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愚民?这锅,别甩给孔子|读《论语》11


主张愚民?这锅,别甩给孔子|读《论语》11


不时有人说,孔子这个人啊,是主张愚民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讲过: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其实,这不是今人才有的想法。

例如,1964年,史家范文澜在其《中国通史简编》修订版中写道,“孔子把民看作愚昧无知的人,可使由(服从)之,不可使知之……”。

再就是,冯友兰在《论孔丘》说,“孔子认为“民”是“下愚的人”,“他们不可使知,所以只可以让他们听从驱使。”然而,这两位所说,恐怕未必是所想。例如,冯友兰后来如此自省,“我在当时的思想,真是毫无实事求是之意,而有哗众取宠之心,不是立其诚而是立其伪。”


主张愚民?这锅,别甩给孔子|读《论语》11


主张愚民?这锅,别甩给孔子|读《论语》11


当然,视孔子为圣人的人说,这种说法是断句不对。例如,清人宦懋庸是这样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

再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什么意思呢?“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就让他们明理。”

为什么要这么替孔子说好话呢?因为孔子是一个高尚的圣人、一个有教无类的先生,怎么可能愚民呢?

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记的,与通行本不一样:“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假如这个版本接近原文,那些花里胡哨的断句就属于画蛇添足了。

在下以为,这些说法、断法,要么是脱离孔老师的时代背景和一以贯之的逻辑,误解、曲解,要么就是一门心思的好心帮倒忙。

以《论语》来解《论语》是条可能的路吧。

首先,民,自然是治于人的人,不管他是不是奴隶,应该说,不是奴隶,而是当时的自由民,但绝非治人之“君子”。

其次,“可”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本义是在神前歌唱。《论语》之中,“可”乃是极高频词。譬如,可谓、可行、可复、可宗、可也、可与言、可以为师、可知、可忍、其可、可矣、不可、可妻、可使、可雕、可圬、可得、可及、可求……观之,并无特别之意。此处解为“能够”。

第三,“使”,《论语》中有几种意思:(一)使唤、征用、驱策、任用、差遣,例如,“使民以时”,征用民力,不要在农忙时节。再比如,“君使臣以礼”,国君差遣臣子干活,要符合礼的规定,不能乱来。“上好礼,则民易使也。”(二)使得、让,例如,“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再比如,“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可以让子路管理赋税之事。(三)出使,例如,“子华使于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由”字,在《论语》全篇出现了35次,主要是指子路,此外主要是途径、通过、遵照等意思。例如: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意思是,大事小事都要按照先王之道来办。

再比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要看透一个人,要三看,第一,做事用什么方法、手段;第二,走大路,还是走邪路;第三,喜欢什么,一个人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很投入,境界高的,可以获得“心流”体验,时间对他而言,都是静止的。

还有,“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这个澹台灭明走大路,不走小路。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是通过自己,难道是通过别人吗?

那么,此处的“由之”,与楚简的“道”之是相近、相通的,按照统治者划定的路走。

由此可见,“民可使由之”的意思是,老百姓啊,可以让他们守规矩、听话、顺从。

那么,“不可使知之”是什么意思呢?

不可,是不应该,还是不能够?如果是不应该,那是愚民主张无疑;如果是不能够,是没办法或者不容易,那就另当别论了。

孔子作为一个老师,是传道解惑为主,授业是很少的。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他真正欣赏、满意的弟子只有颜回。但是,颜回也未完全通透,只是“三月不违仁”。可见,知(仁行仁)是非常难的。

孔子讲因材施教,只要按礼给了他一份“束脩”,就可来听课(“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但愿意教,与愿意学,那是两回事。

况且,“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上等智慧的人,不移,是已经明白,不必移;下等智慧的人,不移,是未开窍,不知为何及如何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我想,这是任何一个老师都会有的感受吧。

再来看一个场景。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这里的“易使”便是“由之”。

总而言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用大白话讲,老百姓,可以让他们很听话,但难以让他们明白仁的大道。

其实,关于仁的学问,“儒学”哪里是讲给老百姓听的,不是的。


主张愚民?这锅,别甩给孔子|读《论语》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