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看古人“春節”如何休假?

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節日。春節在古代有多種稱謂,古稱“元日”、“上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正旦”、“芳歲”、“華歲”、“開年”等。據史料記載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的“臘祭”。當時,人們經過一年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用農獵收穫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逐漸形成了風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看古人“春節”如何休假?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還有多種說法本文不細說,本文主要談談古人是如何休假的?

古代慶祝春節官方是如何放假的?

漢朝至隋朝,官員每五日放假一日,謂"休沐”,意即沐浴和休息。

漢武帝時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曆”,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又恢復到正月初一。現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後,歷經多次修訂而來,但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日”的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一直延續至今。在漢朝的時候,官員在春節的時候是有假期的。不過漢朝即使放假的話也不能想幹嘛幹嘛,官員一般要下地勞動,體驗百姓疾苦的,否則會被彈劾的。所以說也不能算真正的放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看古人“春節”如何休假?

唐、宋時期開始實行“旬假”制度,宋朝假期最多

唐、宋時期實行“旬假”制度,即一旬(十天)休息一日,稱“旬假"。一年三十六旬,可休三十六天。

唐玄宗時期,曾經頒佈《假寧令》: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

“元正”即春節,意思是說春節和冬至分別放假7天。正月初一前後各7天。宋代春節基本延續唐制,也是7天假期,但實際假期很長,包括忙年、過年、鬧年3個時段,元宵節也屬春節的一部分,實行7天假期。

除這些常規假日外,法定的節假日更加豐富:據宋史筆記《文昌雜錄》記載,元日(春節)、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類似今天的"黃金週";天慶節、上元節、天聖節、夏至、先天節、中元節、下元節、立春、人日、中和節、清明、上巳、天祺節、立夏、端午、天貺節、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分、授衣、重陽、立冬等等也都放假,合計法定假日有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與今天的節假總數非常相似。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看古人“春節”如何休假?

基於我國的人倫血緣和宗法觀念,古代還有許多"人性化”假日: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定省假(不含旅程時間,相當於現在的探親假);在五百里外,則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兒子行冠禮時有三天假期,兒女行婚禮時有九天假期。父母親去世,解官戴孝三年(軍職為一百天)。影視劇中常常看到說某位官員父母去世,要回家守孝三年。親戚去世,根據關係遠近設不等的假期。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看古人“春節”如何休假?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曾在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為官,負責檔案管理和修訂歷史。蘇軾是寫文章的高手,十天就能輕鬆完成全月任務。但當時官府也實行“笠到制",要求他早上籤到、晚上值班,這就讓他很不自由了。東坡就盼望"旬末",一到這一天他就可以到處遊逛。當時汴梁城規模宏大熱鬧非凡,是世界第一大都市。但再大的城市轉幾次也就夠了,何況文人的愛好不在城市而在名山大川,於是蘇東坡就嚮往著外出觀光旅遊。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看古人“春節”如何休假?

幸好每年的春節、寒食和冬至都有長假,蘇軾就利用這些假期,到處遊山玩水開闊眼界,他的許多佳作都是在旅遊途中完成的。後來蘇軾調任杭州知府,上任時恰逢冬至黃金週,各大景區遊人如織,,他就選擇到人跡罕至的吉祥寺遊覽,留下“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的名句。幾年後他又調黃州任職,節假日自然沒少光顧附近名勝古蹟,有一年七月"鬼節",人們都在家燒紙焚香,東坡卻獨自南下湖北,泛舟赤壁探古訪幽,所謂"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前赤壁賦》,過了一個愉快的“黃金週"。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看古人“春節”如何休假?

赤壁

唐宋時期的是我國詩詞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離不開政府長時間的假期,要不然天天工作,哪有時間出去遊玩寫詩寫詞呢。

元代統治者與漢族的民俗文化不同,假期特別少

元代規定全年只有十六天節慶假日,可能是因為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是遊牧民族,與漢族的民俗截然不同的緣故吧。

明、清兩代剛開始只有3個假期,後來才增加時間,但是還是沒有唐宋時期多

到了明、清兩代,"公務員”似乎更辛苦些,“旬假”制逐漸削減甚至取消,全年只保留三個假期,即春節、冬至及皇帝的生辰。在多數官員的抵制之下,朝廷增添了寒假,並將冬至、元旦、元宵3個節假以封印休長假的方式貫通,每年臘月“十九日或二十日各署封印,至次年正月,亦於此二日開印”,前後約1個月的放假時間。每至封印之日,官員們都會邀請同僚歡聚暢飲,“以酬一歲之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看古人“春節”如何休假?

民國時期,袁世凱正式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

1913年7月(民國二年),袁世凱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

總結:古代春節真正開始放假,開始於唐朝,在宋朝達到了頂峰,元代逐漸取消,而後明清初期假期縮短,後來在官員抵制下,實行封印休長假的方式以延長假期,到了民國時期袁世凱正式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百節年為首,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春節文化"已經深深烙印在了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