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專家"顯身手 千畝李子園孕育豐收希望


3月11日一早,高坪區走馬鎮小武場村連綿成片的產業園裡,梁小平一路小跑,俯身鑽進壓彎枝條的李子園中,仔細查看花朵授粉情況。花瓣散落,綠葉瘋長,一個個綠豆般大小的幼果穩穩地掛在枝條,梁小平長吁一口氣,“穩了,今年豐收有望了。”

梁小平是小武場村紅星果業農業合作社負責人,具有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工作經歷和多年種植經驗的他,成為該村1400畝李子產業園技術管理的能手。

兩年時間,他流轉土地,依託“藍莓冰糖”高端李子種植,成為該品種在川內最大的產業園,帶領村民集中發展經果林,昔日荒山搖身一變成為如今的“花果山”。

然而,半個月前,梁小平還在為5萬株果樹掛果而憂心如焚,不僅擔憂沒有防控物資,村民上不了工,錯過除蟲害的最佳時機,更害怕去年“慘敗”的歷史重現。

2019是該產業園李子首次掛果,雖盡心管護,千畝產業園僅2萬多斤產量,和梁小平的預期相差甚遠,實在給了他當頭一棒。

“一般果樹都是自花授粉,但這種樹需要加大人工授粉力度。”魯偉是走馬鎮黨委副書記,也是該村的駐村幹部,農學科班科出身的他,和梁小平一道跑遍幾個山頭、翻看書籍、四處求教,終於找準去年產量低的癥結所在。“去年根據理論,按20:1的比例種植了2000棵授粉樹,結果只有授粉樹周圍幾棵樹結果還可以,其他樹幾乎顆粒無收。”

要想獲得豐收,必須摸透該品種的習性,抓住授粉、坐果的關鍵期。

前不僅,在走馬鎮政府的組織下,魯偉將防控物資送貨上門,梁小平立即開工,兩天時間,60餘名工人給5萬株果樹掛起營養包,插了近10萬枝授粉枝條,加上新增的6000株授粉樹,人工授粉的規模、效率大大提高。“我們還租了30桶蜜蜂,這是去年沒有想到的方式。”

“我們的樹長得是真的好。”梁小平告訴記者,從柳條樣的苗子到手臂粗細的李樹至少要5年,而自己的產業園只用了2年時間,科學施肥、除蟲管護,每棵樹都生機勃勃。“照這個趨勢,今年應該能迎來豐產,保守估計產量能有30萬斤,產值達到500餘萬元。”梁小平騎著摩托車繞著產業園轉了一圈,看到幾乎每朵花蕊都膨大生長,坐穩了幼果,更加堅定豐收信心。

“沒想到種李子還有這麼多門道喲。”60出頭的唐樹林是該村脫貧戶,復工以來,他每天在產業園中來回穿梭,按照梁小平新教的疏芽技術,熟練地給新枝去葉壓枝。

唐樹林在產業園中不僅學到了管護技術,生活也過得更舒坦。“60元一天,只要有啥活,梁老闆一喊我就來了。”唐樹林告訴記者,加上土地租金,去年有近萬元收入,甚是滿足。“希望今年李子多結點,我們活路多,收入就多了。”望著剛長出的小果子,唐樹林也滿懷期待。

除了唐樹林這樣的老員工,該合作社還新招引了一批滯留家中的勞動力,陳小花便是其中之一。陳小花和丈夫一直在新疆務工,受疫情影響,加上家中三個孩子的學習輔導,便想在本地找個工作,“既有收入,又能照顧家中。”年輕的陳小花虛心學習,短短一週便成為熟手。

“能多帶一個是一個,就是要讓全村一起富起來。”土生土長的梁小平“一根筋”鑽研技術,破解癥結,帶上村民共同奔康,原本荒蕪的山坡上如今開出美不勝收的“致富花”,結出脫貧攻堅的“致富果”。

預計5月中旬,李子園果實將成熟,屆時這裡又將是另一道豐收的景象。


王敏 曾韻竹(見習)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