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的石碣,為什麼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是在小說第七十一回。

宋江打下東平府後,終於當上了梁山泊的一寨之主。於是,宋江就想建一個羅天大醮,說是要報答天地神明的眷佑之恩。

而那個建羅天大醮的負責人,就是入雲龍公孫勝。

到了建醮後第七日的三更時分,只聽得天上如裂帛似的一聲響,那西北乾方的天門開了。從那天門裡面卷出了一團火,直滾下虛皇壇來。那團天火繞著虛皇壇滾了一遭之後,就徑直鑽入了正南方的地下。

於是,宋江就叫人去掘開那地方的泥土,尋找火塊。不料,卻掘到了一塊石碣。

這就是石碣在梁山現身的全過程。

那麼,這塊石碣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出現在梁山上呢?這塊石碣的身上,又承載什麼樣的特殊使命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塊石碣的真實面目,到底長什麼樣?

如果我們請各位看官掩卷想象一下,你心目中的那塊石碣,應該是個什麼模樣?

有的看官可能會說,既然這塊石碣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那麼,它肯定是個深藏在地底下的,非常高大上的精美之物。如果石碣的周遭刻有文字的話,那也應該是誰都不認識的天書文字。

可是,如果細讀小說原著,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事實竟然與我們的想象完全不一樣。

一是,這塊石碣的藏身之處是不可思議的淺。

小說寫道,宋江叫眾人去掘開泥土,可是才挖了不到三尺深的光景,就在地下發現了那塊石碣。可見,這塊石碣的藏身之所,其實離地面是非常淺的,根本就沒有什麼深藏不露的意思。

二是,這塊石碣的體積是不可思議的小。

小說寫道,宋江聽說有個道士能辨認這塊石碣上的天書文字,於是,就連忙捧過石碣教那道士看了。小說編寫者在這裡用了一個“捧”字,就寫出了這塊石碣的分量之輕,體積之小。

三是,這塊石碣上的文字是可以辯認的。

小說寫道,宋江取過那石碣看時,只見上面全是龍章鳳篆蝌蚪之書,人皆不識。可是,非常湊巧的是,就在梁山泊四處請來的那些道士裡面,恰巧就有一個名叫何玄通的道士,專能辨認這蝌蚪之書。

這個何道士對宋江說道:“小道家間祖上留下一冊文書,專能辨驗天書,那上面自古都是蝌蚪文字,以此貧道善能辨認,譯將出來,便知端的。”

於是,這個何道士不但讀出了石碣側首兩邊“替天行道”、“忠義雙全”這八個字,還一一說出了梁山泊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尊號和姓名。

這事情,未免也太過巧合了吧?

其次,這塊石碣真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如果我們細讀小說原著,就會發現這塊石碣其實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宋江他們預先埋在那裡的。

這天降石碣的事件,就是宋江他們一手策劃的一個大騙局。

那麼,我們為什麼說這石碣事件是宋江一手策劃的騙局呢?

我們的理由,除了上文講到的這塊石碣埋藏之淺(說明埋得不深),體積之小(說明便於掩藏),天文可識(說明並非天書)這三個疑點之外,還有以下這樣三個理由。

一是,宋江建羅天大醮的真實目的,就是為了能讓這塊石碣合理現身。

宋江之所以要建羅天大醮,從表面上來說是為了報答天地神明的眷佑之恩:一則祈保眾弟兄身心安樂。二則望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好讓眾弟兄竭力捐軀,盡忠報國。三則上薦晁蓋早生天界,世世生生,再得相見;同時超度一應無辜被害之人,俱得善道。

但其實,宋江只是想借這三個願望,來掩蓋他建醮的真正目的。

那麼,宋江建醮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麼呢?

宋江建醮的真正目的,就是想為石碣的現身,找一個合理的由頭。

我們這樣說的理由是,宋江在兩個地方露出了破綻,無意中暴露了他的真實意圖。

宋江露出的第一個破綻,就是宋江提出了希望上天報應的要求。

小說寫道,公孫勝與那四十八個道眾做醮,宋江要求上天報應,讓公孫勝專拜青詞,奏聞天帝。結果,到了第七天的三更時分,那上天報應果然就出現了。只見天門開處,一團天火從天而降,鑽入了梁山的地下。

那麼,這上天報應顯現時的觀眾,又是哪些人呢?

小說寫道,當時,公孫勝在虛皇壇第一層,眾道士在第二層,宋江等眾頭領在第三層,眾小頭目並將校都在壇下。也就是說,梁山上的所有頭領和將校,全都成了這個上天報應的見證人。

於是,在這石碣現身之後,宋江就說了這樣一番話:“鄙猥小吏,原來上應星魁,眾多弟兄也原來都是一會之人。上天顯應,合當聚義。”

宋江話裡這“上天顯應”的四個字,一下子就讓宋江的心思不言自明瞭。

原來,宋江之所以要讓公孫勝求上天報應,其目的就是為了迎接這代表了“上天顯應”的石碣的現身。

宋江露出的第二個破綻,就是宋江與何道士兩人文不對題的對話。

小說寫道,這個自稱能辨認天書文字的何道士,捧過石碣看了良久之後,就對宋江說道:“此石都是義士大名鐫在上面:側首一邊是‘替天行道’四字,一邊是‘忠義雙全’四字;頂上皆有星辰南北二斗;下面卻是尊號。若不見責,當以從頭一一敷宣。”

這何道士講得很清楚,這石碣上面只刻了三樣東西:一是側首兩邊是“替天行道”“忠義雙全”這八個字;二是頂端是南北二斗星辰;三是星辰下面是各位義士的尊號和大名。

但是,宋江聽了之後的回答,卻讓人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聽宋江答道:“幸得高士指迷,緣分不淺,若蒙見教,實感大德。唯恐上天見責之言,請勿藏匿,萬望盡情剖露,休遺片言。”

人家何道士明明已講清楚了這塊石碣上面,只刻了三樣東西。可是,這宋江卻還要說一通“唯恐上天見責之言,請勿藏匿,萬望盡情剖露,休遺片言”這樣不著邊際的話語。

那麼,宋江為什麼要這樣講呢?

我們覺得,合理的解釋就是,宋江應該早就知道了這石碣天文的內容,所以為了掩飾自己,才講了這樣一段莫名其妙的話語。

二是,這塊石碣出現時的場景似曾相識。

小說寫道,三更時分,只聽得天上如裂帛似的一聲響,天門開處,就卷出一團火來,直滾下公孫勝主醮的虛皇壇來。那團天火繞著虛皇壇滾了一遭之後,就徑直鑽入了正南方的地下。

各位看官看到這裡,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小說第五十四回,公孫勝為破高廉的妖術,就站在陣前的高埠處,仗劍作法。於是,那空寨中的平地上,就刮刺刺地起了個霹靂。那高廉的三百神兵急待停步,只見那空寨中突然火起,火焰亂飛,上下通紅,已是無路可走。

這公孫勝在高唐州破高廉妖術的作法場景,與這次梁山泊石碣現身時的場面,是不是非常的相似?平地起驚雷,火焰到處飛,這應該都是公孫勝的拿手好戲。

三是,這塊石碣的解讀成本是出奇的高。

宋江為了答謝這些做醮的道士,所花的本錢應該說是挺大的。

宋江在掘出那塊石碣之後,不但給每位齋眾的道士都贈送了金帛之物,以充襯資。而且,還厚賞了那個能解讀石碣天書文字的何道士。

那麼,這個何道士所得的酬金又是多少呢?

這個何道士以所謂的家傳之學,解讀石碣天書文字的報酬,竟然是五十兩黃金。這可真是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

各位看官應該還記得,當初他宋江“擔著血海也似干係”,跑去東溪村給晁蓋報信,從而救了晁蓋、吳用他們七人的性命。

晁蓋在梁山上立住腳跟之後,就想去感謝宋江與朱仝兩人的救命之恩。

那麼,晁蓋拿出的感恩費是多少呢?說到邊了,也只不過是區區一百兩黃金。而且,這一百兩黃金,還是宋江與朱仝兩個人分的。

小說第二十六回,武松送給鄆哥五兩銀子,鄆哥就在心裡琢磨道:“這五兩銀子,如何不盤纏得三五個月?便陪他吃官司也不妨。”

只五兩銀子就可以充抵家裡三五個月的開銷,可見,在小說裡,這五兩銀子的購買力還是相當強的。

那麼,這兩廂一比較,我們就不難發現,宋江給這個何道士的酬金,應該是相當相當的豐厚了。而這其間所蘊含著的意味,也就不言而喻了。

對此,容與堂本有個評語,講得很有意思:“既有黃金五十兩,人人都是何道士了。”這話真是講到點子上了。

所以,從上述六方面的理由來看,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正是宋江一手策劃安排了這個石碣騙局。

第三,宋江為什麼要策劃安排這樣一個石碣騙局呢?

小說寫道,何道士辨驗天書之後,就教聖手書生蕭讓從頭至尾,一一寫錄出來。那梁山眾頭領看了之後,全都驚訝不已。

於是,宋江就對眾頭領說道:“鄙猥小吏,原來上應星魁,眾多弟兄也原來都是一會之人。上天顯應,合當聚義。今已數足,上蒼分定位數,為大小二等。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眾頭領各守其位,各休爭執,不可逆了天言。”

眾頭領聽了就都說道:“天地之意,物理數定,誰敢違拗?”

從小說的這段描寫中,我們不難發現宋江策劃安排石碣騙局的真實目的。

宋江這樣做的目的,應該有二:

一是,宋江為了解決梁山眾頭領的位次問題。

宋江希望通過石碣這一“物理數定”的神秘告示,來讓梁山上這些來自不同階層、不同地方的英雄好漢,都能遵從石碣上的安排,“各守其位,各休爭執,不可逆了天言”,從而齊心協力地跟隨著宋江,去實現他保國安民的人生理想。

於是,這塊小小的石碣在梁山一現身,就輕輕鬆鬆地解決了那個讓宋江困惑不已,極為棘手的梁山英雄排座次的問題。

因為,宋江的理由很冠冕,也很堂皇,那就是:“上蒼分定位數,為大小二等。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眾頭領各守其位,各休爭執,不可逆了天言。”

在梁山上,任何事情只要一旦上升到了“天地之意,物理數定”這一個層面,那麼,還有誰膽敢違拗呢?

所以,自從這塊石碣在梁山上現了身之後,宋江捧著兵符印信頒佈號令時,那說話的底氣就不是一般的足了。

宋江說道:“諸多大小兄弟,各各管領,悉宜遵守,毋得違誤,有傷義氣。如有故違不遵者,定依軍法治之,決不輕恕。”

二是,宋江為了讓自己制定的“替天行道”、“忠義雙全”的行動方針神聖化、合法化。

宋江希望通過天降石碣這一“天地之意”,以便讓自己制定的“替天行道”、“忠義雙全”的行動方針,能夠神聖化,能夠獲得合法性的法理支持。所以,從這一意義上來說,這塊石碣,也就具有了九天玄女那三卷天書的功用。

於是,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再來讀讀小說中就石碣出現所寫的那兩句詩,就很有意味了,詩曰:“忠義英雄迥結合,感通上帝亦奇哉!”

這就是宋江策劃安排石碣騙局的用意所在。

第四,宋江這個瞞天過海的石碣計劃,為什麼會進行得如此順利呢?

容與堂本在這一回的回評裡,講出了其中的奧秘:“李卓吾曰:梁山泊如李逵、武松、魯智深那一班,都是莽男子漢,不以鬼神之事愚弄他,如何得他死心搭地。妙哉!吳用石碣天文之計,真是神出鬼沒,不由他眾人不同心一意也。或問:何以見得是吳用之計?曰:眼見得蕭讓任書,金大堅任刻,做成一碣,埋之地下,公孫勝作法,掘將起來,以愚他眾人。曰:這個何道士恐怕不知。卓吾老子笑曰:既有黃金五十兩,人人都是何道士了。不然,何七日之後,定要懇求上蒼,務要拜求報應哉?可知已,可知已。”

容與堂本的這段回評,應該說講得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它不但講出了設計石碣計劃的目的,也講出了實施石碣計劃的過程,以及這石碣在梁山出現的必然性。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段評論卻錯把用計的榮耀,算在了吳用的頭上,這實在是有點讓吳用勉為其難了。

因為我們知道,自從宋江上了梁山,這吳用就成了宋江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總是在不同的場合,扶佐著宋江,傳遞著宋江的聲音。

所以,這個石碣計劃斷不可能是由吳用獨自一人設計的。這個計劃,只能是作為梁山一把手的宋江的手筆。而吳用,最多隻是充任了宋江的得力助手而已。

(圖片取自網絡)


水泊梁山的石碣,為什麼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水泊梁山的石碣,為什麼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