生活,就把它送给了老百姓。洪学智知道后,拉着张文的手深情又惋惜地说:那是我们结婚的纪念品呀,怎么随便送人啊,送其它东西不好吗?

什么东西都舍得送人或丢弃,只有这条饱含着亲密战友的关爱和情意的毛毯始终伴随洪学智将军,从东北的黑河到南方的广东直至全国解放,又被带到朝鲜战场,参加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

1968年,大儿子洪虎要结婚了,两位老人拿不出像样的礼物,选来选去,就将这条珍贵的毛毯做为结婚礼物送给洪虎。此后,这条毛毯又在洪虎爱人徐晓峰的精心保管下保留下来。

(中共六安市委党校王成周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