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專家”讓扶貧產業洋起來

掌上春城訊他們,是農民眼裡的“土專家”,田間地頭就是教學的課堂;他們是幫助村民致富的“科技明星”,一批批農產品走出大山、擺上全國各地家庭的餐桌。他們就是科技特派員。

“土专家”让扶贫产业洋起来

近日,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週年總結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了20年來,以服務“三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科技人才為主體、以科技成果為紐帶,科技特派員在推動鄉村振興、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成果。

緊跟國家戰略步伐,這20年來,昆明市科技特派員數量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級科技特派員269名,與404個貧困村建立結對服務關係,開展產業扶貧項目近百個,助力昆明實現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全覆蓋。

擴大人才隊伍

創新動能引到田間地頭

2000年以來,全市各行業不斷提高對科技的重視,持續培引、發掘各類人才,服務區域產業。緊跟國家科技特派員工作開展的步伐,2004年,《昆明市科技特派員聘任管理辦法》制定出臺,科技特派員工作也全面推開,主要聘用各行業中中級職稱以上人員,開展對應行業、產業的幫扶工作。昆明市科技局農村與社會發展處處長何正川介紹,儘管有了相關制度,但面對人群廣、產業類型多等問題,起步階段,科技特派員對農村產業的推動效果還不是很明顯。

“特派員就是負責或解決特定事情的人,工作內容太廣泛無法體現其精準性。”認識到這一點,2013年起,昆明市開始調整管理辦法和服務方向,提出將擴大科技特派員認定範圍,讓其工作與農業精準對接,明確主要服務貧困區。同時,摒棄傳統“只聘任不分配”的工作模式,每年安排固定項目並給予經費,調動科技特派員工作熱情。在這樣的機制下,高級人才、高層次人才、鄉土人才、致富帶頭人、企業負責人等紛紛加入。他們有的負責一線作戰,有的提供科技支撐,有的專門進行指導,創新動能開始擴散到田間地頭。

今年7月,《昆明市科技特派員認定管理辦法》印發 ,明確了科技特派員從事工作、類型、選派管理制度等。並明確具備一定專業能力和技術特長,深入全市農村、基層一線進行科技服務、科技創業的農業科技人員、農業生產經營人員、返鄉大學畢業生、返鄉復轉軍人、鄉土人才、農村致富帶頭人等均可申報,推動科技特派員人才梯隊進一步完善。目前,昆明市科技特派員已有269名,與404個貧困村建立結對服務關係。

掛聯貧困村

扶貧產業結出“科技果”

“白芸豆新品種的引進和試驗示範”項目帶動農戶種植白芸豆2000畝;“生態土閹雞規模化養殖技術研究”項目在東川區烏龍鎮等合計發放雞苗4300只;“撒壩豬養殖產業扶貧研究及應用”項目為近300戶建檔立卡戶發放豬仔……在過去一年昆明市科技特派員開展的項目中,扶貧項目佔了絕大部分。這些“接地氣”的科技幫扶,讓難懂的專業術語變為“聽得懂、傳得開、立得住”的實用技術。

以祿勸縣推動實施的“高原特色藍莓引種試驗示範項目”為例。由祿勸普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實施,以高端高檔果品藍莓種植為導向。項目立足祿勸立體生態條件,一方面引進國外及省外優質藍莓品種進行試種評價,篩選適宜祿勸種植的高產、優質、抗病的藍莓品種;另一方面開展測土配方等科學施肥技術及科學管理方法、藍莓優質種苗擴繁技術研究等,最終形成藍莓標準化技術規程,輻射帶動祿勸貧困地區藍莓標準化種植。

何正川介紹,在產業化基礎上,為因地制宜、有的放矢開展科技特派員掛聯貧困村工作,昆明市還制定了科技特派員掛聯貧困村相關方案,協調推進科技特派員掛聯貧困村工作。每名科技特派員服務對應貧困村的1年週期裡,不定期實地開展科技服務、培訓等工作,或以通信、網絡等手段及時提供科技服務,解決科技問題。同時,每名科技特派員至少幫扶3戶建檔立卡戶,開展1次種植養殖技術培訓,形成1篇調研報告,全覆蓋、高質量打好脫貧攻堅戰。

這些特派員共開展扶貧項目近百項,幾乎涵蓋了貧困村落優勢種植養殖項目。接下來,昆明市將組織成立由省市專家組成的專家服務團體,指導幫助一線科技特派員開展好結對幫扶工作,並組織專家定期對掛聯在貧困村的科技特派員開展專業技術、業務工作等方面的素質提升培訓,增強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能力,為產業化升級提供人才保障。

特寫

朱春賢:

教會村民低熱河谷增產秘訣

培訓、整理材料、找準問題、下鄉入村……作為科技特派員,朱春賢的日常工作不僅是腦力活,也是體力活。自2014年成為昆明市科技特派員以來,朱春賢便開始到祿勸縣湯郎鄉、馬鹿塘鄉等的近10個村子幫扶。

“貧困村要搞好種植養殖不能一味借鑑其他地方經驗,必須要根據當地氣候、地勢等,因地制宜來發展。”看到村民科技意識薄弱、種植養殖沒有規律、產品難以銷售等問題,朱春賢針對不同村制訂了詳細幫扶計劃。

讓他印象最深的是烏東德鎮阿巧村,在2017年以前,當地村民已經意識到低熱河谷地區適合種麻椒,便開始了種植,使良好的自然優勢得到發揮。“由於不經常修剪、管理跟不上,麻椒畝產不算高。”找出問題癥結,朱春賢不定期進村開展技術培訓,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種植、如何管理,增強土壤肥力,提高產量。種植前、種植中、收果前、收果後……他的身影都會出現在地頭,與農戶們一起幹活。

經過兩年多努力,阿巧村麻椒種植面積新增1000畝,每畝平均增產30公斤。在同樣的技術幫扶下,村民們逐漸學會科學生產,又引進了新的花生品種。按照朱春賢教的規範程序,花生質量大大提高,畝產超過100公斤,比之前增加近50%。

尚延偉:

一個人帶來一個產業

尚延偉是雲南雲測質量檢驗有限公司工程師,也是雲南省“三區人才”、雲南省科技特派員。接到祿勸縣標準化扶貧工作以來,他用技術幫扶,讓原本普通的產品有了亮點特色,商業價值大大提升。

在走村入戶過程中,尚延偉發現祿勸縣雖然有企業從事無花果種植,但效果卻並不理想。於是他開始研究無花果深加工。多次深入大山深處的無花果種植基地後,利用專業知識,為當地無花果種植企業提供了從測土配方施肥到後期產品檢測的涉農全產業鏈質量控制技術服務,為相關企業開展無花果深加工出謀劃策。

此後,又瞭解到受地理條件限制,當地無花果產量大但運輸銷售難的問題,尚延偉憑藉多年從事農產品深加工的經驗和技術資源,聯繫從事無花果凍幹加工技術和研究的設備廠家,免費協助相關企業制定具有云南和祿勸特色的無花果凍乾產品質量標準,並自費從山東威海等產業相對發達的地區,買來各類無花果凍乾產品進行研究,將得出的經驗技術傳授給種植戶和涉農公司,無花果產業化效果明顯。

同時,尚延偉每年為20餘家涉農扶貧企業撰寫相關產品企業標準,截至目前,已為全省上百家涉農扶貧企業免費提供農產品全產業鏈質量控制技術培訓110場次,培訓人數過萬人。並免費為相關企業編撰我省各類高原特色農業產業急需的企業標準、行業標準上百份,助力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