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祸从口出,嘴要管好。读《辛十四娘》


「古典文学」祸从口出,嘴要管好。读《辛十四娘》

为什么读《聊斋》

近来痴迷文言文,又喜欢读短篇小说。两者一结合,找到了《聊斋》。

粗读之后,不由感叹,相识恨晚。此时才知《聊斋》的地位。以前只当它是魔幻作品,简直愚蠢至极。粗读便有所得,何况细心研读。书中所承载的那些处事为人之道,简单,却少有人能融会贯通。

分享一些粗浅的见闻,希望更多人关注《聊斋》这一经典。

「古典文学」祸从口出,嘴要管好。读《辛十四娘》

前言:

我尝试将文学作品拆分,从不同的视角阅读(将自身当作作品中某一人物),以此来达到深入阅读深入理解的目的。

只是想象,臆测,·仅一家之言,而非标准。

最后,这里的阅读,不涉及文学艺术方面。只是一些读有所得的简单分享,切勿太过较真,我的目的是分享方式,而非标准。

《辛十四娘》主题:慎言。

辛十四娘这个故事篇幅较长,人物稍多,但脉络清晰,

第一,一个姓冯的书生,有一个死后做了官的亲戚。“薛尚书,今作五都巡环使,数百里鬼狐皆备扈从”冯生对十四娘一见钟情,但求而不得。好巧不巧的是冯生误入薛家墓,薛家夫人是个不太讲理的鬼,所以,近乎强行,令十四娘嫁给冯生。就这样冯生做了一把官二代,强行抱得美人归。

第二,“邑有楚银台之公子,少与生共笔砚,颇相狎。”楚公子(一个官二代)与冯生交好,学术造诣不如冯生,还是个小人。冯生不仅交友不慎,而且还口无遮拦,多次嘲讽“楚二代”而且让一个堂堂的官二代当众下不来台。不出意外,遭“楚二代”陷害等死。

第三,十四娘虽然逼不得已下嫁,但勤俭持家,每天就是挣钱攒钱。多次劝诫冯生勿与小人相交,无果。所以,入狱等死。十四娘四处奔走无果,最后没办法,只能派自己的丫鬟去告御状。所幸,终是救出冯生。经历这一系列破事以后,辛十四娘算是看透了,觉得顶没意思。给冯生取了个小老婆之后,以死亡的方式脱身而去。最终,秀外慧中的狐女辛十四娘位列仙班。

思:辛十四娘这个角色,近乎完美。男女通杀。先来看她的出场:“着红帔,容色娟好。从小奚奴,蹑露奔波,履袜沾濡。”身着红帔,面容姣好,踏露而行,露湿履袜。像极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怨不得冯生对她“一见钟情”。这一次相遇,却是十四娘烦恼的开端。

薛家夫人要求十四娘嫁给冯生,她愿意吗?我看是不愿的。她能反抗吗?当然不能,要知道数百里的鬼狐都归薛家老爷管,还需得顾着一家老小不是?虽然被迫下嫁,但也没有因此生恨。安静地过着日子,还存了不少钱。

这一事,怎么看都有些无奈。连狐妖都要受强权压迫,何况人乎。


冯生这个角色呢,很不讨喜。“广平冯生,少轻脱,纵酒。”一看就是个浪荡公子的模样,而且情商还低得吓人。

他背靠薛家夫人,逼迫十四娘下嫁。但在人间,他不过也是个被“官二代”欺负的下场。学术造诣不如他的楚二代能得第一,他却只能混个第二。所以一时之间喝点酒,嘲讽楚二代几句,好像也说得过去。

为什么冯生就是忍不住要嘲讽楚二代呢?关于这个,聊斋先生早有评论:“轻薄之词,多出于士类,此君子所悼惜也”其实啊,我倒是觉得大多数人会犯这个错。想想看,面对不如自己的人时,是不是总会有一种嘲笑对方的冲动。

“轻薄之态,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所以,还是要管好嘴的。因为你无法知道你嘲笑的对象是小人还是君子。

我们细想冯生入狱的灾祸,能躲得过去吗?实际上是躲不过去的,就像十四娘一家畏惧薛家的权势一样。即使算不得畏惧,也得给点面子吧。这一计不成,还会有下一计等着他,终归是躲不过去。

对于楚二代来说,这样的事,可能就像是吃饭睡觉一样的小事。在冯生被他关注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要倒霉。

辛十四娘与冯生的遭遇,是不是还有点相似。都是因为被一个“二代”盯上,平白生出了避不开的麻烦。是不是有点像之前说过的并列式的重复。提高了主题:封建统治下,强权对普通人的迫害。的感染力。人界,人界之外,都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