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行到出境遊、教育到職場、戀愛到婚姻,看戰後日本發生的鉅變

二戰後期,伴隨著美軍在日本上空不間斷的大空襲,以及後來兩枚原子彈的致命一擊,日本天皇及政府見大勢已去,只好決定無條件投降,天皇還通過"玉音放送",對此舉因由作了說明:"然交戰已四歲,雖陸海將兵勇戰,百僚有司勵精圖治,一億眾庶各各盡善奉公,戰局未必好轉,世界大勢未必有利於我",如果繼續交戰,"不只會招來我民族之滅亡,亦進而破壞人類文明"。

隨後,天皇勉勵大家"堪其所難堪,忍其所難忍","傾力將來建設,篤道義,鞏志操,誓發揚國體精華,不落後於世界進運"。

然而,即便天皇發出鼓舞人心的話,近350名軍官還是選擇了自殺,他們看不到希望,對日本的未來缺乏信心,就像當年乃木希典將軍剖腹自殺,隨明治天皇駕鶴而去一樣,感到前途渺茫,萬念俱灰,決心一死了之,一了百了。

不過,這些走極端的軍人要是還活著,必然為當初的舉動懊悔不已,因為戰後二三十年的發展就像當年明治維新一樣,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平、美好的新生活充斥於日本大地以及每一個日本人的心田,世界亦為日本再次出現的奇蹟驚歎不已。

那麼,戰後日本出現哪些非同凡響的改變呢?就讓我們踏著歷史的足跡,去重溫一下、感受一下。

從出行到出境遊、教育到職場、戀愛到婚姻,看戰後日本發生的鉅變

交通面貌煥然一新,出境旅遊蔚然成風

常言道,"要想富,先鋪路",日本也一樣。1946年,日本的公路里程已達90萬公里,然而混凝土鋪就而成的道路僅佔總里程的1%,即除了9000公里路較為正規外,其餘不是土路就是石子路。

於是日本一邊發展經濟,一邊改善公路。20年後,水泥公路長度達到了13.5萬公里,並建起640公里長的高速公路。

1980年,水泥公路再上新臺階,40.5萬公里長的馬路鋪上了水泥,佔公路總長度近45%,從而有力地提高了交通運輸水平。

尤讓亞洲及世界嘖嘖稱讚的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前夕,連接東京、大阪的"新幹線"貫通,來自全球各地的人們坐上快速、舒適的"子彈列車",感受著速度與激情,那種快意簡直難以形容。

以往乘坐汽車往返兩地需要8個鐘頭,而今只需3個小時,大大節省了時間成本,方便了出行,而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日本經濟的可塑性以及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蹟。

從出行到出境遊、教育到職場、戀愛到婚姻,看戰後日本發生的鉅變

經濟的飛速發展,造就了成千上萬的新中產階級,汽車、飛機、新幹線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於是國內外觀光業悄然興起,標準旅遊套餐備受青睞。

據統計,1970年出境遊"驢友"在100萬左右,近乎十年前外出旅遊12萬人的10倍。又過十年,1980年出國遊人數更是翻了幾番,遊客直逼400萬人。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戰後日本憲法明文規定,"永久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以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既然如此,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就成了當前及以後很長時期內迫切和首要的任務,而交通在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現代化的交通網絡,才能讓經濟起飛並騰飛。

事實上,經濟發展與交通建設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各種交通工具的並行不悖,就為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也造就了旅遊經濟,那些在新時期誕生的中產階級,不僅視多種交通手段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還推動了旅遊經濟的發展。

從出行到出境遊、教育到職場、戀愛到婚姻,看戰後日本發生的鉅變

高中教育基本普及,職場盡顯平等精神

1947年,義務教育開始延伸至初中,國民文化素質進一步提升。隨後不久,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得高中入學率節節攀高,到1955年,已有半數初中畢業生可以入讀高中,15年後,入學率更進一步,達到了82%,1980年,入學率再攀新高,為94%,大眾的文化水平急劇上升。

與此同時,諸如二年制大專、四年制本科等高等院校的學生人數也在飛躍增長,截至1975年,高校錄取高中生的比例已達到35個百分點,遠勝於歐洲國家,簡直要與美國持平。

不管富家子弟還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上大學都是極為平等的,只要高考成績優秀,一流大學總會為莘莘學子敞開大門,如果考得不好,即便父母腰纏萬貫,孩子也無法通過"買取"上學。

不少考生會因為沒考上心儀的大學而繼續努力,他們往往在畢業後選擇繼續復讀,通過夜以繼日地發奮用功,最終夢想成真,從而甩掉被稱為浮游於高中和大學之間的"浪人"的帽子。

從出行到出境遊、教育到職場、戀愛到婚姻,看戰後日本發生的鉅變

不僅教育平等,職場平等現象也極其平常。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受過高中教育的人非常普遍,因此,高中學歷已不具優勢,僅僅作為憑證而已,不過反而刺激他們不斷提升教育層次。

這樣白領與藍領的差距便逐漸縮小。截至1970年代,職場中僱員受教育程度基本達到高中水準,他們充當的藍領工人與那些大學畢業的白領人士,在技術上的差距並不是很大。這與戰前大學畢業生進入管理層,高中畢業生做技術員有著根本區別。

教育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靈魂,不注重教育發展、教育不發達的國家,很難想象能夠取得高質高效、穩健可持續的發展。戰後日本繼續發展教育,並延長義務教育年限,高中基本普及,大學入學率也居高不下,國家由此人才濟濟,人才輩出,經濟當然能夠實現健康快速發展。

有著高等教育素質墊底,職場中高中生與大學畢業生僅存在學歷之差,白領與藍領之別,但技術上已不分上下,只要肯努力,際遇及前程都一樣燦爛,任何人都可以在日後的打拼中實現自己的理想。這種平等精神,有利於激發廣大國民的幹勁,促使他們建設國家的情懷更為熾熱。

從出行到出境遊、教育到職場、戀愛到婚姻,看戰後日本發生的鉅變

自由戀愛漸成風氣,"愛情婚姻"大受歡迎

到二十世紀初,日本明治維新已經過去三十多年,按理人們的思想經過資本主義民主的洗禮,應該開放自由的多。然而實際上包括中產階級在內的中上層人士,他們的婚姻還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主。

即便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白領、藍領這些新中產階級工人依然不會自由戀愛,他們往往要通過親朋好友的介紹,或者婚介所的撮合,才會與異性見上一面,如果"見合",兩情相悅,才會發展到談婚論嫁。

但此後在高校及年輕社會人士中,男女結交為異性朋友漸成一種風氣,彼此模仿英語date的發音,不時向對方發出"約會"的邀請,當感情昇華到嫁娶的地步,豪華宴會便成為兩人步入愛情婚姻殿堂的見證,於是一個新家庭開始建立。

1955年,男女愛情的結晶約82%在家中降臨,但是二十年後這一比例大為縮小,只有1.2%,事實上,經濟的繁榮發展,醫療設施及技術的完備,夫婦倆更願意到醫院生下他們的孩子,畢竟這裡更安全,母子更平安。

愛情是每一個青年男女十分嚮往的情愫,然而由於長期受到封建禮教的毒害,即便維新變革好多年,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但年輕人依然對"男女授受不親"諱莫如深,戰前是如此,戰後初始依然"不敢越雷池一步",除非有媒介牽線搭橋,才會見上一面,並碰撞出火花,逐漸"你儂我儂"。

不過進入50年代以後,隨著教育的不斷普及,思想不斷解放,經濟進一步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和諧,男女間的私情便不再神秘,彼此暗生情愫、大膽表白,社會上逐漸颳起自由戀愛之風,最終在豪華宴會的見證下喜結連理,永結同心,並在有了結晶後,到現代化的醫院,誕下愛情小生命,並讓孩子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中茁壯成長。

從出行到出境遊、教育到職場、戀愛到婚姻,看戰後日本發生的鉅變

結語

戰前,日本恐怖氣氛瀰漫,人們的思想自由遭到禁錮;戰時,大眾被迫為日本軍國主義東征西討,顛沛流離。而戰後,當和平的曙光照在日本大地,廣大民眾露出了久違的笑顏。

這笑顏是對和平生活的禮讚,是對社會新風尚的歌頌。首先,公路、高鐵、航空等多種交通四通八達,讓人們出行更加便捷,而這也帶動了國家的旅遊經濟,可以進行"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是戰前、戰時無法想象的;

其次,教育普及面越來越廣,接受高中教育已經不再稀罕,上大學並非遙不可及,只要肯下功夫,理想的大學志在必得,而高中教育的全面推廣,就縮小了大學白領和高中藍領在技術上的差距,他們的際遇及前途也就不再涇渭分明,而是皆有希望;

最後,反映在愛情上,青年男女逐漸打破羈絆,開始自由戀愛,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而在以前,兒女私情往往需要穿針引線、牽線搭橋才能與另一半相見、相戀、相愛、相親,並在豪華宴會的見證下,走向婚姻的殿堂。

當然,戰後日本社會新風尚還有很多,如全職農戶在減少,兼職農民在增加;臥室與餐廳、廚房隔開,飯桌有了椅子,再不用坐在地板上用餐;男性白領下班後可以約上同事到酒吧找女性服務員飲酒、交際,一邊品嚐咖啡,一邊欣賞藝妓表演,在談笑中感悟生活的真諦。

戰後日本到處洋溢著美好的氛圍,至今歌舞昇平,安逸祥和,而戰爭只會製造殺戮,兩者有天壤之別。遠離戰爭,遠離痛苦,這是包括日本人在內的世界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