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原生之罪”的美國“蘇明玉”:永遠不要被別人決定人生

這是一本非常有力量的書。一個關於成長、教育、家庭、自我救贖的故事。

當我翻開這本書,一個陌生的,讓人震驚的世界撲面而來:在我們自以為了解的世界以外,竟還有如此不同的世界。我想,當書中的女孩塔拉走出大山面對一切時,她的感受應該也是如此吧。比爾·蓋茨評價這本書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這本書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在此之前,你從未聽過塔拉·韋斯特弗(Tara Westover)。而她的第一部新人處女作,上市第一週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80周後仍高居Top1,全美銷售量百萬冊。

逃離“原生之罪”的美國“蘇明玉”:永遠不要被別人決定人生

1986年,塔拉生於愛達荷州山區,一個信仰極端的摩門教家庭。父親經營著一座垃圾廢料場,母親是自學成才的草藥師兼助產士,家中共有七個子女,有的孩子在家裡出生,甚至連出生證明都沒有。

女兒塔拉的童年,就在父親的廢料場幫活,或是跟隨母親製作酊劑和精油。他們與世隔絕,每天囤積糧食、原油、槍械……為2000年世界末日來臨做好準備。有躁鬱傾向的父親,不信任任何社會機構,即便他們遭遇了嚴重的車禍、燒傷、跌傷……他也不肯帶家人去醫院,而在家中治療;他不允許孩子上學,認為送子女上學是接受洗腦,是將他們交給惡魔; 他更因為塔拉參加舞蹈演出而勃然大怒,因為演出服“太放蕩了”。

逃離“原生之罪”的美國“蘇明玉”:永遠不要被別人決定人生

十七歲之前,塔拉從未上過學。然而她最終通過自學,考取了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18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Educated》)。2019年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逃離“原生之罪”的美國“蘇明玉”:永遠不要被別人決定人生

當我們在探討如何讓孩子“贏在起點”,塔拉卻實現了難以置信的“人生逆襲”。十七歲,她才第一次走進真正的課堂。她不知道什麼是論文,不明白教科書是用來讀的,她以為歐洲是一個國家,甚至不知道“大屠殺”是什麼意思——她以為納粹不過殺害了五六個猶太人。她甚至都不知道上完廁所應該洗手,因為她之前接受的教育是:潔淨是虛偽,汙垢才是誠實。

這四年,她要補上的不僅是各類學科知識,更要面對十七歲以前的世界觀被徹底粉碎恐,她不得不惡補對人類社會的一無所知,也必須時刻忍受身邊同學把她當做“怪胎”的眼神。她雖已走出大山,但一部分靈魂仍困在山裡

不親歷其間,你無法想象這有多難。

最終,憑藉勇氣、毅力、信念、幸運,以及很多人的善意和幫助,塔拉從不及格生成為全優生,乃至獲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比爾·蓋茨說:“我總是對我自學的能力沾沾自喜。一旦發現自己對某事一知半解,我就會讀一本教科書或看一節網上課程,直到弄明白為止。 我自以為很擅長自學,但塔拉·韋斯特弗改變了我的想法。我的自學能力在她面前不值一提。”

逃離“原生之罪”的美國“蘇明玉”:永遠不要被別人決定人生

除了自學能力,還有她自我改變的巨大勇氣。

為了成為新的自己,塔拉與自己的過去決裂,也與她的家庭決裂。她是一個“背叛者”,她成就自我的代價,是背叛了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倫理和信仰:家庭。“家庭就是一切,自始至終,家庭都是人類的開始和最後的歸宿。”如同她起初想用的中文版書名: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得到和失去,它們總是如影隨形。當塔拉·韋斯特弗寫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時候,她已多年沒見過父母。分離之痛曾讓她一度瘋狂,在夜晚的噩夢中尖叫,光著腳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夢遊狂奔。

塔拉記敘:“最後一次見到爸爸時,他給了我一個僵硬的擁抱,然後對我說:'你知道嗎,我很愛你。'我回答說:'我當然知道,這從來不是問題的所在。'”無疑,塔拉的父親是愛塔拉的,當塔拉離開時,他說:“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在哪個角落,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儘管他的行為荒誕偏執,但愛依然存在。

但愛真的可以戰勝一切麼?

當塔拉聽著哥哥留給她的音樂,當塔拉閱讀書籍,當塔拉日復一日拆下散熱器上的銅,當她將第五百塊鋼扔進分類箱時,她自己的聲音也漸漸甦醒:離開家,去上學。塔拉最終明白: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

這樣的場景,我們也許會很熟悉。君臣父子,中國有很多這樣的原生家庭,以愛之名,行控制之事。在許多家庭,孩子需要學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服從。一句“我都是為你好”,是父母可以任意干涉子女學習、職業、交友、婚姻的鋼鐵理由,也讓無數年輕人不得不放棄夢想,選擇他們並不想要的生活。

每個人的性格缺陷,似乎總能在童年找到源頭。因為缺少關注,而養成某種討好型人格;因為父母關係惡劣,而畏懼婚姻和親密關係;因為貧窮,而對金錢病態地執著;因為總被貶低,而總是自卑和敏感;因為父愛的缺失,而喜歡“大叔”,因為經受父母的暴力,而將暴力也施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長大後,你就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這是原生家庭的詛咒,更是無數人想要擺脫的困境。也因此,2019年的爆款熱劇《都挺好》,蘇明玉和原生家庭的關係,一次次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

逃離“原生之罪”的美國“蘇明玉”:永遠不要被別人決定人生

家人是我們的牽絆,但也正如聖經所說:“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

當你不幸生於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被塑造成既定的模樣,當你有了自我的意識,試圖擺脫束縛,卻被這舊環境一次次拉入死循環。更糟的是,即便你終於離開了原生家庭,但有意無意間,你仍在尋找那些能與你一起重複死循環的人,終其一生,無法掙脫。

但這並不是你無法實現自我的理由。我們不可能完全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它束縛了我們的過去,但不能束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在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中有這樣一段話:一段經歷、一段心理創傷,不會是人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只有賦予這段經歷或傷害的意義,才會決定我們的人生走向。

我們無法選擇家庭,但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卻可以持續進行自我的教育。

如作者塔拉所說:“我的故事想要提及的教育不是狹義上的職業培訓,而是廣義上的自我創造。我擔心,我們對教育的觀念已經變得狹隘,過於注重工作技能。我的教育改變了我。最終,它給了我全新的視角和自信心,讓我能夠以自己從未有過的方式站起來捍衛自己

。如果你教我Excel或如何編程,我想它不會達到那樣的效果。”

教育不應只是教會人成為好員工、讓僱主受益的東西;教育更不應該成為區分敵我的工具。

當社會階層因教育而開始兩極分化,當受過教育和沒受過教育的人彼此產生敵意,甚至不把另一邊的人當人看,教育就走向了反面。

中國今天的教育正在分裂。高考曾是公平的教育機制,儘管一考定終身有些殘酷,但也讓無數貧寒子弟得以躍升。但今天,人們感嘆,寒門再難出貴子。因為金錢,富人可以選擇私立校國際校或者乾脆直接讓孩子去國外上學,中產階級們則削尖腦袋找關係,購買學區房,好讓孩子進好學校,每個圈層都搭建起這個圈層的城牆,而貧寒子弟則只能看著牆越來越高,他們無法進來。

逃離“原生之罪”的美國“蘇明玉”:永遠不要被別人決定人生

塔拉說:“教育其實只是一個自我發現、培養自我意識和想法的過程。但我們越是和同類人扎堆,讓學校成為人們同質化的反映,學校就成為人群分化的工具,後果可能會有點可怕。”

我們本應通過教育,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而不是變得更單一,更狹隘。

這才是教育的意義。

這是塔拉撰寫這本自傳所要表達的想法:“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他們應該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永遠不要被別人決定人生,你要成為你自己。

以教育之名,行救贖之事。

逃離“原生之罪”的美國“蘇明玉”:永遠不要被別人決定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