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教育都是為了盈利嗎?

失魂魚


對於民辦教育是否為了盈利的問題,我們要全面分析,因為在實際做法上面,“盈利”和“為了盈利”是兩個不同的理念。“盈利”是指除卻成本之後有剩餘。“為了盈利”則是在辦學中,儘量控制成本,從而最大限度獲得利益。

對於指那種,我們具體分析:

第一,從國家法律層面

2017年9月1日《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實施,其中對於學校的是盈利,做出了管理規定

:民辦學校分為營利性學校和非營利性學校。對於營利性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取得辦學收益,辦學結餘依據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分配,形成的資產歸舉辦者所有,學校自主運營、自負盈虧。

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舉辦者不取得辦學收益,辦學結餘繼續投入教育,形成的資產歸學校法人所有。成立於2013年的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聯盟,已從最初發起成立的26家民辦高校發展到今天已有74家民辦高校加入,而且成員還在不斷增加。

也就是說,從法律上來講,我國規定民辦學校可以選擇作為營利性高校,因此,民辦學校是可以盈利的。只是對於盈利的去處不一樣。如果不盈利,是沒有人能夠承受得起的。

第二,從民辦學校的經費來源看

在我國,民辦學校和公立班學校的根本區別在於經費來源不同。公辦學校經費由國家財政撥付,保證學校的正常運營。而民辦學校國家原則上不予經費支持,都由民間投資興建。也就是說,民辦學校的所有運營成本都需要從學費上來。這也就是為什麼民辦教育學費都貴的原因。

民辦學校在發展中的過程中,需要不斷髮展壯大,如果學生的學費只夠維持成本是不行的,一定有一定的盈餘,只有用這樣才能夠不斷的發展。雖然,有一些企業投入學校不是為了盈利,但是學校本身的發展要求學校必須有一定的盈利。

綜合來講,民辦教育不都是“為了盈利”,但是民辦學校必須“盈利”,否則難以運營。


義哥說教育


==============================================================

(華麗的分割線)

1、我的看法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從前的私人銀行家》,早期有些信譽卓著又有一定資產的人,因為身邊朋友的需要,成為了自然而然的“銀行家”,當然,主要是從事儲存和放款的工作,費率也不會很高甚至沒有。今天的銀行(不包括投資銀行),其主業仍然是吸儲和放貸。

民辦教育其實從印象來看是受到歧視的,所以會把民辦學校掛在招牌上的,一般是規模較大的地方升學名校或是郊縣、城中村的小規模學校,至於其他會有上市規劃或是本身就帶有資本色彩的學校是不會喜歡提民辦這倆字的。

如果不是一個創業項目(花風投的錢),也不是什麼貴族學校,那麼一個人投入自己身家,收不太多的學費,在隨時可能被消防等部門審查的情況下,開一間學校,他的目的是什麼?慈善嗎?不,還是生存,初心和目的都是很複雜的,誰都不是無垢之體。

賺錢跟辦教育從來不衝突,只為賺錢而辦的教育甚至也沒有問題,畢竟制度就是這樣,有註定要寫進歷史的權力人事推動教育產業化,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談民辦教育上市和初心其實意義不大。既然是一個產業,一門生意,憑什麼不能以賺錢為目的來做?既然股市是用來圈錢的,憑什麼我的這門生意不能圈?

沒那麼多崇高的目標,搞路演的都是講故事的高手,美國總統選舉說那麼多,實現了多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也許他得到的什麼更多,那麼他的初心就是什麼!

網友一:

  民辦的大學更加不用說啦,學費貴得很離譜。即使是本科,也要比公立的大學學費高出兩三倍。除此之外,學校裡面的消費也很高。三本的學習氛圍很差,課又少,學校都是想著儘可能地節省成本而不是真正為了學子。所以很多從三本畢業出來的學生都是被社會歧視,覺得就是“花錢買學歷”。

  而三本的學生學校的專業知識跟用人單位的要求能力也不相匹配,所以他們一般都是不認可三本畢業的學生,寧願去招公立大專畢業生。

  網友二:

  民辦學校是為了錢還是為了學生,我覺得這兩者並不矛盾,民辦學校本身是由眾多社會資本合力舉辦的,這些資本是有營利需求的,並不是慈善機構,而且學校的老師和其他職工都是每個月都需要發工資的,而發工資的錢只有少部分來自政府部門的補助,大部分是需要向廣大學生收取的。

  學生們上民辦學校所花的錢一般比公立學校多,這樣給廣大家長的感覺就是學校掙了很多錢,實際上並非如此,一些辦學效果不好的學校其實是很難營利的,只有辦學效果好的才能有比較多的營利;辦學效果一般來自升學率這塊,例如中考升學率,高考升學率等。

  網友三:

  不為學生考慮,學生成績不好,作為一個民辦學校,你覺得它能招到多少學生?能收多少錢的學費?

  至於說什麼應試教育不好之類的話,說真的,一個連應試教育都應付不來的學生,就別指望能在素質教育上能有什麼成績了。就好像一個連路都走不清楚的人,你還指望他能跑個10秒一百米不成?

  網友四:

  民辦學校,在體制上來講學校本身是不納入國家教育經費管理體系,因此無法享受各項政策扶持。作為營利性機構,在各項運營成本疊加的後果必然會使其價格高企,這些費用的支付者就是家長。然而,如果單純以學費高低去作為考量孩子學校標準的話,那是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可苦孩子,愛孩子的家長,大多是全面考察學校軟、硬件設施和學校風氣人文環境等條件後作綜合選擇。據我所知,部分家長寧可放棄原應享受公辦學校免學費學位的待遇,轉而耗費昂貴的費用去選擇學習和生活環境優美的私立學校。

  網友五:

  我是民辦學校的老師,去年下班學期我們學校的學費又漲了五百,一學期將近四千元,大部分學生都是農村的。可是漲價後,學校的學生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轉來了更多的插班生。究其原因,個人覺得:私立學校的教學質量比較好。

  現在農村公立學校雖然不收學費,但師資力量確實不行。我在公立學校代課的時候,沒有老師願意教英語,我作為三年級的老師去代五年級的英語課,有時候還要排練元旦文藝節目。是別的正式老師能力不行嗎?顯然不是,只是他們覺得工作穩定,混混日子就行了,把身體養好,多拿幾年國家的錢。

  網友六:

  民辦學校可以分很多種,比如說,小學、初中、高中、高校等等,但最終還是以盈利為目的,不然開學校開學校幹嘛?而一般的公立學校都是有會有國家資金補助,自然學費很低或者是不用出錢,真正地普及義務教育。

  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機會上公立的學校,有一些孩子跟隨爸媽去到大城市裡上學,沒有當地的戶口是不能讀公立的學校,只能讀學費貴的公辦學校。如果是家庭條件好的的,讀那些貴族學校,師資水平都很高,氛圍又好,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會有很大的提升,這錢就花得值了。


理科王零衝


在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下,也有辦得不錯的民辦學校,當地政府對民辦教育的態度,也完全不同,大多不是出於利益思維,而是幫助民辦學校辦好學校的教育思維。比如最近,溫州翔宇中學被批准設立,知名教育專家、該校校長盧志文發微博稱:“從學校提交正式設立申請資料,到審驗資料、甌北實地考察,至局長會議通過,用時不到一週。”

據筆者瞭解,當地政府是建好校舍之後,零租金面向社會公開招標教育機構辦學,政府部門向中標的教育機構保證,在師資建設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在辦學過程中,不干預學校具體辦學,不從學生學費中拿一分錢,還會按人頭進行補貼。政府部門對學校只有一個要求,就是按教育規律辦學。對於學校的辦學質量,政府部門在招標時提出,四年之後將委託專業機構對學校辦學狀況進行獨立評估,如果辦學質量得到認可,繼續零租金享有校舍,而如果評估結果不令人滿意,政府部門將向學校收取一定租金。換言之,不收取租金,就是對學校辦學的一種獎勵。

這是完全按“管評辦”分離的模式舉辦民辦教育。政府負責管理(和一定的投入),具體辦學由學校自主進行,評價實行專業評價和社會評價。由於政府的角色定位清晰、明確,因此,不會認為辦好民辦教育不是自己的事,而其實和舉辦公辦教育一樣重要。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今年兩會期間曾指出,“辦一個公辦學校的錢可以獎勵十個好的民辦學校”。他建議,作為政府,民辦教育越多,應當是越高興的事情,要更多地利用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等資本。

要實現中國教育夢,離開民辦教育的發展是不可能的。僅靠國家資金,難以給受教育者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也不利於教育的多元發展。對此,各級政府教育部門要有深刻的認識。當然,要讓教育部門都轉變對待民辦教育的觀念,不能依靠他們自身的自覺,有必要修訂我國的有關教育法律法規,界定政府在教育發展中的權力邊界,落實所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同時,確保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有平等地位,一視同仁。







較真同學


本人開了一所民辦培訓機構!說盈利,也正常,因為畢業沒有工作,需要生存,人人都是消費者,沒有例外,所以就得想辦法賺錢,大學所學專業是自己喜歡的音樂專業,所以畢業了就以這個為生存。可能提到辦學很多人認為是暴利,其實沒有那麼樂觀,現在辦學遍地,有證的,沒證的,在家教的,都可以,狼多肉少,當然,有個別的確實收入很可觀,但是還是少數,大多數都是為了生存!認為這個能發家致富肯定不是圈裡人!至於文化課的我就不太清楚了,應該比我們好些,至少全學,不像特長課,不是必須學的!


大寶燊燊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現在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已經長大的我們越來越多的感受到,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現在人們不再強調讀書無用論,不管是家長的文化高低,都非常注重對孩子的教育了。在學校裡有老師傳授的課程,那麼在課餘的時間,為了能夠更好的走在別人的前面,人們選擇上補習班,或者是學習更多的其他知識。那麼,這就不促進了民辦教育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民辦教育緩解了公辦教育系統的壓力,使得教育資源更合理的分配。如果你上民辦教育,你可以享受更好的教學環境,更貼心的服務。與此同時,民辦教育的收費也是高於公辦教育的。這就讓不少上民辦教育的人們質疑,民辦教育終究是以賺錢為主。

這麼認為也是沒有錯的,畢竟只有好的待遇,老師才能付出更多的精力來教學。

老師也需要養家餬口,不要說現在的老師變了味。在當下浮躁的環境下,我認為老師仍然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最好的職業。

和公辦教育的區別在於,民辦教育一切都要靠自己來維持生計,沒有政府的撥款,所有的開支都需要精打細算,為了生存下去,民辦教育更加的注重教育的質量,這是他們能夠活下去的唯一出路。把質量搞好,民辦教育才能走的更遠。

民辦教育以盈利為目的是為了拿出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樣才能更好的回饋客戶,像新東方這樣的民辦教育就是很好的標杆,盈利多了,相應的教學質量肯定也好了,在教育上,誰也不會只做一錘子的買賣,長期的生存下去,才是民辦教育的根本,那麼這樣就必須以盈利為目的。民辦教育的盈利和教學質量是相互依存的,兩者並不矛盾。


小洛創業日誌


盈利是應該的,有投入就應有回報,投資人投上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個億,沒回回報誰給利息,他們也要養家,從何而來,國外是捐贈的錢辦學校,當然可以不講盈利,搞民辦教育的把質量抓好就行,盈利是應該的。


用戶15845005787


對於舉辦民辦教育,政策規定是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要求是自負盈虧,不得有利潤。但實際上,高考前的教育,從幼兒到高中,所有的民辦學校和培訓機構,都是奔著掙錢和以盈利為目的。至於民辦職業院校和大學,不清楚。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


長江源1461209671579


你是來搞笑的?!資本都是趨利的!你見過那個資本家是不求回報的?!在產業化口號下,投資教育是獲利最豐的,教育資源匱乏階段,資本進入教育行道,是最明智的選擇!


鄉下人882


教育本來就是提高國民素質,中國史上有那個朝代靠教育掙錢?教育醫療的逐利化符合我國國情嗎?我們反思吧,應該回歸他本來的道路。


紫水晶28883981


我認為「是」!

這年頭,無利誰起早?

也不單是民辦教育。各行各業均如此!有誰說辦企業、辦實業不是為錢?有嗎?淨虛頭巴腦!用成語中的一句(十個字)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