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最經典的一首詩,佳句多多,美得令人陶醉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的開創者和代表人物。陶淵明是我國田園詩的鼻祖,他開創了“田園文學”這一詩歌潮流,被世人尊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的詩文充滿了田園氣息,他的名士風範和對生活簡樸的熱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文人乃至整個中國文化。他的詩作《飲酒·結廬在人境》是《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也是《飲酒》組詩中藝術價值最高,最為後人所熟知的一篇佳作,詩中表現了詩人了悠閒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閒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陶淵明最經典的一首詩,佳句多多,美得令人陶醉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結廬:建造住宅,這裡指居住的意思。

日夕:傍晚。

相與還:結伴而歸。

陶淵明最經典的一首詩,佳句多多,美得令人陶醉

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主旨在於迴歸自然,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後生活悠閒自得的心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開篇兩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寫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而”字對前句作轉折。“車馬喧”借喻上層社會的達官貴人之間往來的頻繁,而詩人門前卻沒有“車馬喧”,暗示出詩人的清高孤傲,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接著兩句一問一答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閒的緣由,“心遠地自偏”是詩人真情實感的流露,從正面表現出詩人超脫世俗的境界。

陶淵明最經典的一首詩,佳句多多,美得令人陶醉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閒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詩人不採別的花,而偏偏“採菊”,表現出詩人對菊花的喜愛,並以菊作為高潔的象徵。後句“悠然”二字寫出了詩人恬淡、閒適的心情;“見”字用得好,“見”更能顯示出詩人採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標誌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於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寫傍晚山光秀麗,飛鳥結伴返回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表達了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得、恬淡舒適的心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全詩的總結,詩人從大自然裡得到了許多啟示,領會到人生之真諦,正欲用語言表達出來,卻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境,其中的滋味,就留給讀者自己品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