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舉國之力也要守住的全國制高點

印度控制的查謨克什米爾(包括查謨,克什米爾山谷和拉達克)佔70%的是穆斯林(根據印度2001年的數據)。剩餘人口多是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其他宗教人口極少。拉達克居民是黃種人,與中國藏族同種。在查謨的南部居住了許多部落,這些部落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鄰近的印度哈里亞納邦、旁遮普邦、德里市。

印度舉國之力也要守住的全國制高點

克什米爾自古以來就是戰略交通要道,在整個南亞次大陸地區。由於板塊兒之間的相互運動,使得這一地區的山脈眾多,基本上將南亞次大陸於亞洲的其他地區分隔開來。在歷史當中,印度的本土居民一直生活在較為封閉的環境之中,創造了古印度文明,但是外來入侵者基本都是從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的通道處居高臨下的進入南亞次大陸,進而征服整個印度地區。這時的印度經常飽受外敵入侵的困擾,因此這個通道自古便對印度十分重要。再沒有外族入侵的時候,這一條通道也是印度通往中亞,西亞地區的主要交通樞紐。

印度舉國之力也要守住的全國制高點

另外整個印度河的大部分流域都在巴基斯坦境內,而克什米爾就是印度河的水塔,這也就意味著印度實際控制了巴基斯坦的水源供給。為了將巴基斯坦從克什米爾地區趕走,印度多次在上流修建水壩,以要挾巴基斯坦給巴基斯坦斷水,如果巴基斯坦掌握了克什米爾,那麼就會奪回水資源的主動權,不用看印度臉色行事。而且隨著兩國人口的增多以及環境的惡化,對於水資源的要求日益嚴重。即便沒有克什米爾對於印度河的水流量,兩者也一定會大打出手。

印度舉國之力也要守住的全國制高點

克什米爾自古以來局勢就很複雜,印度北部旁遮普地區的錫克人在1801年建立了錫克帝國,以拉合爾城作為首都。1819年,錫克帝國佔領了富饒的克什米爾河谷,並將這一地區的查謨、蓬奇等地封給了古拉伯·辛格三兄弟。1834年,在錫克征服拉達克的前夕,拉達克王請求將本區域置於英國的保護之下,但英國人為了交好強大的錫克,拒絕了這一請求。拉達克王也派人到拉薩請求支援,但當時清朝的駐藏大臣“拒之弗納”。1840年,錫克帝國吞併了拉達克和巴爾蒂斯坦。

印度舉國之力也要守住的全國制高點

在1845年英國與錫克的戰爭中,作為錫克帝國首相的古拉伯·辛格故意採取了許多錯誤的戰略,配合英國人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作為回報,1846年3月,英國政府與古拉伯·辛格簽署了《阿姆利則條約》,以750萬盧比的價格將英錫戰爭中獲得的克什米爾地區賣給了後者,並冊封后者為“查謨和克什米爾大君”。查謨和克什米爾成為英印帝國體系中的一個土邦。英國不干涉土邦的內部事務,但土邦承認英國的最高主權,與其他國家發生爭端時必須服從英國政府的仲裁。條約並且規定,不經過英國政府的同意,土邦不能隨意改變現有的領土邊界,英國和土邦之間有相互軍事援助的義務。

1860年,查謨和克什米爾土邦派軍隊攻佔了吉爾吉特,從而使其統治範圍基本上等同於今天所說的克什米爾地區。

印巴分治之後,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部地區(自由克什米爾和克什米爾北部地區),印度控制了中部和南部地區(查謨-克什米爾邦)。錫亞琴冰川同時被印度和巴基斯坦所控制,印度控制了其中大部分地區,而巴基斯坦則控制了其中較低的山峰。巴基斯坦將整個克什米爾地區視為有爭議的領土,而印度則援引其憲法證明克什米爾地區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印度舉國之力也要守住的全國制高點

從上圖可以看出,印度次大陸北部邊境線基本沿喜馬拉雅山南麓,一直被中國俯瞰,好不容易在西北部邊境,印度終於登上了帕米爾高原,雖然面積不大,但確實印度全國唯一的制高點,哪怕是舉國之力也要守住的,否則印度首都新德里(圖中的紅點)直接無險可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