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脉·“硬核书家”辛弃疾(下)“牛人”际会

在唐宋时期,中华民族可以说是牛人辈出的民族。尤其是到了两宋之际,因为山河的破碎和王朝飘摇,故那些文能提笔、武能安邦的牛人显得分外多了些。辛弃疾就是这么一号。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对牛人辛弃疾的人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一篇中,我们则看看,辛弃疾这一生里,又有过哪些闪耀一时却终被漫漫时光遗忘的因缘际会。


中华书脉·“硬核书家”辛弃疾(下)“牛人”际会

齐鲁大地,圣人之乡,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辈出,辛弃疾和他的少年好友党怀英都是出自这片大地。

那年的辛弃疾,还不是什么“词中之龙”、爱国志士;那年的党怀英,也还不是金国高官、文坛盟主,他们二位,还只是少年同窗。

这要说到辛弃疾少年求学的一段往事。别以为辛弃疾做小年轻的时候光忙着当“古惑仔”了,其实少年辛弃疾也是个文化人。他自幼跟着祖父辛赞长大,辛赞在忙着给这个小孩灌输爱国理想的同时,也没忘了对他进行文化栽培。辛弃疾很小的时候,辛赞就带着他读书写字,增长见闻。等到辛弃疾十四岁乡试中选,辛赞把孙儿叫到身边说:“你如今考中了乡试,是时候找一位名师好好栽培你了。”

少年辛弃疾一脸骄傲:“爷爷就是最好的老师!”

爷爷白眼一翻:“别拍马屁了。我已经为你联系好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就是樱宁居士刘瞻,你这就去他门下学习吧。”

就这样,十四岁的少年辛弃疾入了齐鲁大学士刘瞻门下学习。大学士门下才子众多,也就是在这里,辛弃疾遇见了与他情浓一时的“好基友”党怀英——刘瞻门下大他几岁的另一得意弟子。

中华书脉·“硬核书家”辛弃疾(下)“牛人”际会

古代少年学习图

说起来有点像偶像剧的打开方式——每当年轻的党怀英在诸多同窗的目光中慷慨陈词,论述国家大事亦或人生哲理时,辛弃疾总是手托腮在一旁静静地听,眼里不时流露出一股崇拜劲来,俨然一个小粉丝的模样。

少年辛弃疾正是拿党怀英当作半个偶像的,他的一言一语在他听来,那都是醒世的箴言,灌顶的醍醐,无一句不中听。而党怀英也因为这个“小粉丝”与他所见大体相同,将他引为知己,二人时常一同相约出去游玩,游湖登楼,还一块打着“科考”的幌子去京城“刺探情报”,度过了一段相携相知的快乐时光。

但是随着时光飞逝,辛弃疾觉得自己最初印象里侃侃而谈的豪侠少年党怀英已渐非当年模样。他开始越来越眷恋功名,至少,在看到自己榜上无名时,那一刻他脸上的遗憾之情是作不得伪的。

后来,宋和金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抗争,辛弃疾二话没说,就扔下书本做了“古惑仔”的头头,率领手下的小弟投身抗金的义军,开启了自己人生的“豪侠副本模式”。而党怀英,则与他选了截然相反的一条道路——他投奔了金国,做了金国的官员。

中华书脉·“硬核书家”辛弃疾(下)“牛人”际会

党怀英

当然,党怀英投金,并非如义端等无耻之徒背信弃义,出卖朋友。他去到金国之后,除了为金朝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为金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外,他待各地的老百姓都是很好的。因为懂得流离失所的痛苦,所以格外体恤百姓生活的不易。

他和辛弃疾的少年相交,尽管最终以分道扬镳为结局,但是他们并未争吵,也没有互相责怪。他们只是选择不同,立场不同。

最为值得称道的是,在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二人都取得了不朽的成就。辛弃疾后来成为了南宋最为有名的爱国主义词人,而党怀英也同样因为文章、书画样样出色,被誉为当时的“文坛领袖”,“金朝第一”。因为这二人文学成就都非常高,再加上年少时一段同窗的渊源,被世人合称为“辛党”。

后半生未及携的手,终有文学史的“辛党”二字,代他们相携共好。

中华书脉·“硬核书家”辛弃疾(下)“牛人”际会

党怀英手书“泰和重宝”


中华书脉·“硬核书家”辛弃疾(下)“牛人”际会

在辛弃疾的的光辉人生中,曾经参加过一场著名的盛会——第二次“鹅湖之会”。

公元1175年6月,中国首届“哲学高峰论坛”在江西上饶铅山县的鹅湖寺隆重举行,是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参会人员都是中国文坛上的大V,除了理学大师朱熹之外,还有著名的学者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这场会议实际上是围绕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进行的一场哲学辩论会,虽然最终也没争出个短长,但是会议结束后,鹅湖寺这一带却成了大宋著名的旅游胜地,长期霸占着“热搜”,相关文章那是一篇接一篇的发表。第一次“鹅湖之会”后,三十多岁的青年辛弃疾常常一个人骑马去寻古觅幽,后来甚至干脆还在附近置办了间小屋住下,以便时时感受氛围。当时他可能还没有想到,与他相关的“第二届鹅湖之会”,正在无声无息地偷偷酝酿。

中华书脉·“硬核书家”辛弃疾(下)“牛人”际会

朱熹像

这要从辛弃疾和陈亮的一场交情说起。

就在血气方刚的小年轻辛弃疾率五十骑深入六百里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一举惊天下时,同一年,有一个叫作陈亮的小年轻以一篇气势如虹的《中兴五论》大骂秦桧一伙丧权辱国,慷慨陈词,大快人心,这就是陈亮。

陈亮和辛弃疾一样,是个妥妥的“豪放派”。虽是文人,但为“刚”到不能更“刚”。陈亮早听说过辛弃疾的大名,知道他满腔豪情却郁郁不得志,寄居南方,于是从千里之外的北国打马江南,特来寻访。

关于陈亮访辛弃疾,那真是有数不尽的江湖传说。传的最火的桥段就是陈亮策马,快到辛弃疾门前时,却被辛弃疾家门前的一条小河阻了去路。马儿畏水不前,这陈亮也是个暴脾气,一怒之下,索性斩下马头,自己趟着水过了河。辛弃疾刚好在楼上看见这一幕,大叹此人定是一条铁血好汉。刚下楼要一探究竟,陈亮已经来到了他门前,两人一见如故,遂结为知交。

比之少年之交辛党二人,这俩人或才是真正的投了脾气。辛弃疾一生忧国,却履遭朝廷排挤,英雄无用武之地。而这陈亮也是个“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古惑仔”脾气,两骂宰相,六辱朝纲。再加上两个人都是高举抗金大旗的“铁杆粉丝”,这两位碰到一块,不擦出点什么“世纪性火花”,那才是不合常理。

中华书脉·“硬核书家”辛弃疾(下)“牛人”际会

陈亮

陈亮知道好基友辛弃疾崇拜理学大家朱熹,也知道他对当年的鹅湖盛会一直心向往之,为了帮好友达成心愿,他专门策划了第二次“鹅湖之会”,邀请朱熹一同于1188年冬某日作客鹅湖。谁知道相会日期将近,朱熹却因为排不开档期而未能赴会,辛弃疾也因为天气极寒而身染恶疾,以致不能下床。

但是陈亮仍然如期而至,顶着漫天的风雪,叩开了辛弃疾的门。辛弃疾看见这样的陈亮,热泪盈眶。强撑病体,与之同游鹅湖,共议国事。虽然少了“主咖”朱熹,但是这次辛陈二人相会共游鹅湖,依然被世人传为美谈,史称“第二次鹅湖之会”。

这次辛陈二人相聚,同食共寝,足有十日。十日后陈亮告辞而去,刚走五分钟,辛弃疾就感觉思念难耐,他还有一肚子的话没有对陈亮说呢。越想越悔,于是起身去追,奈何风雪交加之下道路险滑难走,他身体又不大好,当然是没有追上。独自偷喝了一通闷酒后,辛弃疾挥笔写下《贺新郎》一首: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鹤,蹙踏松梢微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水寒。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年,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陈亮收到以后,马上提笔,和了辛弃疾一首《贺新郎》: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

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根,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

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陈亮向来以气势纵横的策论文名噪天下,在写词上,虽比老辛少了几分优美与意境,倒也颇为豪放。这两位,本该是匡扶社稷、纵横沙场的英雄人物,但如今,面对破碎的山河和崩塌的朝政,也唯有一支软笔,洒一洒英雄泪了。

中华书脉·“硬核书家”辛弃疾(下)“牛人”际会

远眺故国

当时的两个人或者没想到,那次鹅湖相会,竟已是他们毕生最后一面。六年后陈亮去世,辛弃疾独自痛饮一场,挥笔写道:“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遣兴)

一个人醉醺醺走在夜间的小道上,对着松树问:“哥们,你看我喝多没?”风吹松枝,松影摇动,他以为松树要来扶他,还甩手斥责:“去,不用你扶!”

可爱之余,又有些孤单。再没有知己听他说话了。

辛弃疾一生,没忘记建功立业的报国梦。但是大厦倾覆之下,又有几人的梦想能够幸存?但正是独特的环境背景造就了这世间独一无二的辛弃疾,继苏轼之后又一位无可取代的豪放派大词家、书法家。从某种角度而言,他的“豪放”甚至比东坡更加“硬核”,也更具传奇色彩。这正是他以武出身、以文为业的独特经历所决定的。这就是辛弃疾,一个独一无二的“硬核”词人书家,文学艺术史上最为沸腾的一抹亮色。

中华书脉·“硬核书家”辛弃疾(下)“牛人”际会

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中华书脉·南宋口碑最好的皇帝:赵昚(上)”

本文已在本心书法APP中发布,

各大应用市场搜索“本心书法”即可下载。

微信搜索“本心视界”关注订阅号,获更多书法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