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鄉之戰:風頭蓋過李存勖,看“節奏大師”周德威如何力挽狂瀾

孫子兵法曰“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強調的是為將者,要擅於控制戰場的節奏。今天我們要講的主角周德威,雖聲名不顯,但確實是一個“節奏大師”!

在柏鄉之戰中,後梁百戰精兵"龍驤"、"神捷"等強軍齊齊上陣,實力可謂強大。而李存勖卻因輕敵而戰略失策。在這樣的情況下,周德威憑藉其把控節奏的超硬實力,力挽狂瀾,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從而改變了梁晉爭霸的強弱態勢。

那麼,周德威是如何把控節奏的呢?在這背後有哪些精彩故事呢?今天,我為大家揭曉。

柏鄉之戰:風頭蓋過李存勖,看“節奏大師”周德威如何力挽狂瀾

晉梁局勢

導火索:爭奪河北藩鎮

公元910年,後梁朱溫意圖消滅河北成德、義武兩藩鎮。成德節度使王鎔、義武節度使王處直自知難以抵擋後梁攻勢,於是向李存勖求援,聯合抗梁。

對於李存勖而言,出兵救援勢在必行:

一是潞州之戰後,李存勖雖穩固了根據地河東,但梁強晉弱的總體態勢並未改變。朱溫一旦吞併成德、義武,不僅實力大漲,可進一步侵吞河北,更將對河東形成包圍之勢,晉國處境將極為被動。

二是成德、義武常年依附於後梁,此時雙方生出齷齪,正是晉軍分化後梁陣營的絕好機會;向晉求援,則表達了傾向於晉的態度。如晉軍疑而不救,不僅喪失打擊後梁之良機,更失卻成德、義武的支持,可謂得不償失。

於是,李存勖派遣派遣大將周德威率部進軍趙州。從李存勖此舉來看,其意在表明態度,威脅後梁,迫使其放棄進軍河北的意圖。

柏鄉之戰:風頭蓋過李存勖,看“節奏大師”周德威如何力挽狂瀾

三方局勢圖

但是朱溫。“一時之奸雄也”,根本不吃這一套。作為回應,後梁朱溫派遣大將王景仁率兵七萬,進軍柏鄉,威逼成德,抗拒晉軍。

大戰已不可避免。於是,李存勖率晉軍主力,抵達野河北岸,與梁軍隔河相望。

李存勖誘敵策略的失敗

  • 晉梁的攻守態勢

從戰場形勢來看,野河橫亙在兩軍之間。要想決戰,必須有一方渡河作戰。但是一旦渡河,則面臨被敵軍“半渡而擊”的危險。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 ——《孫子兵法·行軍篇》

面對這種情況,晉梁兩軍採取了不同的策略:晉王李存瑁採取的是速戰速決的戰略,主要通過誘敵渡河的策略來實現;梁軍採取的是防守的戰略,其核心在於固守柏鄉並伺機試探晉軍的虛實。

於李存瑁而言,晉軍遠道而來,而河東地勢險要,必然後勤不便;梁軍的大後方河南則沃野千里,運糧方便。因此,於晉軍而言,速戰有利;更為重要的是李存瑁年輕氣盛,又在潞州之戰大敗梁軍,此時難免對梁軍有輕視之心。

於梁軍而言,其主將王景仁“性暴率,無威儀,善用槊,頗推驍悍”,根本不是能耐住性子的人,再加上樑軍此次百戰精兵龍驤、神威、拱宸等都在軍中,實力可謂強大。其之所以採取固守的策略,最重要的原因是李存勖在潞州之戰神乎其技的大敗梁軍,在不瞭解敵情的情況下,難免讓王景仁心生忌憚。 這決定了梁軍必然會在固守中尋找機會試探晉軍的虛實。

柏鄉之戰:風頭蓋過李存勖,看“節奏大師”周德威如何力挽狂瀾

晉梁軍勢

此時,雖然晉軍是矛,持進攻態勢,但其戰略很大程度上受到李存勖輕敵心理的影響;梁軍是盾,持防守態勢,是源於梁軍在不瞭解晉軍虛實情況而產生的忌憚心理。在此情況下,雙方策略必然會“因敵變化”。而變化之機,便藏於兩者的前期交鋒中。

  • 前期的交鋒與試探

在雙方策略的指導下,晉軍咄咄逼人,屢次主動出擊,妄圖引誘梁軍渡河決戰,這可以從 “詰旦,進軍,距柏鄉一舍”、“翼日,進軍,距柏鄉五里”、“逼其營”等記載中得到驗證。

梁軍面對晉軍的屢次逼營挑戰,極其謹慎,採取的是“閉壁不出”的策略。但基於梁軍防守策略的制定源於對晉軍情況的不瞭解,其必然要試探晉軍的虛實,以決定下一步的策略:

梁將韓勍、李思安率步騎三萬,鎧甲炫曜,其勢甚盛,分道以薄帝軍。 德威且戰且退,距河而止。

從梁軍的角度看,“距河而止”,表明梁軍已然明白晉軍“半渡而擊”的戰略意圖,意味著晉軍誘敵渡河而速戰取勝策略的失敗;梁軍以“步騎三萬”出營交戰的情況下,必然摸清了晉軍的虛實,並會隨之改變“固守”的策略。

從晉軍的角度看,基於潞州之戰的大勝,晉軍普遍對梁軍存在輕敵心理。即便是周德威,在此之前亦沒有對李存勖速戰的策略有所懷疑。但是,梁軍此次出戰,“其勢甚盛”,足夠讓晉軍清楚梁軍強大的戰鬥力。

柏鄉之戰:風頭蓋過李存勖,看“節奏大師”周德威如何力挽狂瀾

周德威

梁軍的此次試探,潛在的影響了柏鄉之戰的走勢。梁軍的行動,既表明李存勖誘敵策略的失敗,又試探到了晉軍的虛實,其戰略必然發生改變。而周德威作為親歷者,則意識到梁軍戰力的強大,晉軍戰略如不“因敵變化”,必然局勢危矣。

周德威的節奏把控

  • 出擊時機:先為不可勝,待敵之可勝

晉軍引誘敵人以半渡而擊策略的失敗,意味著對於李存勖而言,若想速戰取勝,其唯獨剩下了一條途徑,渡河攻城。

從晉軍陣容來講,河東,幷州也,自古以騎兵出名。此時晉軍兵馬多是騎兵,在攻城戰中根本發揮不出作用;而盟軍鎮、定二州的兵馬則多擅長於守城,不利攻擊。若梁軍據城而守,則戰場態勢容易陷入到持久戰的情況中,必然無法速戰取勝。

從戰場上來講,晉軍渡河作戰,易被梁軍“半渡而擊“。即便成功渡河,晉軍面臨的情況是前有後梁據守的營壘,後有阻隔後路的野河。一方面地形不大,騎兵無法施展,另一方面,晉軍身在死地,一旦形勢不利,將進退失據。

更為關鍵的是,梁軍戰力強大,不弱於晉軍。在探知晉軍虛實的情況下,必然會改變固守的策略,趁勢對晉軍發起攻擊。而李存勖此時,卻依然沒有意識到危機,完全沒有防備,依然屯兵於野河北岸,堅持速戰的策略。

在此情況下,周德威站了出來,向李存勖提出改變速戰的策略,退守鄗邑。

“賊驕氣充盛,宜按兵以待其衰。”

李存勖畢竟年輕氣盛,並不甘心就此改變策略。但是在打聽到“景仁下令造浮橋數日”後,方意識到周德威的正確性,下令退軍鄗邑。由此,晉軍完成了戰略的轉變,周德威則正式接管戰場的節奏。

柏鄉之戰:風頭蓋過李存勖,看“節奏大師”周德威如何力挽狂瀾

周德威的襲擾戰法

而 “景仁下令造浮橋”,主動變防守為進攻,伺機偷偷渡過野河與晉軍決戰的行為,既說明梁軍試探到晉軍虛實後,已有戰勝晉軍的信心,又從側面說明晉軍此時“不可勝”的局勢。

基於決戰無可避免,且梁軍戰力強大。在此情況下,晉軍若想取勝,一是必須達最大程度的打擊敵人的士氣,降低敵人的戰鬥力,二是引誘敵人在戰略上犯錯。

在此情況下,晉軍根據周德威的建議,制定了相應的策略:

退軍鄗邑,引賊離營,彼出則歸,復以輕騎掠其芻餉,不逾月,敗賊必矣

請大家注意上面的關鍵字“彼出則歸”、“掠其芻餉”,前者是晉軍採取的遊擊襲擾的戰法,通過小股部隊不斷的挑戰疲憊敵人乃至於激怒敵人;後者則是晉軍襲擾梁軍的後勤補給線。這種戰法,周德威在潞州之戰時已經用過,可以說是周德威的看家本領了。

在這樣的戰法下,梁軍既無法實現與晉軍決戰的目的,又飽受晉軍引誘襲擾,軍心士氣大受打擊;更為重要的是,晉軍對梁軍後勤補給線的襲擾,讓梁軍陷入到了“剉屋茅坐席以秣其馬,眾心益恐” 的境地。

孫子兵法有云: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梁軍此時銳氣盡失,軍心浮動,正是晉軍出擊的好時機。

  • 決戰取勝: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在此情況下,周德威率領三千騎兵到柏鄉設伏,又令三百騎兵直逼營壘,引誘梁軍。而梁軍則“悉其眾結陣而來”,周德威邊戰邊退,梁軍則銜尾追擊。

梁軍的突然暴起,說明了周德威襲擾戰術的成功。但是要說明的是,周德威並沒有預料到梁軍會突然發起決戰。這可以從梁軍與晉軍主力遭遇時,晉軍“步軍未成列”得到驗證。

當然,我們不能以此來否定周德威對於節奏的把控。“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周德威不是神人,自然難以預料到梁軍何時會憋不住出戰。但是,從“因敵而變”的角度來看,周德威的確不損名將之風。

梁軍追擊周德威至野河,但這次卻沒有停下來,反而與晉軍爭奪起野河上的浮橋。這是梁軍在周德威襲擾策略下所犯的戰略錯誤。

柏鄉之戰:風頭蓋過李存勖,看“節奏大師”周德威如何力挽狂瀾

柏鄉之戰示意圖

此時的晉軍,“步軍未成列”。一旦梁軍突破野河,衝入未結陣的晉軍,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晉梁兩軍對於野河的浮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史載“梁軍敗而復整者數四”,可見戰況之激烈。

到了亭午,晉軍已經結陣,李存勖想要開戰,周德威卻攔住了他,指出“以臣所籌,利在晡晚”。

“利在晡晚”四個字,實在太精彩。千年歷史,名將如星辰,周德威雖聲名不顯,但這四個字,足可讓其閃耀千古:

一是梁軍受擾於晉軍襲擾已久,將士憤怒,求戰心切,士氣高漲,且後梁百戰精兵皆在此處,晉軍此時冒然出兵,必然難保勝利。只有等到梁軍士氣枯竭之時,才是晉軍出戰之時。

二是梁軍全軍離營作戰,利在速戰。梁軍持進攻態勢,有戰鬥牽制,既不能休整,又不能補充食物。而晉軍就近列陣,只要堅守住野河橋樑,便可從容補充食物,進行休整。長久下去,梁軍必然體力不支。

三是梁軍組成除卻宋汴兵以外,還有魏博兵。久戰無功之下,必然軍心浮動。晉軍趁勢製造混亂,鼓譟而動,梁軍將不戰自潰。

在此情況下,晉軍堅守不戰,直到傍晚之時,梁軍攻勢減弱,將士疲憊。周德威趁機大呼“汴軍走矣!”,使魏博兵“收軍漸退”,梁軍陣營陷入混亂,晉軍趁機發起攻擊, “大敗汴軍,殺戮殆盡”。

綜上,柏鄉之戰,基於對敵我情況的不熟悉,梁晉雙方起初都制定了“不合時宜”的戰略。但是經過前期交鋒,周德威敏銳的意識到晉軍速戰戰略的失策,由此向李存勖建議改變晉軍戰略,正式開始把控戰場的節奏。從“先為不可勝”到“知敵之可勝”,從知“不可以戰”到知“可戰”,周德威無論是在出擊時機的把握上,還是決戰細節的處理上,都無愧“節奏大師”之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