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内容来源:2020年2月27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首席云论坛系列第一期《医疗创业视角:疫情中担当,疫情后重启》,中欧王高教授与10多位中欧智慧医疗创业课程学员、医疗行业创业者就他们在疫情中的思考进行分享与探讨。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也使许多企业经营面临生存难题。


中欧高级经理培训部立足本职工作,在部门负责人王高教授《停课不停学》的倡议下,以保障师生安全为前提,安排同学在教授的带领和引导下,通过在线工具就企业在疫情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应对之道积极开展探讨,激荡脑力。


我们将把这些来自中国企业家、高级经理人对管理、运营、人才、财务等全方位的思考与洞见一一呈现,隆重打造系列栏目。


下面进入《对话医疗创业者》篇。


一、面对疫情,短期如何应对,长期如何思考?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李伟:我就围绕着我自己企业在疫情期间所经历的情况,跟大家做一个汇报。我的集团叫德澜,做的业务是医疗加养老,存在的形式是综合性医院+社区医养中心。


我给大家分享一下,作为我们这样的医疗服务机构,所面临的影响和在疫情期间共同抗疫的一些活动。


1.影响


① 收入影响


跟所有企业相似,直接影响还是在收入的影响。但是因为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科室,各个地方的政策又不同,我们也在第一时间对不同的医院进行了不同的决策。


所以每家医院的影响结果又不一样,像我们在沈阳的医院是纯医养结合型的医院,它要面临的是双管(民政局和卫计委的管理)。卫计委要求我们初三上班,民政局要求我们封园管理。


所以这间医院,我们就直接做了封园管理,申请了卫计委的报停。只针对院内老人服务,所以整体收入减少了一半。


还有一间医院是中医特色,中医特色在卫计委这次规定里面基本是停诊的,所以我们就只保留了在院病人,收入直接下降70%。


大连的医院有些特色科室是长期慢病和特病,比如尿毒症病人。我们当时决定直接跟三甲医院对接,因为三甲医院在抗疫过程中有些慢病科要求关掉,要准备疫情接诊。


我们就直接开启大三甲医院的转诊服务,这些医院影响比较小,一直保持满床状态,整体收入只是在门诊,所以下降了20%。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还有两所在长春的医院,它的特色是择期手术,主要是骨科手术和康复,同时也是中医特色,又在停诊范围内。所以这间医院,如果按照卫计委的要求初三开业的话,也没有太多病人和收入。


但那时候公立医院不太够,卫计委也希望有民营医院参与。我们就直接跟卫计委沟通,在初三的时候将这间医院给到卫计委,成为政府的防疫定点医院,当然收入也是为零。


② 业务影响


另外,社区的医养中心完全是遵照了民政局和卫计委的管理。卫计委要求全部门诊和诊所关停,民政局要求所有的养老院封园管理。


这样的话,整个上门业务、家庭业务、在医养中心里的短住业务和日间照料业务也停了。医养中心里只剩下常住的老人和没来得及回家过春节的老人。而且员工也是只出不进。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因为我们的员工都是属于技术型的,所以很难找,我们还得有安慰挽留。于是我们就启动了员工离岗不离工的决定,把员工编入到社区街道、社区疫情联防工作的志愿者,为整个社区的居民提供防疫知识以及应急治疗。


在这个期间,我们参与了医院的定点防疫预诊分诊,社区联防,包括我们给各种医院、近百家养老院的远程支持和问诊等活动。


这也有一些长期的正面影响。比如在政府方面,政府的支持非常明确,给了我们很多平时没有拿到的资质审批,还有一些金融机构的对接,包括我们跟政府申请的健康养老基金的审批等,都有一些绿色通道的对接。


虽然现在也没落实完,但大家也能看得出政府对我们在这次疫情中的担当给予了肯定,社区居民也比较认可。相比商业推广,这种公益行为要好很多,客户的信任度、活跃性和沟通频率也都提高了。


③ 对企业管理层的影响


这次疫情,让我们找到了很多管理上能提升的点,发现了很多自己在企业应急方面的不灵活性等等。


同时,也让我们特别意外的发现了很多市场契机。因为你在做公益活动时,包括我们的百人医生进百家养老院这些活动,让很多的客户聚集在我们周围之后,平时跟我们比较难谈的合作伙伴突然有兴趣跟我们合作了。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比如一些有名的药品公司,跟我们一起搞了社区的小药箱活动。因为大家在这个时节,都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疫情期间我们所做的行为带来的影响。


2.如何应对?


第一个,对疫情有独立判断非常重要。


1月21号的时候,我们在圈内看到了一些关于疫情的消息。我们就启动了分析形式。


首先我们把这个信息渠道扩展开,除了官方消息之外,也会搜集很多坊间碎片的信息,同时也会关注行业内的工作场景照片。


同时我们的产业链也在搜集信息,在1月23号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研究如果这个疫情真的出现,我们各个机构要怎么应对。


对于疫情的独立判断,一定要基于专业的分析。在这方面,除了我们自己的医护专家,我们也去研究了传染指数,看了其他行业的报告。当时我们把它视为疑似SARS的严重程度,当然现在看起来它的传播性要比非典时期更严重。


第二,应对疫情,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去决策和行动。


疫情期间,我们第一时间决定在初三上班的时候,改变所有的管理机制。把原来的汇报体系打散,建立了一套从一线到决策层快速决策的机制。


我们做了三个层面的管理方法。


第一个,高层成立应急决策小组,进行所有事件的决策和风险控制。比如我们把品牌策略从商业推广调整成公益行为。


2月14号,其他机构在恐慌的情况下,我们收治了外地的尿毒症病人,如果我们也不收他的话,他在两日之内应该就会离世。医疗还是要不忘初心,本着自己的专业能力去判断。


第二个,中层成立项目组。把这些项目按照不同的产品线,由中层管理者直接到一线的形式,成立项目组,开展这种百家养老院、线上指导、送药到家等等这样的活动。


第三个,职能部门垂直管理:按照体系进行行业政策研究、职能工作直接到一线的垂直管理方式。


如:人力资源与各机构执行层(突破各机构的院长和行政管理层)直接开展团队慰留、员工工资支付政策个性化制定、各项保险政策执行、员工关怀、防护物资保障、焦虑情绪舒缓、凝聚力建设(如:鼓励和支持人员赴武汉支持疫情救治等共同抗疫的价值观活动)等。


3.面临的挑战?


关于这次疫情,我们还没有走出阴霾。短期挑战是资金、现金流,当然有很多资金政策会来帮我们,但落地难度也相当大。


中长期的挑战,要思考业务结构的模式调整,要怎么做决策。疫情之后,我们的卫生防疫体系肯定会有一个重构的过程,也会有医疗服务下沉的机遇,我们怎么去抓住这个机会,怎样去调整我们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机构,这是我们的思考。


另外一个,我们也想如何在互联网企业里快速发展和布局我们的业务,快速上线服务业务,和线下进行链接。之前对线上没有那么重视,这次疫情对我们是一个比较大的触动。


这是我们一直在复盘、思索的,大家一边做一边总结,希望以后在企业应急思维和应急机制上能够更完善更好,这就是我的分享。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段虎:大家好,我来自北京泰格科信。我们一直是做妇儿诊断这一方面,主要是围绕病原体的检测,其中也涉及到跟这次疫情相关的呼吸道产品。


春节之前,我一直是在国外,当时是在新闻上面看到了这次疫情的情况,包括朋友圈里面很多人开始分享。


所以在1月24号回国之后,第一时间组织公司研发团队,开始做相应的研发。因为我们一直是做体外诊断试剂的,我们想在试剂这个方面为这次疫情期间做一点事情。


大家在疫情期间听到很多关于诊断的声音,可能主要集中在检验的漏检率。有些病人的核酸检验初次显示阴性,结果病人身上还是有携带病毒,导致了后期的交叉感染。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我们采取的是免疫学方法,针对病毒的蛋白质组进行分析,选取特定的蛋白系列作为靶标,从而提高它的检出率和特异性。目前我们在临床的符合率、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取得了不错的结果,也达到了国家科技部发布的新冠诊断试剂的要求。


近期,我们留意到国外的新冠感染人数也在上升,因此我们国外的合作伙伴也跟我们反馈是否能提供相应的诊断产品到国外市场。所以我们目前正在跟他们接触,进行着相关资质的一些准备。上述是我们在这次疫情期间做的一些事情。


接下来,我从短期的冲击、长期的思路启迪这两个方面,分享一些我们自己的感触。


1.短期冲击


最显著的还是对销售、营销的冲击。疫情目前持续了两个月,因为我们之前做了年底备货,所以一月份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


主要的影响是来自于二月份。二月份的销售额跟去年相比有所下滑。主要原因是因为疫情的影响,门诊量下降,并且医院现在主要忙的是新冠相关的防控工作。


面对这些冲击,我们想到2点对策:第一,在营销上面练内功;第二,对销售团队进行系统培训。


我们从上周开始,针对销售人员每天都会进行模拟演练和产品培训。通过市场部培训、模拟演练,让大家对产品的了解更深,同时分享各个地区的经验。


2.思路上的启迪


① 多市场布局


企业如何在危机面前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我们的着手点是对国际市场的重视。


2018年,我看到一个报告,分析了国内做体外诊断的上市公司,它们的出口额占公司整体收入的比重非常大。这件事促进了我们从2018年就开始布局国际市场。


2019年,我们陆续完成了26个国际市场的相关注册工作,实现了一定的销售量。如果说公司的主营市场是在国内,同时又有国际市场的补充,在面临单一市场风险冲击的时候,整体销售额不会出现特别大的调整。


除了多市场布局以外,我们这次感触很深的一点是多样化研发。一定要有一个能适应于不同场景的技术平台的储备,这个技术平台未必立马能用上,但是你如果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就可以有效面对一些危机。


② 工作形式的改变


从原来的线下办公转变为线上办公。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生产计划人员在北京隔离,采购人员在陕西。只剩下我们这些当地的人员,可以在公司正常上班。


这时,每个环节如何确认,对应的时间如何规定,如何考核。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倒逼我们梳理流程,真正把沟通做到更加有效或更加科学。


我们在纂写国家科技部课题时,运用了在线文档,几方人员同时在上面编辑,很快就写完了。


之前可能大家会面对面写,但是在疫情期间,不得不尝试远程协同办公,结果发现在线文档确实能提升大家的工作效率。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③ 组织建设和人才盘点


这次疫情有点像是一个在极端环境下的测试。大家做产品时,通常会把产品放到极端条件下做测试。公司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产品。


我们发现在疫情下,对工作的高效性、时间的紧迫性提出的要求比之前要高很多。我们也发现有些员工在这块的长处和短板。


所以我觉得这次疫情,对公司整个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是一个很好的梳理和优化的契机。


二、互联网医疗的前景与挑战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周舜:我们是卫宁健康集团旗下的一个云医药板块,主要是做药品和药品供应链相关部分方案的落地。一直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连通医疗结构,连通商业保险,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更加优惠的药品服务。


在这次疫情当中,整个卫宁健康也是受益于我们在过往几年从医院信息化服务的提供商,逐步向互联网医疗转型所累计下来的成果。


在疫情中,我们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协助解决疫区和非疫区老百姓因为害怕交叉感染,不能到医院就诊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互联网提供一些线上诊疗的服务,来协助一些慢病患者,或者有一些发烧感冒的患者。


当然诊疗服务之后,一定要有一个药品的供给。国家在疫情期间,很快发布了两个文件,提出说要积极推动线上诊疗、线下送药的服务。


在这个大背景下,整个卫宁整合了上药、国药,包括华润的供应链资源,线下几万家药房的供应链资源,来为我们全国老百姓提供及时的药品服务。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王高:卫宁集团在这次疫情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周舜:其实整个互联网医疗板块,目前看基本上分成两大阵营。


第一大阵营就是自营互联网医院,在线下可能有诊所,以一个实体诊所名义去申请互联网医院,它的主营业务其实是互联网医院,实体的诊所只是为了方便申请牌照而申请的一个场所。


第二大阵营就是现在整体在服务的实体医院,互联网医院背后的资源是实体医院。应该说在过往几年当中,我们一直延着这样一个方向去发展,为实体医院去打造互联网医院。


这两大阵营一直以来有不同背景的公司在齐头并进的做。在疫情之前,以实体院为方向的一些互联网服务,准确讲是不温不火。国家也有倡导说要推动互联网加健康医疗服务,但是各大医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明显。


而在疫情这个大的背景发生后,大大改变了医院对于互联网医院的看法和认知。医院在搭建整个互联网医院的过程中,变的非常积极主动。在这种大背景下,两个阵营都有一个改变,就是把这个患者的很多行为习惯,引入了一种服务场景。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总体来讲,线上服务降低了患者就医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而且更加方便。还有三个大的政策面的利好:


第一个,国家正式发布鼓励性的引导政策,鼓励所有实体医院建立互联网医院。


第二个,很多互联网医院,尤其是以实体医院为背景的一些互联网医院,它的医保额度可以在线上和线下进行共享。实质性地让老百姓能够从中得到受益,方便就医,并且得到医保的报销服务。


第三个,是国家在互联网医疗推进过程中,比较积极地提出允许处方药品实施配送到家服务。这个局部未来对于互联网医疗配套的药品供应链改革释放了信号。


我一直有这么一个观点,2003年的非典创造了消费品互联网的销售场景。在这一次疫情之后,会快速的诞生健康类消费的在线化。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王高:你们集团在互联网医疗具体是怎么和医院合作,怎么和患者或者客户做链接,我们的规模在疫情期间有多大的发展?


周舜:现在我们大规模是和医院共建、共同运营互联网医院。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一部分是实施收费项目,一部分是跟医院投放项目。我们共同运营期间,有一个服务和分润的模型。所以我们会把这样一种常态化的服务,变成一种有收入的服务形态。


规模的话,原先几个月可能就几个人在线问诊,昨天一天有几百人次的在线问诊,并且有处方配送到家的服务。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从医院的积极度和投入度来讲,疫情前疫情后,我们目前的业务总量以五到六倍的增速在增加。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王高:未来,可能在互联网医院疫情过后,你觉得趋势还会延续吗?我们的挑战、难点在哪里?


周舜:大家这两天稍微关心一下的话,可以发现整个淘宝界面上的宣传全部让给了阿里健康。


可以看到,通过这次疫情,大家发现了流量转换和行为习惯转变的重要性。这个习惯的转变,就是让大家认知到自己可以通过一个更便捷的方法获取到医疗和诊疗服务。


如果家里有人生病,原来还需要家人到医院帮他配药。现在在上海,整个互联网医院的诊疗被医保覆盖后,完全可以在家拿着手机完成支付、配药的动作。我认为未来的持续性会有一个很好的维系。


不确定性在监管部分,我们刚刚讲到的都是良性场景。但也有可能会发生不良的事件。现在有大量的人在海南开互联网医院,药企医生之间新的利益通道会不会又达成了,比如通过诊疗费等。


还有,是不是每一项互联网业务的运行都是合规的,能不能被有效监管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国家监管层的担忧。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张涛:刚才周舜师姐是从互联网医院的角度来讲,我就从重度垂直的小平台分享一点这次疫情是怎样利好互联网医疗的。


短期很明显,线下诊疗被迫转为线上,线上的流量激增。老百姓更关注互联网医疗。


长期来讲,公众会产生新的就医习惯。原来问诊、购药都得到医院,现在直接可以通过互联网做到。医生也可以通过线上来打造个人品牌。


原来药企、器械公司的市场推广和学术教育可能20%是数字化,疫情之后,可能就要做到80%的数字化。医保结算信息化,医院信息化,这些都是利好。


在重度垂直领域,会出现更多小而美的公司,医生跟医生之间,医生跟患者,医生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形成链接。医院前,医院中,医院后的数据都打通。


这段疫情结束后,资本对互联网医疗资本的投入,我觉得会有更多的侧重。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王珏:良医汇是个肿瘤专科的医患服务平台,刚开始觉得疫情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但到了武汉宣布封城的时候,我们判断这个封城的时间可能不止是一两个月。这样的话,我们马上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肿瘤病人在春节后的复诊怎么办。


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1月28号启动了在线针对武汉患者免费答疑活动。通过线上平台为肿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我们开展的还是比较早的,也有很多积累,但是在这次疫情之前进展不温不火。


而这次疫情期间,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上线的肿瘤医生、肿瘤患者数,答疑病种都是非常多,非常火爆。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未来,我观点是:


第一,我们还是非常坚定看好互联网医疗,这是未来的方向。


第二,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冷静看待这个问题,互联网医疗不能做所有的事,比如急诊手术等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可以解决的事情会越来愈多。


第三.疫情加快政策的落地,也带来市场的新的竞争。我们也看到好多城市,在短期之内就为互联网医疗开通了医保,这在过去可能会预估两到三年才能实现的事,现在一个月就实现了。


以前大型三甲医院和公立医院对互联网医疗并不是特别的重视,通过这次疫情,我们也发现好多三甲医院都临时开通了线上问诊。我们也看到公立医院对互联网医疗的认可度提升了。


三、中医药的机会与挑战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潘学才:这次疫情当中,大家看到好像中医起了很大作用,但我觉得总体上中医还是辅助作用。


这次参加中医药的医护人员,从全国调过去有三万人,其中中医药有三千多人,重症中医去的人还是很少,主战场还是西医。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因为武汉是西医非常强的地方,武汉对中医的认可度非常低。


真正中医参与主导的只有一家方舱医院,四百个轻症病人没有一个转重的。中医其实是可以发挥重大作用的。中医在宣传的力度上好像很多,但是在实际上还是很少。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从长远上来讲,我把这次疫情当成了中医的复兴元年。过去,政府很支持中医,民间也很活跃,但是真正让老百姓走进中医、了解中医,确实需要在宣传、媒体上下功夫。


整个中医界需要反思的东西更多,因为我们当中有很多的bug。


第一个,好的医生非常少。

第二个,药品的质量是个大问题。

第三个,在科研上、专病研究上下的功夫不够。


1.中医药的机会


第一个,从2010年开始,中医药的市场不停地增长,我们的粉丝不停地变化,整个市场都在变。

从医疗的市场到器械的市场,再到消费品的市场都在变。


第二个,资金会快速加入到这个行业来,开一家医馆就能拿到投资。


第三个,线上线下的融合,肯定会成为未来重要的方向。中医非常适合做互联网医疗,因为中医不需要复杂的当面检查,不需要非得到门诊,它很需要在线上做服务。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2.中医药的挑战


第一个,行业的认知屏障较高。


第二个,人才的变革是核心。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最适合这个行业的人,往往是那种既能脚踏实地,又能高山顶立、深海底行的。这样的人,还是挺难找的。特别是这种传统的行业。


第三个,创始人的无知是最大障碍。


第四个,行业里有很多的隐形玻璃门。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1.中医药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中医药在此次疫情的预防与治疗过程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政府主导的战略协同治疗、中医药治疗的参与度、治疗率、有效率、治愈率等多个纬度都可以看出:


① 中医药在抗疫防疫中的战略协同治疗作用:国家下发的第三套新冠肺炎治疗方案中就开始包含了中医药治疗的内容,后期的每套方案也在不断的更新迭代,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成立了中医药防治领导小组并积极推动相关工作。


② 中医药的深度介入及疗效:截止目前共有超过3200余名中医师在湖北开展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特别是中医整体接管了江夏方舱医院并实现了轻症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患者。从多方的数据来看,全国各地中医参与治疗率和有效率都达了90%左右。


特别是治愈率排名首位的湖南,更是重视中医药的治疗,临床治愈率更是达到了65%。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2.这次疫情对于中国中医药的长远影响是什么?


我认为主要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层面会更加重视中医药,会继续大力经推动中医药行业的有序和规范发展,具体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国家会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重点加强对中医药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等三方面;


② 政府会在公共服务过程中提升中医药的参与比例,特别是在疾病预防体系方面会有较大提升;


③ 政府和主管机构可能会逐步调整或改变对中医药的评价与审核体系,特别是中药药品的审核体系方面应该会有大的改变。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第二,大众对中医药的认知认同得以提升。


中医药良好的治疗效果,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的认识到中医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会改变很多人对中医只能治疗慢病、轻症而不能治疗重症、急症的观念。


随着人们认知的转变,预计会有更多的人会选择中医药来防病治病。


第三,提升了中医药在中国和世界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中医药在此次新冠肺炎治疗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特别在治疗重症患者过程中的表现,极大的改变了西医对中医的看法,得到了中国社会及部分国家的认同,中医药的曝光率及地位得以提升。


3.中医药行业应该如何利用这次疫情带来的机遇?


中医药人要主动作为,抓住目前机遇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 积极参与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采购


此次疫情充分的暴露出了国家公共医疗卫生方面,特别是疾病预防方面的诸多不足。


疫情结束后,国家势必会加大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提升中医药的比重,中医药人要根据自身特点做好准备,积极参与其中。


比如医疗机构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医生签约与社区医疗等方面,医药企业可以在预防与治疗疾病的药品及产品研发方面有所作为。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② 通过发展线上医疗业务推动智慧医疗的快速落地


此次疫情进一步推动了线上业务的增长,让更多的人认识及接受线上医疗。


医疗机构在做好线下医疗服务的同时,需要建设线上诊疗及健康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平台,把疾病治疗与健康管理、线上线下诊疗进行有机结合,借助大数据、5G、人工智能为平台赋能、加速智慧医疗的落地!


③ 药品生产企业要加大新药与药食同源健康品类的创新研发、提升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的质量,确保疗效,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客户的需要。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4.关键的挑战在哪里?


关键的挑战在以下两方面:


① 政策层面的不确定性


政府要在具体的政策层面支持中医药的发展,特别是民营中医药企业的发展。


如在新药研发、互联网医疗机构的审批、院内制剂备案、协定方转化、民营医疗机构签约家庭医生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能够根据中医药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给予政策支持。


如果没有实际且可操作的政策支持,将会制约发展。


② 中医药行业的规范和整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鼓励与支持,一大批中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从业者复杂、市场较为混乱,行业竞争无序、整个市场尚缺乏有整合力量的品牌!


四、疫情结束后,医疗行业如何发展?


1.怎么应对现金流的问题?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张以靖:现金流的问题是所有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我讲一下我自己切身的案例。


我是1998年开始创业的,2003年3月SARS来临,企业瞬间全部停工,当时我第一件事情看了一下企业的现金流,大概还能用七八个月,应收账款有大概十个月的样子。


接下来做了几件事情,希望在SARS过后企业能够更加稳健,尽管当时还是有点蒙,不知道这个停工会持续多长时间。


第一件事情,调整了损益表,将损益表中所有的收入和费用都加上了对比的百分比,同时也加上了应收账款占当期收款的占比(融入损益表中)。


还做了一个健康损益表的模型,当时就我们企业来说健康的毛利应该在40%,人工成本应该占毛利的50%,客情费用应该占毛利的2%,当然还有办公费用等各项管理费用;同时也将这份总的损益表,分拆成各种不同项目类型来看。分析出企业健康的财务模型,和企业最有效能的项目类型。


第二件事情,根据分析出来的损益表,梳理了业务流程,让业务流程更加有效。


第三件事情,也是梳理业务流程的同时加强培训。


第四件事情,从梳理的业务流程和培训后回看损益表,到分析现金流。


最终的结果,SARS停工三个月之后重新开工。从此之后,我们企业的所有收益成本指标从未超越当时设定的百分比,同时我们当期收入和应收账款的百分比也控制极好。


一年之后收入增加30%,人工成本并未增长,其他比例控制恰当,纯利润提高5%,企业现金和应收账款的比例7:3。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企业的现金流来自于有计划的管控,管控来自于业务流程、人员培训、财务分析。


而企业遇到像现在新冠疫情的挑战时,是危也是机,我们所有的创业者都正好可以整理一下思路,认真回顾,展望未来,让自己的创业企业更加健康有序。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黄反之:在我看来,现金流是一个创业企业的生命线。


因为我们主要是投早期的医疗企业,对现金流的关注比投中后期的PE(私募股权投资)要关注多很多。我可以不看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我们看的也很少,我们投的这些企业里基本上都是处于未盈利的状态。


但是对于现金流量表关注,我们是放在第一位的。


这一次疫情,对所有的企业应该都会造成影响,尤其是对医疗服务企业,因为多数医疗服务行业都在线下。在这个影响之下,我们看得到,谁的现金流充分,谁熬的时间长,相对来说就问题不大。


面对这次疫情,我们提醒所有被投的企业,要做好半年不开张的准备。如果你的企业的现金流也就够用一两个月,就很危险。


第一,你一定要最大限度的砍,在这个时候求生是第一,不要在乎规模。


第二个,难融资的情况下,最好能求助你的老股东。他已经有投入在里边,他会有动力去救你。这个时候一定不要在乎自己的估值是多少。疫情下,拿到钱保命是第一位。


第三,尽量利用疫情期间国家给的一些政策。


总而言之,这个时候最大的目标就是活下来。


2.如何利用好政府政策?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戴鹤鹏:大年初二,长寿区区委书记通知我们最好能够提前返程,一起来组织物资保障。出于社会责任,我们赶紧回来给政府组织医疗物资。


他们给我反馈市里面的一些政策,我们当时十分积极,主动对接,刚刚国家财政部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我们的实际融资成本几乎为零。


王高:你说要到经信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名录里面是吗?


戴鹤鹏:对,现在没有进入也不要紧,现在政府比较开放,我们每一个省的经信委、商贸委都在支持医药行业这一块。


政府现行融资扶持政策主要由财政局、人民银行、经信委、金融监管局牵头;企业减负类政策主要由人力社保局等牵头。企业要主动对接上述部门,主动申报相应的配套政策,如税收减免,资金支持,包括政府补贴等。


除普适政策外,大量政策的支持对象均为参与防疫的重点企业。因此企业应重点思考如何将企业主营业务与防疫工作相结合,许多医药企业不光没受到疫情影响,而且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发展。


3.如何处理和投资人的关系?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范志强:这次疫情,全社会都受到了影响。但医疗行业在整个社会不好的情况下,还算是有促进的。很多医疗器械、温度检测装置在疫情期间获得了很大的机遇。


但今年整个国家医保的负担非常大,原来可能影响的更多是药品和耗材,接下来更多领域都受会到影响。


我觉得这会促使医疗投资人重新去思考这个赛道。接下来国家的货币政策会更宽松,很多热钱会出来,基本上会投向教育、医疗行业。


接下来,我讲一下医疗行业的投融资。我们这个行业的投融资,还是比较活跃的,当然很多资金是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


但是医疗投资人在看项目上会更加谨慎,会更关注我们这些企业有没有一些硬核技术,包括在疫情之后能不能抓住机遇。


我们这个行业的创业者基本上都是科学家,但是科学家要变成企业家,要变成市场营销的运营高手是很难的。我建议创始人应该有些更大的格局。


第一,尽可能找一些专业机构融资,比如FA(风险投资财务顾问)机构。也不要太纠结我们的估值高低。


第二,不要隐瞒。很多创业者面对投资人基本上都是报喜不报忧,或者总觉得自己没做好。现在处于非常时期,你不要有任何隐瞒,坦诚地跟这些投资股东去交流。


线上问诊能解开我们的“疑心病”吗?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第三,合理利用股东资源。很多投资人有蛮多资源的,他们也投了很多兄弟公司,这时候要寻找自己的股东,让他们帮忙寻找公司做一些联合研发、共享渠道,使自己能够通过股东的资源,让自己渡过这个难关。


第四,在公司的决策和资金使用上一定要遵循公司的章程。这时,跟投资人沟通非常重要,免得最后公司如果做没了,投资人反过来查,那时候会比较麻烦。这时候一定要谨慎,更加规范化地去运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