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中醫、驅瘟疫,蘇軾的醫學思想時至今日依然適用

懂中醫、驅瘟疫,蘇軾的醫學思想時至今日依然適用

蘇軾任杭州知府時,杭州城洪澇之後又遇大旱,瘟疫肆掠,來勢極其兇猛。蘇軾自掏腰包,率先拿出黃金五十兩,並著些官銀,又動員杭州富商,開辦了一座規模極大的慈善醫院,名為“安樂坊”。

藥坊裡有一味神藥,名為“聖散子”,是蘇軾的摯友巢谷在黃州贈予他的。巢谷好雲遊四方,隨身攜個麻布口袋,裡面裝些稀奇古怪但非常實用的東西。譬如這“聖散子”,藥效十分神奇,偏成本又很便宜,每服只要一文錢。當初巢谷教蘇軾指江水為誓,絕不能把這藥方外傳。蘇軾明著點頭,暗地裡卻在偷笑,他本就不是藏著掖著的人,更何況這能救民於水火的寶貝。

安樂坊外,蘇軾拉起一張大橫幅,寫著“千錢活千命”,又支了幾口大鍋,現煮現服。杭州百姓蜂湧而至,排起幾里長龍,一文錢一碗,再窮的人都受得起,真個一窮二白的,免費喝了也無妨。據記載,“得此藥全活者,不可勝數。”百姓們免了瘟疫之苦,轉而又把蘇軾圍起來,齊聲拜謝不在話下,相信巢谷見了這般情景,也不會責怪蘇軾了吧。小義與大義,孰輕孰重,一目瞭然。後來蘇軾將這藥方公開,傳遍千家萬戶,“亦使巢君之名與此方同不朽也。”

安樂坊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慈善醫院,蘇軾離杭之後,改稱“安濟坊”,然而沒幾年就停了。南宋有人言:“朝廷定都杭州,沿湖造樓無數,唯獨沒有‘安樂坊’這類救民之所……”幹這種事是要良心的。想想蘇軾,若他拿這藥方謀點小利,也沒人會說他什麼。玩笑而已,蘇軾不可能這麼做。

懂中医、驱瘟疫,苏轼的医学思想时至今日依然适用

蘇軾能夠創建中國歷史上第一家慈善醫院,還得益於他本身懂中醫。

蘇軾《書東皋子傳後》雲:“故所至當蓄善藥,有求者則與之,而尤喜釀酒以飲客。或曰:子無病而多蓄藥,不飲而多釀酒,勞已以為人,何也?予笑曰:病者得藥,吾為之體輕。”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蘇軾常常蒐集和儲備藥物,有人來求就無償給予。這樣勞己利人的行動不免遭到別人的不理解,他只是雲淡風輕地笑笑:生病的人得到藥物治療,我也感到身心舒暢了。其憂民愛民之心溢於言表。

蘇軾在流放期間鑽研醫藥知識,向識醫知藥的好友請教問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醫藥思想。他深知藥物亂用濫用的危害,一針見血地指出“藥有毒,乃能已疾”,用藥實際上是“以毒攻毒”,這樣清醒的認識實在可貴。過量服用藥物無異於服毒,不但得不到療效,有時甚至適得其反,危及性命,即使是純天然的中藥也不例外。

一次,蘇軾的友人錢穆父向他求贈一種藥物——紫雪。由於此藥毒性頗大,蘇軾相當謹慎,立即表示:“求紫雪, 納五兩去。尚有數兩, 不欲多馳去。中年豈宜數進此藥乎?”

只能給五兩,這不是吝嗇,而恰恰反映出一片赤誠仁心。他認為人在健康時不應該隨便用藥,“今吾憂寒疾而先服烏喙,憂熱疾而先服甘遂,則病未作而藥殺人矣”(《東坡先生志林集》)。而倘若生病,就應該對症下藥,藥不對症時須及時換藥。藥材價廉易得有效為最好,不盲目追求名貴藥材,蘇軾的這些醫學思想時至今日依然適用。

懂中医、驱瘟疫,苏轼的医学思想时至今日依然适用

蘇軾愛憎分明,強調醫者仁心。他盛讚那些“用心平和,專以救人為事”的良醫,批評個別“性行不甚純淑”的庸醫,言之殷殷、情之切切在《蘇軾文集·記張君宜醫》中可見一斑。他還強調切忌聽信巫覡的騙言,避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蘇軾被貶到海南時,目睹當地不少人信巫不信醫,殺牛求神來治疾病,“病癒則歸德於巫,不愈則稱神怒,人牛皆死而後已”,湊巧醫好了病就歸功於巫覡,醫不好就遷怒於神明。

他對百姓的愚昧備感痛心,也更加堅定了鑽研中藥懸壺濟世的決心。於是在輾轉流放期間,每到一處,蘇軾便有意識地蒐羅當地的方藥,經過親身用藥實踐證明其有效後收錄成集,備他日之用。同時,他也嘗試親自為百姓診脈開方,力求讓病人得到及時、恰當的救治。

蘇軾有如綿綿春雨,潤物細無聲。在被下放到陝西鳳翔任籤書判官時,他看到鳳翔地處偏僻,缺醫少藥,便把他在京時抄錄的太醫院《簡要濟眾方》五卷重新書寫出來,張貼於市,以供民眾抄錄使用,此舉廣受民眾稱讚。

懂中医、驱瘟疫,苏轼的医学思想时至今日依然适用

蘇軾是一味無價的中藥,他遇水成茶,遇米成粥,為我清熱解毒,可以用善良平和麵對世間險惡。縱使半世顛沛流離,也要一生詩情畫意。

縱觀蘇軾在醫學領域的活動,對提高宋代醫學的地位和帶動宋代文人競相涉獵醫理產生了有利影響。蘇軾以政治家、文學家的身份摯愛醫學、涉獵醫學、傳播醫學,起到了醫學家難以起到的作用,這是不容置疑的!

◆坤維上腴 岷峨奧區——眉山:歷史人文薈萃之地

◆行攝眉山 | 從這個視角看眉山,實在太美了!

◆蔣藍:張獻忠身世及形象演變史

◆蘇東坡:人生浮沉,最在意的還是一個“情”

◆人物 | 李俊賢:眉山走出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秘眉山碼頭•岷江篇①| 從岷江說開去

◆探秘眉山碼頭•岷江篇②| 眉山老城的碼頭記憶

懂中医、驱瘟疫,苏轼的医学思想时至今日依然适用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來源:中國中藥雜誌 東坡文化網記者 劉寅

審核:周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