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種植“土專家”的成長之路

暮春三月,草長鶯飛,雜花生樹,位於重慶大渡口區跳蹬鎮的新合村5社也迎來了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村裡選明菇業生產基地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主人胡選明和妻子正在忙著採摘成熟的平菇,連棟大棚下一排排堆碼得整齊的菌包,無數的子實體正在醞釀,這是他們一家人在春天種下的希望。

“我們這裡生態環境沒得說,基地屬於中梁山脈,四面是森林,空氣清新,周邊水源和土壤沒有汙染,海拔400多米,氣候溫潤,非常適合菌類的生長。”談到為何選擇到這裡種菇,胡選明很專業地回答道。

食用菌種植“土專家”的成長之路

選明菇業於2012年註冊,主要從事食用菌生產栽培、技術培訓、菌種研發及技術創新,佔地面積約十二畝,長年生產平菇、秀珍菇、金針菇、木耳、雞腿菇等食用菌。

談到創業的經歷,胡選明告訴記者,他是家裡的老大,因為兄妹多,初中畢業後為了補貼家用,就到中梁山菜市場做起了賣菜生意,期間瞭解到食用菌的效益不錯,於是就去菇場打工,偷偷學會了種菇的技術,辭職出來自己租地種起了菇。他說最早種的是金針菇,那時的金針菇效益好,近年來由於金針菇實現了工廠化生產,對小菇場衝擊很大,效益就不行了,只好改種其他品種。平菇在重慶的市場銷量大,胡選明把重點放在了種植平菇上面。

食用菌種植“土專家”的成長之路

胡選明善於鑽研,敢於創新,並付諸實踐,為了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他大膽地嘗試將之前種平菇的培養主料棉籽殼改為高粱殼。棉籽殼主要來自新疆,運輸成本高,貨源緊俏,當時棉殼價格高達2000元左右/噸。而重慶附近的四川和貴州白酒產地釀酒剩下的殘餘物高粱殼,量大價低,每噸大約1000元左右。培養主料改用高粱殼從原材料上就節約近了—半的成本,而且高梁殼裡面含高梁碎米達到總量的30%,拌料中可不再添加玉米粉、麥麩等輔料,培養出來的菌絲還特別濃密潔白。

食用菌種植“土專家”的成長之路

胡選明在實踐中發現,以高梁殼為主料,添加部分麥殼、棉殼、玉米芯製成的混合培養料,用於種平菇。每袋用乾料約為1250克,頭潮菇在冬季產量能達到750克左右,三潮菇能達到1500克以上,生物轉化率大大提高。這是胡選明在平菇市場立於不敗之地的制勝法寶。

食用菌種植“土專家”的成長之路

胡選明結合菇場位於城郊離主城近的優勢,創新營銷方式:通過拌料、發酵、裝袋、再滅菌,使菌包在100℃上連續滅菌5小時便熄火,直到菌包冷卻至30℃以下進行無菌操作接上菌種,待菌絲潔白濃密生長出子實體,然後將活體菌包直接送到超市、餐館、火鍋店等處出售,許多市民爭著購買。既滿足了他們求奇求新的心理願望,也讓他們吃上了放心的綠色食品,同時也讓市民瞭解到了食用菌是怎麼長出來的,起到了寓教於樂的科普作用。

談到未來打算時,胡選明表示,美好的生活是奮鬥出來的,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幹,爭取今年註冊綠色食品商標,讓廣大消費者吃上放心的食用菌,通過構建電商平臺進一步擴大銷售路徑,更快更好地服務消費者,為社會創造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