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古代酒到底多少度?知道真相你也是酒中仙

酒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化,好像不喝酒就不能辦事一樣。所以從古至今,喝酒在我國飯桌文化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酒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通過考古發掘,在三四千年前青銅器中發現盛有酒。通過對我國原始文化遺址的發掘,在早期的仰韶文化和隨後的龍山文化、良沽文化時期,都發現了盛酒用的陶器。經過歲月的沉澱和發展,現如今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酒文化,在世界上散發著它獨特的光芒。

古人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古代酒到底多少度?知道真相你也是酒中仙

在影視劇裡及各種演義小說中,經常會出現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情景,那一個個人頭一般大的酒罈,裡面裝著滿滿的酒水,然後那些豪邁人物們喝著這些酒時就如同喝水一般,絲毫不見醉意出現。

在看到這種情節時,很多人都會先入為主地以為他們喝的酒跟現如今人們所喝的白酒一樣,是酒精度數很高的酒水,但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在古代,不論是舞刀弄槍的俠客或英雄好漢,如張飛,武松,蕭峰,李尋歡等人,還是諸如屈原,李白,蘇軾,柳永之類舞文弄墨的文人,他們一個個喝起酒來都是海量,豪氣干雲,最低都是以多少斤或多少壇起步。

古人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古代酒到底多少度?知道真相你也是酒中仙

光聽到這些數量,嚇都嚇倒了。實質上,古人喝的酒,根本無法與現在的白酒相提並論。即使拿現在38——50度的中度白酒放在李白或武松面前,他們肯定也喝不下那麼大的量,說不定已經喝得見閻王去了。

說到古人喝酒,最著名的怕是武松了,三碗不過崗,武松喝了十八碗。不僅上山了,還打死了一隻老虎,一戰成名,至今都流傳著武松打虎的故事。為什麼能喝如此之多呢?首先有兩個方面跟我們現在有區別。

古代的計量單位和現在不一樣。

我們知道,古代16兩為一斤。而現在10兩為一斤,這個計量單位上古代比現在同樣是一兩,但實際比現在要少了。再者,古代常常說某某男子乃為八尺大漢。按照我們現在的一尺為33公分,那麼八尺足身高有2.6米之多。古代的人可能要比現在高一點,但也不會這麼誇張。

古人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古代酒到底多少度?知道真相你也是酒中仙

根據古代的計量單位,時期不同,長短也不一樣,到了明清一尺約為31釐米這樣。之前到時在21--25釐米之間。所以不能拿古代的一尺和我們現在的做衡量。同樣,作為其他用具也是一樣的,同樣的說法,可能要比現在的小一些。

古人們大碗所喝的酒跟我們現如今的高度數白酒不同,排除少數古代真實存在的酒神之外,大多數古代人海飲一般喝下的酒其實是度數很低的釀造酒。

那麼古代的酒到底是多少度,為什麼古人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中國是酒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酒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夏朝之前(4000多年前),通過考古證實,在河姆渡文化時期(公元前6000-7000年)發現有陶器和農作物的存遺,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在三星堆遺址(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2870年)出土了大量陶器和青銅器,器型有杯、壺、觚等;大汶口文化遺址(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400年)出土的陪葬品中出土了成套的酒器白瓷器。現代對於酒的起源看法應該是人類不是發明了酒,而是發現了酒。酒的主要成分就酒精(學名乙醇),許多物質可以通過酶的作用分解成酒精,遠古時代以外的獲得了果酒和乳酒。

古人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古代酒到底多少度?知道真相你也是酒中仙


蒸餾酒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白酒,是通過加熱蒸餾,將酒精揮發的蒸汽收集冷卻,這樣酒精濃度就回增加。對於蒸餾技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曾在安徽出土類似青銅蒸餾器的青銅鼎。不過唐代之前仍然流行一種被稱為“澧”的酒,這種酒以糧食、水果、乳類發酵釀造,一般酒精度數在1度左右,存放年限久的也不會超過5度。

到了宋代以後,由於蒸餾技術的引進,釀酒工藝得到提升,酒的酒精度數得到提高,但一般也就在8度左右和現在的啤酒差不多。其實接近於現在酒的高度酒,基本是元代時候出現的,那時候遊牧民族引進了蒸餾技術以及蒸餾器具,將酒醪高溫蒸,然後會蒸出比較高純度的酒氣,然後氣態液化後,收集起來,就是液態的酒了,度數就相對高一些了,大概有個30-50度左右,可能有的會做到60度。

宋朝時期之後白酒的蒸餾釀造技術從北方遊牧民族傳到了中原,從那之後中國的酒精度數才慢慢提高了,為什麼北方就有這種技術呢,主要也是因為北方那邊的,氣候寒冷,他們要喝高濃度的酒才能保暖,所以,他們才發展出的蒸餾釀酒的技術。

古人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古代酒到底多少度?知道真相你也是酒中仙


到了元朝的時候,隨著釀酒工藝的不斷改進,釀造出來酒得酒精度數基本上接近我們現在喝的酒的酒精度數了,從現在也可以看出,喝酒喝多了搞不好是會猝死的,所以從元朝開始想大碗喝酒,一喝好幾壇的現象也就沒有了。

最後我要強調一下哈哈,酒雖然是好東西,但是千萬要適量,尤其是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

謝謝這麼可愛的你,能夠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看小編的文章,如果你有什麼樣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給小編!喜歡的可以關注小編(通史知興替),查看更多歷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