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私人园林:乘着“中隐”之风,聊聊唐宋时期兴起的庭院式园林

古代私人园林:乘着“中隐”之风,聊聊唐宋时期兴起的庭院式园林

苏州园林

园林的景观给我们美的享受,也透露着设计者的思想与审美。所以园林与思想往往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中国文人的隐逸思想也是由来已久,随着隐逸文化的发展,中隐思想出现了。此时的归隐之士少了些对官场社会的不满,多了些对花草山水的喜爱。园林便成了他们放松心灵的好去处。于是园林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从郊野走进了闹市,庭院式园林迅速发展。本文就谈谈中隐思想与唐宋时期庭院式园林的发展。

一、中隐思想的产生与影响

1、中隐思想的产生—隐逸之风的盛行

归隐思想在中国早已有之,是中国的文人们为了出淤泥而不染,迫不得已做出的选择。儒家对归隐的行为也是赞同的,《论语》就写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见以隐逸的方式退出混乱的官场,保持内心的高洁,是为人认同的。

魏晋时期,隐逸之风便在文人之间流行,这为中隐思想的出现做出了铺垫。当时玄学思想受人追捧,朝堂的混乱也使人失望,于是隐逸之风盛行,许多人选择辞官归隐,追求田园之乐。代表人物如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醉心田园生活,写出了许多出色的田园诗。

古代私人园林:乘着“中隐”之风,聊聊唐宋时期兴起的庭院式园林

这种隐逸思想难免影响到唐代的文人们。只是唐朝的政治环境要好许多,文人们对政府没有那么强烈的不满,更多的是为了享受自然之美,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中国有隐于朝市的“大隐”,也有隐于荒野的“小隐”。士子们没办法放下理想和地位,却又想体会归隐生活的轻松愉悦。于是“中隐”思想诞生了。

中隐一词最先由白居易提出,他还写了《中隐》一诗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他在诗中这样写到:“大隐住朝市,小隐入邱樊。邱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白居易认为隐于朝市的大隐太过喧闹,隐于郊野的小隐太过寂寞。远离政治中心,做个小官是最合适的选择。

所谓的“中隐”其实是一个折中的选择。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陶渊明一样放下名利,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士子们希望享受官位带来的福利和地位,又向往着归隐后自由轻松的生活,便选择中隐的方式。

在地方做个小官,远离朝廷的政治中心。这样既不用为政事苦恼,也有财力,有时间去享受生活的乐趣。

2、中隐思想的影响—私人园林流行

中隐思想的产生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让官员们在精神享受上有了更多的追求。通过在朝廷任官,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园林精美的景色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私人园林就开始受到喜爱,悄然流行。当时的社会动荡,权贵们聚集了大量的财富,乐于用财富换来精神上的享受。私人园林便成了他们娱乐消遣的绝佳选择。

而后隐逸思想影响着唐代的文人们。唐代文人地位的提高,也为私人园林的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掌握了一定财富的文人们也开始希望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他们渴望像隐士一样享受自然之美,田园之乐。于是私人庭院骤然兴起,位置也由郊区移向了闹市,逐渐发展成成了精美的庭院式园林。

庭院式园林使得身处闹市中也有隐逸的氛围。

古代私人园林:乘着“中隐”之风,聊聊唐宋时期兴起的庭院式园林

二、受中隐思想之影响,兴起的庭院式园林有何特色

1、风格独特—精致与自然相融合

唐宋时期的庭院式园林有其独特之处。庭院式园林由于土地有限,又要有美景意趣。

所以其追求的是“小巧,精致”,在有限的土地中营造美的感受。又受到中隐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然朴素之美。所以身处庭院式园林中我们既有美的享受,又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唐宋时期古典文化的繁荣,也使得丰富多彩的诗歌等文学精华融入园林设计中,使得园林中洋溢着文化的气息。唐宋时期的文人也乐于设计自己的庭院,经过精心设计后将文学之美与自然结合。通过亭台楼阁,花草水石的交错融合勾勒出了园林的灵魂,使得庭院充满了诗情画意,成为了士人的精神家园。

庭院式园林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主人可以自行设计园林的景观布置,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布置园林。庭院也给了主人更多的选择,可以自己决定庭院的用途,重上花花草草,或是改造为其它用途。庭院式圆林也有极好的私密性以及观赏价值,让士人们可以得到放松,尽情欣赏美景。

古代私人园林:乘着“中隐”之风,聊聊唐宋时期兴起的庭院式园林

2、景物繁多——花草水石一应俱全

庭院式园林虽然占地较小,其中所包含的景物却是繁多。花草水石等一应俱全。首先是水。水是庭院中不可缺少的景观,也是园林之美的关键所在。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流水中蕴含着许多哲理,也是将园林中景物融合一体的关键所在。水使得园林变得灵动活泼,富有情趣。水与其他景致结合起来时效果更佳。白居易喜欢种竹,水与竹在一起更显得灵动美丽。

他在《池上作》中写到“岂如白翁退老地,树高竹密池塘深”。将江南水乡之美写的淋漓尽致。另一作品则是将水与白莲发美相结合。他在《池上篇》序中写到:“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舫,以归”充满了诗情画意。

除了水,花草树木也是装扮园林必不可少的。白居易就喜欢在庭院里种竹,他认为竹子是高洁不屈的象征。

“深闭竹间扉,静扫松下地”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有有自然的意趣。槐树也是庭院中常见的树木。“袅袅秋风多,槐花半成实”各种树木都是装扮园林极佳选择。

当然花草树木都是装饰园林必不可少的。怎样将这些景物融合起来,让人觉得舒适享受就是一门艺术了。这些景物都是取之与自然,合理运用可以达到“身并于云,耳属于泉,目光于林......而思虑冲于高深”的境界,这便是文人梦想中的园林。

古代私人园林:乘着“中隐”之风,聊聊唐宋时期兴起的庭院式园林

三、庭院式园林的艺术作用

1、清新脱俗—融入诗情画意

不同于魏晋时期园林用来饮酒作乐,唐宋时期的园林更具有文化气息。唐宋时期对古文的重视使得诗歌等文学内容融入园林的设计中,使得园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人们也很少在园林中饮酒作乐,多的是吟诗作画,弹琴品茶。

到了宋代园林逐渐成了富有文化之地。陆游就写道“每与同舍焚香煮茶于图书种鼎之间。”《心远堂记》。《宋史·朱长文传》就写到朱长文的乐圃园“冈上有琴,琴台之西有吟斋,此予常拂琴赋诗于此。”这些活动使园林显得颇为风雅,也让园林成了文人们放松取乐的天堂。

2、景色怡人—陶冶情操,修心养性

庭院式园林的发展,使得诗人们可以更好的体会田园生活,观察自然之美,积累更多的素材。

受中隐思想的影响,园林的设计以天真纯朴,贴近自然为主。内部装饰也是颇为简朴,以简为美。白居易的草堂也不过是“堂中设木塌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在如此简朴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接触自然,去感受自然之美。

在庭院简单安静的环境下,才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感受自己的内心。诗人作诗是需要心境的,庭院式园林安静优美的环境中,诗人能更加清晰的思考,能更好的看到自己的内心。在接近自然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思考自然,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

诗人们就喜欢将景物进行文学化的处理,赋予他们不同的品格,这往往于景物所具有的特点有关。例如在文人的眼中,莲花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竹子象征着坚贞不屈的坚毅和正直,梅花象征着迎风傲雪的高傲。到了宋代中隐思想更加受众人推崇,文人地位不断提高,庭院式园林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文人将园林

看作心灵的港湾,他们对社会朝廷的不满可以在这里治愈。

苏舜钦在苏州建沧浪亭,取自于“沧浪濯缨”的典故,表达自己绝不同流合污,与世独立的高洁品质。虽然苏舜钦最后没能够改变混乱的朝局,却改变了自己的心境。他变的心境淡泊,写出了“时榜小舟,幅巾以往”的诗句,在山水之中找到清新恬淡的自然之乐。

古代私人园林:乘着“中隐”之风,聊聊唐宋时期兴起的庭院式园林

沧浪亭

四、总结

中隐思想是士子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同时满足精神需求谈所出的一种折中的方法。这样文人们既能享受官员的俸禄地位,也能享受隐士的闲静自由。随着中隐思想被广泛接受,正好契合隐逸需求的庭院式园林也受到文人们喜爱,不断发展。庭院式的园林有其特色,也能满足文人们的需求。庭院式园林贴近自然,却也能给人美的享受。既能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也富有文化气息能够陶冶情操,带来灵感。园林还能使人心境平和,忘记忧愁。

参考文献:

1.《宋史》

2.《白居易融会三教的“中隐”思想及其仕隐心态》

3.《从中隐思想看白居易园林造境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