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CNN10日報道,駐阿富汗美軍發言人勒格特發表聲明,根據美國和塔利班達成的和平協議,美國將在135天內將駐阿部隊人數從目前的約1.3萬人減少至8600人。


美國的阿富汗戰爭打了18年,最終還是以妥協收場,成為第三個折戟阿富汗的世界霸主。而在過去的兩百年中英國,蘇聯兩霸也都在這裡跌了跟頭。阿富汗“帝國墳場”的美譽絕非虛名。

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美國從阿富汗撤軍


話說阿富汗位居中亞,物產並不豐腴,土地也不肥沃,全國五分之四的面積為山地和高原,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興都庫什山脈橫陳境內,是中亞與南亞間的重大障礙。但是因為地理位置東南接南亞次大陸,可下印度洋,而西北又接中亞和西亞,能直抵地中海。使其成為南亞與中亞和西亞的交通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早在英國還日不落的19世紀,英國殖民者為了和和沙俄爭奪中亞地區的控制權,曾經三次與阿富汗爆發戰爭,戰爭狀態持續了整整80年。今天我們就重點溫習一下三次英阿戰爭。

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阿富汗地圖


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1878年的政治漫畫,阿富汗統治者在熊(代表俄國)和獅子(代表英國)之間左右為難

第一次英阿戰爭

第一次英阿戰爭發生於1839年。阿富汗統一始於1747年的杜蘭尼王朝,但在開國君主死後,就陷入了諸侯爭霸。19世紀30年代,阿富汗經曠日持久的封建割據和內戰,終於由多斯特·穆罕默德統一了全國。這時,已控制了大半個印度的英殖民者為把阿富汗拉入其軍事同盟,不斷對阿進行間諜活動。沙俄也加緊對阿滲透,並騙取了阿統治者的信任,使阿倒向了沙俄。英隨即以“俄國威脅”為幌子出兵阿富汗,推翻阿親俄政府,扶植傀儡政權。

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多斯特·穆罕默德家族

1839年4月,一支由英國人和印度人組成的21000人的英軍部隊在約翰·基恩爵士的指揮下越過霍賈克山口侵入阿富汗西南部;英軍另一路強行穿越開伯爾山口,配合英軍主力作戰。阿富汗軍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裝備上都與英軍差距甚大,很快英軍就攻佔了坎大哈和加茲尼,兵臨喀布爾城下。多斯特·穆罕默德向沙俄求援,但遭到拒絕,只好逃到布哈拉避難,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喀布爾冊封向其效忠的部落酋長舒佳為埃米爾。


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英軍部隊圍攻加茲尼堡壘


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英軍進入坎大哈


1840年,杜斯特再舉大旗,發起反攻。同年11月,杜斯特利用伏擊戰術,幾乎全殲英軍一個旅,使全國抗英情緒高漲。然而,杜斯特卻出人意料地決定投降,以換取優厚待遇。他很快被送往印度軟禁。不少對英軍心懷不滿的阿富汗酋長投向了多斯特·穆罕默德汗之子阿克巴爾汗。1841年上半年,杜斯特之子穆罕默德·阿克巴汗繼續領導抗英鬥爭。儘管英軍名義上控制了阿富汗全境,但隨著英軍主力返回印度,留守的英軍很快陷入了痛苦的麻雀戰中。面對英國侵略軍和傀儡政權,阿富汗人民紛紛起來抗爭,展開抗英游擊戰爭。各地游擊隊依託有利地形,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襲擊英軍哨所,切斷敵交通補給線,收復重要城鎮。英軍在阿游擊隊沉重打擊下,惶惶不可終日。必須大量駐軍阿富汗,才能維持統治。為了提升駐軍士氣,威廉·海·麥克諾頓允許士兵家屬隨軍駐守阿富汗。阿富汗人視之為永久駐軍的表現,變得更加憤怒。


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1841年11月2日,喀布爾爆發起義,各地游擊隊舉行聯合反攻,怒不可遏的喀布爾市民手執各種原始武器衝向預定目標,有老大媽手持菜刀衝向街頭。起義軍英勇作戰,勢不可擋,當晚就佔領了喀布爾全城。第二天起義軍向城外的英軍據點進攻,英殖民軍驚呼“阿富汗全國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對我們了”。戰至9日,起義軍攻佔了喀布爾至巴拉·喜薩爾要塞間的全部據點,後又擊斃英國公使麥克諾頓,英軍被迫同意從喀布爾撤軍。英軍殘部及隨行人員和家屬1.6萬人,當中有4500個軍人,12000個平民。在向賈拉拉巴德撤退沿途,多次遭到起義軍的伏擊,最後只有一名身負重傷的軍醫威廉·布賴登跑回賈拉拉巴德,報告了英軍全軍覆沒的消息。此後,抗英武裝又包圍了賈拉拉巴德和坎大哈,收復了加茲尼,英傀儡政權徹底垮臺。


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這幅畫由伊麗莎白·巴特勒繪於1879年,畫中的人物叫威廉·布賴登,第一次阿富汗戰爭唯一倖存者


歷時三年半的第一次英阿戰爭,結果以阿富汗人民大獲全勝而告終。以後30多年英國殖民者未敢再向阿富汗發動侵略戰爭。

第二次英阿戰爭

第一次侵阿戰爭失敗後,英國默認了阿富汗王國的存在,但這一形勢在1876年發生了變化。由於英屬印度的邊境正式與阿富汗東南部接壤,特別是沙俄也加快了吞併中亞的步伐,英俄為阻止對方取得地區優勢,都企圖掌控阿富汗。

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襲擊撤退英軍的阿富汗人


阿富汗國王希爾·阿里為尋求庇護,試圖聯英抗俄,但被英國拒絕。於是希爾·阿里決定與沙俄聯盟。1878年,希爾·阿里接受了沙俄提出的包括出兵援阿等條款的條約草案,並拒絕了英國使團來訪。英殖民當局不能容忍阿與俄結盟,便以使團遭拒為藉口出兵侵阿。1878年11月,英殖民軍3.5萬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希爾·阿里一心指望俄國援助,採取不抵抗政策,有意將5萬人的軍隊分散在全國各地,迫使沙俄實現出兵援助的諾言。他不知道的是,英俄矛盾通過柏林條約得到緩和,沙俄已對阿富汗失去興趣。當俄國明確拒絕阿富汗的請求時,英軍已經跨進阿富汗的國門。希爾·阿里憤恨成疾,絕望而死,亞庫布汗繼位。1879年5月,亞庫布汗同英國簽訂投降條約,阿成為英國的附屬國。但英國的好日子還是沒過多久,1879年9月,沒有領到軍餉的阿富汗軍隊發動起義,憤怒的士兵和群眾包圍殖民者官邸,殺死了英國總督。喀布爾的人民起義點燃了全國抗英烈火,許多部族紛紛組織抗英游擊隊。1880年7月27日,抗英軍2.5萬人在坎大哈附近與殖民軍一個旅遭遇,打響了著名的邁萬德會戰。抗英軍在兵力火力上均佔優勢,打得殖民軍潰不成軍。在阿人民的英勇抗擊下,英殖民軍到處捱打,難以為繼,被迫同阿富汗簽訂妥協性協定,同意阿內政自主,但外交受英控制。1881年4月,殖民軍全部撤出阿富汗。英國在這場戰爭中陣亡士兵3000名,花費約2億英鎊。


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邁萬德戰役


第三次英阿戰爭

第三次英阿戰爭是英國因1919年2月上臺的阿曼努拉汗於2月28日宣佈阿富汗獨立而發動的。19世紀末,阿富汗國內安定,經濟復甦,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牽制了英國很大力量;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國際國內形勢對阿擺脫英國外交控制,爭取徹底獨立十分有利。1919年2月,阿富汗宣佈獨立,不承認任何外國特權,並採取聯蘇抗英的政策。英殖民者拒不放棄它在阿享有的特權,在阿邊境集結兵力,準備發動新的侵略戰爭。5月6日,英國對阿富汗宣戰。阿富汗正規軍有4萬人,分3路在開伯爾、瓦齊利斯坦和坎大哈方向作戰。英軍擁有近34萬人,在兵力兵器上仍然佔上風。儘管如此,阿富汗人民為獨立自由而戰,士氣高昂,作戰英勇,並得到了印阿邊境少數民族起義軍的大力支援,扭轉了被動局面。在開伯爾方向的交戰中英軍獲勝,而在瓦齊利斯坦方向,阿富汗人卻打敗英軍,於5月27日包圍了塔爾要塞。邊境普什圖部族抗英起義的興起和印度解放運動的高漲,使殖民者的處境困難起來。1921年10月,英國與阿富汗簽訂條約,承認阿富汗獨立。至此阿富汗的抗英鬥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在此之後還發生過,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大家都比較熟悉,這場戰爭持續了10年之久,儘管戰爭之初蘇軍的鐵騎很快犁平了阿富汗全境,但隨後便陷入了阿富汗全民戰爭的海洋,焦頭爛額,最終只能黯然撤軍。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失敗,也是兩個超級大國國運的體現,英國輸了三次英阿戰爭,很快也走下了世界霸主的神壇,蘇聯在阿富汗拖垮了國運,最終走向瞭解體。

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英國三度折戟阿富汗,帝國墳場名不虛傳


此次美國從阿富汗撤軍,明眼的朋友應該都看得出,和前兩位很像,可以說疲態盡顯,那麼他會不會蹈兩位前輩的覆轍,從此走下超級大國的神壇呢?見證帝國墳場含金量的時候到了,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