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推車”:解放軍屢打勝仗、解放全國的一大法寶

庚子新春,一場驚心動魄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打響。國防動員系統迅速行動起來,民兵群眾驅車千里,為疫區輸送各類急需物資;一支支民兵快遞分隊、民兵運輸隊、民兵便民服務隊、民兵幫扶隊,穿梭在大街小巷,流動在農村社區,解決群眾身邊的困難。這種勠力支前的革命基因是薪火相傳的,72年前那個風雪交加的寒冬,波瀾壯闊的淮海戰役戰場上,蘇豫魯皖冀數百萬民兵群眾迎著炮火,推著小推車,浩浩蕩蕩為前線送糧送彈。正是依靠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我軍才有了取得最後勝利的根本保證,才造就了淮海戰役的以少勝多的奇蹟。正如陳毅元帥所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小推車”:解放軍屢打勝仗、解放全國的一大法寶

參加戰役的中原野戰軍正從豫西地區奔赴淮海戰場


另一支大軍的加入

1948年11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戰略性進攻。

戰前,國民黨部隊共計約80萬人,包括第5軍和第18軍,大部分是美械裝備。主要指揮官黃百韜、杜聿明、黃維均都是赫赫有名的戰將,他們麾下將士訓練有素,頗具戰鬥力。

解放軍方面主要是華東和中原野戰軍,約60萬人。雖然人數略處下風,但兩支部隊剛剛拿下濟南和鄭州這兩座城市,士氣正旺。指揮員層面,無論是總前委的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還是各縱隊領導陳賡、陳錫聯、秦基偉等,也都身經百戰。

“小推車”:解放軍屢打勝仗、解放全國的一大法寶

淮海戰役總前委合影,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60萬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人民解放軍,面對80萬裝備先進、武器精良的國民黨軍,最終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殲敵55萬餘人,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人民解放軍之所以能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另一支大軍的加入。這支大軍就是由解放區老百姓組成的支前大軍。數以千萬的支前民工和解放區普通群眾,堅定地站在60萬人民解放軍的身後,排山倒海、勢不可擋。毫無疑問,這是一次人民戰爭的偉大奇蹟,正如毛澤東所言:“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小推車反映民心所向

淮海戰役是在經濟落後、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進行的。戰役規模空前,作戰時間長,戰區面積大,軍用物資的供應量和傷員的運送量都很大。淮海戰役發起之前,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就一再指示要充分發動群眾,做好戰役的後勤準備工作。

地方各級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將一針一線、一塊銅板、一粒糧食節省下來,集中起來,送往前線,人民群眾提出了“一切為了支援前線”,“傾家蕩產,支援前方”的豪邁口號。支前大軍們用挑子、擔架、小車和大車等原始運輸工具,在淮海戰役的各個戰場上,構建了一條條從前線到後方完整的運輸鏈。

具體來說,他們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運糧食。粟裕在回憶錄中坦承,糧食的供應,是淮海戰役取勝的一個關鍵。華野部隊開進時,每人攜帶3天口糧,其餘由支前機關和部隊共同在沿途設立糧站負責供應。每個供應站點都配備一定數量的民工和小車隨部隊行動。

“小推車”:解放軍屢打勝仗、解放全國的一大法寶

淮海戰役中,粟裕(中立者)正在前線給幹部做戰鬥動員

整個流程是:後方籌糧,由二線民工用小車運到一線隨軍糧站,再根據情況分配到各師設立的分站點。此舉保證了糧食隨部隊前進而前進,前方部隊基本沒有因為糧食問題而影響戰鬥力。

其次是運彈藥。本來,彈藥主要由部隊後勤協調地方運輸公司負責。戰役初期,這一運輸方式基本沒問題。後期,部隊在連續追擊戰中打亂了,彈藥供應就出現了問題。這種情況下,只好委託負責前線擔架運輸的民工把彈藥送到前線。好在,此時部隊呈分散狀態,彈藥需求量相對較小,加上繳獲敵人的,基本能保證戰鬥所需。

第三是運傷員。在淮海戰場,解放軍傷亡約13萬人。幾乎所有傷病員及陣亡官兵屍體後送的第一步,都是由擔架和小車完成的。

“小推車”:解放軍屢打勝仗、解放全國的一大法寶

擔架隊準備出發

戰後總結顯示,一線擔架數量比小推車多出一倍;二線,這一數字倒過來。這種情況可看出一線民工搶救傷病員任務之重。很多民工冒著敵人炮火,在不能抬也不能背的情況下,就趴在地上,再把傷員背到自己身上,馱著向前爬行。

小推車的背後,反映的是民心所向。戰役後期,杜聿明部被圍困,糧食吃光,殺騾馬充飢。時值冬天,他們就以汽車輪胎、電線杆、手榴彈木柄、降落傘等作燃料,甚至墳墓裡的棺材也挖出來。幾乎所有給養都靠空投。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當官的還把空投下來的香菸、糧食、饅頭搶來囤積起來,一支香菸要一塊銀元,一張大餅要五塊銀元。與此對比鮮明的是,臨沂地區的人民,寧肯自己吃糠、吃地瓜葉,甚至以樹葉、野菜充飢,也要把用小麥、玉米、小米、高粱做的煎餅送給解放軍。

組織支前民工不容易

民工不是士兵,要把數以百萬計的民工捏合到一起形成一支隊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後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在群眾中進行廣泛深入的思想和政治動員。這一直是中共軍隊及地方政府的強項。有意思的是,不少婦女的覺悟比男人更高。在江淮鹽南劉莊村,替丈夫報名的佔了該村出工28人中的近一半。該村劉佃順大嫂在報名時說:“上次我男人出工開了小差,我覺著很丟人,這回要徹底消滅蔣賊,我保證動員我男人出工,完成任務立功回家。”

除了主動報名的,絕大多數靠各村公推。村裡根據各戶勞動力和出工次數多少,討論決定支前名單。一般來說,支前的都是各戶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為保證支前和生產兩不誤,許多村都將全村勞動力組織起來,編成支前班或自衛團輪流出工,出工後家庭農活就由全班照顧。

“小推車”:解放軍屢打勝仗、解放全國的一大法寶

淮海戰役中的支前大軍

參加支前的民工,在整編前要進行篩選。17歲以下或45歲以上的,不編入一線隊伍,有的直接復員回家,有的雖年齡偏大但體力尚可,就編入二線執行轉運任務。經過篩選後留下的精幹勞力,按支隊、大隊、中隊和分隊組織起來。原來一個村或一個地區的民工,在整編時仍然放在一起。

幹部配備上,選擇在群眾中有威信的村幹擔任班幹或排幹,大隊幹部為區一級領導,支隊領導多由各縣主要幹部或專署、行署的科長擔任。

隊伍整編的同時,還建立了各種工作制度,如定期的會議彙報制度;事前請示、事後報告制度;請假、早操、晚點等制度,使民工的生活管理逐步正規,克服了農村分散環境中所養成的不良習慣。支前途中,各地方政府還設立了民站,解決民工行軍中的食宿問題,還可幫助修理損壞的車輛,此舉也讓民工們頗為暖心。

由於規模太過龐大,組織過程中的問題也難以避免。比如有的地方靠抽籤、抓鬮、出錢僱傭等方式來確定支前民工。還有一些村講究群眾討論公推,結果把村裡的懶漢、投機小商人、地主富農都推出來,造成民工成分複雜化。在行軍過程中,由於缺乏組織經驗,部分地區都出現民工捱餓、凍傷、生病等現象。

另一方面,支前民工中,不少人從濟南戰役起就開始為部隊服務,有的單位在動員時曾承諾過,一不過隴海路,二保證回家過年。到淮海戰役開始前,這批人大多已滿期,然而考慮到作戰連續性,部隊號召其繼續服務,民工思想上產生顧慮,出現較為嚴重的逃跑現象。但總體而言,支前民工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軍屢打勝仗的法寶

參加了淮海戰役的民工,很大一部分也參加了之後的渡江戰役。渡江戰役中,民工減員沒有淮海戰役那麼嚴重。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淮海戰役勝利後,全國勝利的形勢已比較明朗,群眾積極性高漲;另一方面,通過對淮海戰役民工組織經驗教訓的總結,對民工的管理更加科學,有關待遇及獎勵政策落實更加到位。

實際上,不光是淮海戰役,之前的遼瀋和同期進行的平津戰役,包括之後解放全中國的諸多戰役中,支前民工一直是解放軍後勤保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推車”:解放軍屢打勝仗、解放全國的一大法寶

遼瀋戰役中,當地百姓組成擔架隊支援解放軍

事實證明,儘管存在各種問題,但只要動員充分,管理得當,支前農民迸發出的能量是驚人的。“小推車”,是解放軍屢打勝仗、解放全國的一大法寶。

後來,提起淮海戰役,陳毅元帥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句話的背後,是這樣一組數據——在整個淮海戰役的過程中,以山東解放區為主,加上江蘇、河南、安徽、河北四省,共出動了支前民工543萬人,使用擔架20多萬副,大小車輛88萬輛,擔子30多萬副,牲畜76萬多頭,船隻8539艘。民工就是用這些最原始的運輸工具,向前線運送了自己生產的糧食2.15億公斤,彈藥730萬公斤,油鹽77.8萬公斤,豬肉43萬公斤,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軍用物資。

鮮為人知的是,543萬,僅僅是指隨部隊行動和接送傷員的常備支前民工。如果算上在後方默默生產糧食、製作軍衣軍鞋的廣大群眾,這個人數至少應該有2000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