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艺术|明 佚名《元人秋猎图》

【名称】元人秋猎图

【年代】明

【作者】佚名

【馆藏】私藏

【材质】绢本

【尺寸】1250cm x 60cm

此图描绘了北方少数民族在高山密林间行军、围猎、休憩、露营的情形。画卷以人物活动为主线,山水树石作为场景铺垫,既是人物活动展开的背景,又形成各段情节之间的自然间隔和过渡。十二米的长卷中场面宏大,情景众多,共画有七百余人,人物身份不一,有的衣饰华贵,气宇轩昂,被众人簇拥,俨然王族之相。多数是兵将勇士之属,其中甚至还有女兵的身影。

作品介绍:

《元人秋猎图》描绘了北方少数民族在高山密林间行军、围猎、休憩、露营的情形。画卷以人物活动为主线,山水树石作为场景铺垫,既是人物活动展开的背景,又形成各段情节之间的自然间隔和过渡。

聆听艺术|明 佚名《元人秋猎图》

十二米的长卷中场面宏大,情景众多,共画有七百余人,人物身份不一,有的衣饰华贵,气宇轩昂,被众人簇拥,俨然王族之相。多数是兵将勇士之属,其中甚至还有女兵的身影。此卷布局繁密有序,山峦错落,画面是静止和片段性的,而人物活动则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延续性,如何将二者结合就很考验画家的创作能力了。

聆听艺术|明 佚名《元人秋猎图》

表现带有情节性和故事性的山水人物,中国传统绘画的惯用手段就是利用长卷的形式,画卷的展开赋予画面一种流动性,画中人物的活动随观赏者的目光而移动,时间的维度就在不知不觉中展开了。根据情节可以将全画分为三段结构,起首第一段描绘行营大帐的情景,众人在做出猎的准备;第二段画面以少年猎鹿为中心,人物突出而醒目;第三段画面表现大规模的围猎活动,情节丰富,气氛热烈。

聆听艺术|明 佚名《元人秋猎图》

三部分画面段落分明而衔接自然。此幅画作并不是简单的描绘一场秋猎景象,而是对整个北方民族传统礼学性的表述和弘扬。狩猎,人类文明的开端;骑射,则几乎成为北方民族生存的最原始形式与状态,这种原始活动于不断发展中,逐渐转变成为整个北方民族所共同崇尚的一种礼学精神和传统。

聆听艺术|明 佚名《元人秋猎图》

这种国家典制化的礼学活动,自辽代至清朝持续一千多年,甚至是汉朝统治下的明代,也未曾废辍。辽、金、元、清,挥戈南下,成为中古时期后的四个新兴游牧民族王朝,征服中原并重建亚洲的帝国全景,同时不断试图将其铁骑踏入更远的疆土。此儒礼文化与狩猎文化冲突并融合的阶段,对狩猎骑射的坚持则是他们加强政权统治的治御之术及立国根本。

聆听艺术|明 佚名《元人秋猎图》

《元人秋猎图》中可见,每次秋弥,倾尽举国精英,年幼皇子已不能辍。隆重至此,即是秋猎一事,通过带有游乐性质的狩猎活动,体现及标榜着国家的精神与威仪,时刻警醒其后裔其文化与权力的来源。这幅画不仅是里程碑式的纪念,更是对骑射狩猎传统最根本的弘扬。

聆听艺术|明 佚名《元人秋猎图》

它描述的不是简单的人与动物之间最基本的生存博弈与追捕,而是民族和政权间的角逐与统治。北方民族凭借武备骑射中围捕杀伐,及戎衣天下定的精神与武功,统治其疆土,立万世之丕基。

聆听艺术|明 佚名《元人秋猎图》

明 佚名《元人秋猎图》

作品传承:

乾隆时期正式编录于《石渠宝笈续编》,载为元人作品,其后历经嘉庆、宣统鉴藏钤印。宣统十四年,《元人秋猎图》由溥杰携带出宫,后随溥仪辗转至东北长春伪满皇宫。1945年抗战结束,《元人秋猎图》也流入民间,由时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郑洞国收藏,转交夫人保存,一度收藏在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后转归金匮室主陈仁涛流往海外。1989年纽约苏富比拍卖,台湾藏家与尤伦斯基金会在最后阶段角逐,终以187万美元购入,这个价格创造了当时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的世界最高纪录。

聆听艺术|明 佚名《元人秋猎图》
聆听艺术|明 佚名《元人秋猎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