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除了是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更是贯穿中国古今文明的体现

导语: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太多的灿烂文化遗产。而作为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古代城墙,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间接地给古代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这么说,古城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中国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更是贯穿古今文明的体现。古城墙以它鲜明的建筑特色和发展过程,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底蕴与内涵。

城墙除了是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更是贯穿中国古今文明的体现

中国古城墙

古城墙的建筑史

在中国古代,城市出现的那天起,城墙也伴随出现。关于筑城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太古时传颂的领袖人物,其时代约相当于我国新石器时代之中晚期。文献所载既为筑城,则构有城墙乃是必然之事。

《轩辕本纪》:

“黄帝筑城造五邑。”

《黄帝内经》:

“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

《史记》补《三皇本纪》:

“人皇……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主城邑。”

城墙的最初作用是用于军事防御,为古代社会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劳作提供安全保障。正因为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使其格外被统治者重视,成为了古代城市发展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成为历朝历代社会发展的主流。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墙在古代的生命力也越发旺盛,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建筑物之一。

在城墙的建筑过程中,建造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筑时不再仅仅考虑实用性,也开始考究它的审美性,这就造就了古城墙的独特建筑特色。

自此,城墙的作用不仅是圈定中国古代社会城市的涵盖范围,也规划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面貌,各个城市拥有了独具特色的城墙风貌。

城墙除了是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更是贯穿中国古今文明的体现

南京古城墙

古城墙的建筑特色

古城墙的兴建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建筑用料和合理的建筑结构。

1.优越的地理位置

以砥洎城古城墙为例。砥洎城是华北地区现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筑史上的稀缺实物资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13公里处的润城镇西北隅,当地百姓俗称之寨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地理位置有两大优点:砥柱中流可以防灾挡祸、城墙三面环水,景色优美。建城者选用巨大的磐石作为城墙的坚实基础,不仅能在雨季阻挡汹涌澎湃的洪水,避免洪水侵袭城墙附近的居民,还能阻挡外敌的进攻。

它的兴建也利用了“宁隔千山,不隔一水”的原则,巧妙的运用水势易守难攻的特点,给入侵者造成自然的心理畏惧和地理障碍。唯一易攻的一面(南面),也可以利用炮火或是加强兵力进行防守。

也就是说,砥洎城古城墙的兴建利用其地理位置发挥了最大的防御功能。因其三面环水,又形成了一幅城水相依的天然风景画。

城墙除了是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更是贯穿中国古今文明的体现

南京古城墙

2.独特的建筑用料

以西安古城墙为例。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西安古代城垣,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古城墙的建筑用料可以概述为:就地选材、因地制宜、独具一格。

西安的古城墙最初是用黄土分层夯打建成的,在城墙的最底层则用石灰、土和糯米汁混合在一起夯打建成的,城墙异常坚固。后来,又在城墙的顶部及内外侧都砌上青砖,城墙的顶部每隔40-60m就有全青砖砌成的一道水槽。

而青砖本身就是建筑上的常用材料,作为兴建城墙所用的青砖更加厚实且大,这就使得西安古城墙更加坚实牢固,保存时期也更长,成为了中国现存的一座最完整的的古城墙。

城墙除了是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更是贯穿中国古今文明的体现

西安古城墙

3.合理的建筑结构

再以西安古城墙为例。

西安的古城墙在明代时期被扩建,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m,底宽和顶宽分别是15-18m和12-14m,周长约为13.7公里。城墙的内部还修建了敌台,凸显在城墙的外围,敌台的顶面与城墙面齐平。

这样的设计结构有助于对爬墙的敌人进行射杀,并且敌台之间距离(120m)的一半刚好在弓箭有效的射程内,有利于防守者从侧面射杀侵略者。同时,城墙上的敌台有98座之多,每一座敌台都建有驻兵的敌楼,这样就能及时发现是否有敌人入侵。

另外,城墙的设计还有四座城门,每个城门都有正楼、闸楼和箭楼,它们的共同作用都是为驻守城墙和抵御侵略提供安全防护。

由此可见,古城墙的建筑结构设计不仅合理,还能发挥城墙的重要作用。

城墙除了是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更是贯穿中国古今文明的体现

西安古城墙

古城墙的文化价值

1.古城墙蕴含制度文化

前文说过,在中国古代社会,城墙的兴建圈定了城市的范围,也就间接地限制了居民的生活和劳作范围。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加强军事防御选择扩大城市规模,城墙内城市的发展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居民的生活和劳作水平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而扩展较大的城市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居民前来定居,当统治者急需兵力的时候,城市内部的百姓可以大规模参军,进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史记》中有记载:

“临淄之中有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已二十一万矣”。

这是当时苏秦对齐宣王所讲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扩大城市面积,吸引更多居民,鼓励居民参军,确实可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军事防御能力。

但是在秦汉以后,大规模的城市除了都城之外就很少见了。都城的规模发展越来越大,相应的也有更多的居民移居都城,这样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都城的经济、文化发展,也提高了都城居民的生活和劳作水平,也就有了“天子脚下,繁荣昌盛”的说法。

归根结底,这也都是统治者所颁发制度的结果,所以,古城墙的发展蕴涵着中国古代的制度文化。

城墙除了是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更是贯穿中国古今文明的体现

山海关古城墙

2.古城墙蕴含农业文化

早在秦汉时期,秦始皇和刘邦就十分重视城墙的修建,城墙兴建所涵盖的范围圈定了城市里居民的生活和生产范围,使得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与城墙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的观念在古代居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加上居民长期生活在有城墙的城市,日常的农业劳作也与城墙挂钩,这就使得居民形成了一种城墙是区分农业文明和其他文明的标志的思想意识。

同时,当时的统治者出台的“里坊制”政策,使居民的劳作空间更为狭小,这样的“里墙”加“外墙”限制了居民的交易、劳作等,减弱了城市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这样的情况不仅限制了私人工商业的发展,也使得封建统治的思想在人民的心里更加深刻。

但从另一种角度而言,城墙也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统治者所推崇的“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农业文化思想。

城墙除了是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更是贯穿中国古今文明的体现

襄阳古城墙

3.古城墙展现四方文化

古城墙的兴建因城市的布局规矩特点,形成了“四方城”的形态结构,这与古代劳作人民的“天圆地方”概念也吻合,这样的结构对古代的建筑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古城墙的兴建也充分利用了城市的地理环境位置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展现了古城墙建筑的“因地制宜”的建筑思想。

古城墙的兴建也会因为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存在差异,所以南北方城墙兴建的形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儒家的文化。

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兴建也要考虑如地形、交通条件等因素,其中水陆交通是建城要考虑的首要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对城市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因此,在不同城市兴建城墙也会因该城市的地形、交通条件等不同而兴建形状、结构、城门设置方位等都不同的城墙。

如在中国古代的北方地区因地形平坦、平原广布等特点,就决定了北方城墙的兴建应以方形城墙为主;而南方因河流众多、地势险峻等特点,也就决定了南方的城墙多为不规则的形态。

所以,不同城市的城墙修建是由该城市的地形特点决定的,同时城墙的兴建也是该城市文化、经济等的体现。

但是,不管城墙的兴建是采用何种材料、形状或是根据何种地形、经济等,都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四方观念”的体现。

城墙除了是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更是贯穿中国古今文明的体现

大同古城墙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城墙的军事作用逐渐被现代化的军事科技所取代,现今,许多的古城墙更是被人为拆除,很难再寻觅到当初的痕迹。

但不得不说,古城墙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城市发展的重要象征和标志,蕴藏着中国古代深奥的传统文化;古城墙独特的建筑特色可以作为现代的许多建筑师的设计方向,进而设计出许多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美外观的建筑物。

另外,古城墙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推动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它所具有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是值得后人借鉴、学习和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