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晉“壟上行”:走出一條土地託管、規模經營的新路

長城新媒體記者郭甜肖 路欽淋

綠野春風起,耕田最當時。3月10日,壟上行小劉村科技示範園內,噴灌機‘吐’出的小水霧靜靜地滋潤著麥苗,田野裡春意濃濃。

農歇間隙,忙活了一上午的老鄉們站在田埂上,聊的起勁 。

“今年光在‘壟上行’就掙了3萬塊吧?”“至少4萬!”村民劉彥秋,不好意思地“糾正”村幹部,常年在外務農被風吹皴的黑紅臉頰顯得更紅了。

“多虧有了‘壟上行’!如今我只管把莊稼‘侍弄好’好,不愁賣個好價錢。”村民耿蘇生滿懷笑意。

“壟上行”全稱“壟上行土地託管協會”,是寧晉縣科協領辦成立的新型農業互助合作平臺。協會以“農戶+專業合作社+基地+協會”託管服務模式為核心,打造了以農業科技和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協會、村兩委、村合作社、農戶四位一體為基礎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

3月5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在寧晉縣調研,詳細瞭解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託管、科技服務和農資產品供應等情況,對這裡“農戶+專業合作社+基地+協會”的“四位一體”生產經營模式表示肯定,指出要不斷總結經驗,鞏固拓展成效,積極在全省探索推廣。

目前,壟上行土地託管協會覆蓋全縣16個鄉鎮、街道,在68個村託管13000餘畝土地,其中,55個村通過領辦合作社集體收入達到了50000元以上,帶動群眾增收8700餘萬元。

“你去打工,我來種地”

宁晋“垄上行”:走出一条土地托管、规模经营的新路

壟上行小劉村科技示範園。長城新媒體記者路欽淋 攝

冬小麥是夏糧的大頭,也是一年裡的頭一季收穫。當前,寧晉縣白木村3000餘畝小麥已開始返青起身,再過兩個來月就要成熟了。

10日下午,白木村一塊麥田裡,村民劉西尊正察看苗情。

“這幾天,地裡的活兒主要就是澆好地,保好苗兒!”寧西尊告訴記者,自己種了半輩子田,怎麼也沒想到年齡大了,“種”田倒多了,還“種”的很輕鬆。

2017年寧西尊把家裡的地全託管給了“壟上行”,自己變成“上班一族”,白木村近500畝農田的耕、種、澆、藥、收,都歸他管。

寧西尊所說的“全託管”是協會實行的土地託管形式之一,協會提供從種到收全程服務,會員每年分夏秋兩次從協會領取每畝地1000元的收益金。另一種是半托管,協會提供機耕機播機收、化肥種子、打藥澆水服務,會員按照實際需要像點菜一樣自由選擇,按低於市場價10%的價格支付服務費。

寧西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自己種地,除去各種費用,每畝地每年收入大約1000元。實行土地全託後,‘甩開手’還可以收1000元錢,給協會澆地、打藥,年收入至少也有五六千元。”

“不管耕種不投入,拿著土地來入股,生產收益有保證,打工掙錢兩不誤。”為便於理解,寧晉縣科協主席成智傑念起了自編的順口溜。他向記者介紹,協會負責整合資源,村兩委成立農民糧食種植合作社,村合作社自主經營,將農資、農機等生產投資交給服務中心,協會像淘寶平臺一樣協調服務組織開展生產服務。村合作社驗收服務合格後,由協會向服務組織支付費用,農資、農機等農業服務公司,以服務成本做價入股合作社,參與分紅。

種地越來越省事兒

宁晋“垄上行”:走出一条土地托管、规模经营的新路

壟上行小劉村科技示範園。長城新媒體記者路欽淋 攝

寧晉是河北省最大的產糧縣,糧食產量常年保持在80萬噸以上。但這裡也是十分缺水的地區,過去“大水漫灌”的方式導致地下水位越來越低。

“每到春灌,俺們附近幾個村都要搶水澆地。趕上乾旱的年景,機井裡都沒水可用,愁死人!”耿蘇生是白木村人,家裡有12畝地,每年春灌,他表示“很受傷”。

不過今年耿蘇生倒是過得清閒。問起原因,他笑了笑,“有人幫我幹這個活了,幹得比我還好!”

只見他打開微信,一個名叫“壟上行生產服務隊”的微信群裡正聊得火熱。他在群裡打了幾行字後,就等著他的“幫手”過來了。

記者在微信群裡看到:農機專家、種糧大戶、農機合作社經營者……各個領域的“大拿”都是群裡的成員。

“一到農忙時節,會員們就會在群裡發佈供求信息,‘約’服務,即約即到。”耿蘇生幽默地說,手機一刷不僅能約車,也能約農機和農技!

成智傑介紹,為了保證土地託管質量,“壟上行”吸收農業科研院所、農機合作社、化肥種子農藥經營企業、金融、保險以及糧食貿易、加工企業為團體會員,協會從這些參與糧食生產的組織中,選出信譽好、實力強的優秀服務主體,以公司的形式成立專業隊伍,為村種糧合作社提供“耕、種、澆、藥、收、存、銷,全託半托任戶挑”的農業社會化服務。

耿蘇生能夠輕鬆“坐等”收成的秘訣便是是享受了 “壟上行”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去年,他將12畝地半托管給了白木村農民糧食種植合作社,而需要他動手的只剩一些田間管理的瑣碎零活。

“不光是省了事,更關鍵的是人家幹活專業!”耿蘇生說,因為從犁地、播種、澆水、施肥、打藥都實現了機械化,田間管理還有專門技術服務站,種出來的莊稼,不僅不愁銷路,賣得還比普通農戶高几分錢。

“種田高效益,讓我覺得農業大有搞頭,我也願意嘗試新的事物!”

種地更省事,也更高產

宁晋“垄上行”:走出一条土地托管、规模经营的新路

壟上行小劉村科技示範園中進行測量地溫工作。長城新媒體記者路欽淋 攝

農業高質量發展也在於高科技含量和與技術創新。

“現在種地早已不再是農民想種什麼品種就種什麼品種,也不再是農民想怎麼種就怎麼種。”成智傑說,要根據市場的需要來統一種植,土壤改良、噴藥施肥、收割存儲等各個環節,都按照嚴格的標準來執行。

2018年,協會創建了350畝的壟上行白木科技示範園、300畝的壟上行小劉村科技示範園,將河北農業大學、河北農科院的專家教授聘請過來,共同建設科技園區,示範新的技術、品種,進行農業科學試驗,為協會推廣新技術。

“農業大學、農科院在我們的地裡做實驗,同時免費對我們進行技術支持,提供農藥噴灑提醒、土壤成分分析等服務,幫助我們把地種得更好。”成智傑介紹說,由於積極發展規模化、產業化種植和優質高效農業,僅為加工企業提供穩定糧源這一項就每畝增收100元,託管的土地小麥單產量達到1100斤、玉米1300斤,分別高於全縣平均水平近100斤和200斤。

產量與品質都上來了,“壟上行”有了更長遠的考慮。

“現在的市場競爭要求我們把品牌和質量都抓好, 糧食等農產品質量再高,初級產品還是賣不出好價錢。”成智傑說,下一步,協會將探索建立農產品轉化加工產業鏈,讓品牌化經營發揮更大的作用。

“我們也希望在年輕人中培育出更多專業的新型職業農民,讓他們都有穩定的收入和較高的職業榮譽感,現代農業的未來歸根到底在年輕人身上!”成智傑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