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子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傻傻的分不清


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這說明了「有」和「無」均為世間一切事物的來源,在老子的觀點中,「道」、「無」、「有」三者間的關係著實的密切,道是超越感官而存在的,它是一種抽象的存在,用「無」來解釋它在好不過了,道體虛無,道的存在似有若無,似無若有,而天地萬物的創生就是由「無」至「有」的,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照句面來看,好像是單純的生衍關係,但是我想這句話頗耐人尋味,「有」是什麼?為何可生萬物?我想「有」在這扮演的是一個抽象的角色,它代表一種萬物的滋生的過程和現象,好比我們將一些複雜的數學式子作一些整合後形成一個簡單的公式,可以代表全部的式子,從質量能量不滅的定理來看,許多事物只是不斷地在做形態上的轉變,而這些變化多樣且玄妙,也就因為道的精深奧妙,所以我想老子的表達應該也是朝由簡馭繁的方面來著手。至於「有生於無」,我們常用的成語「無中生有」、「空穴來風」應該是可以大致的描繪一下這句話的情境吧。然而,無既然是虛無,那何來之「有」?而無若是有的本源,又為何要說有無相生呢?我想有和無就像是一個事物的組成要素,不同比例的組合可產生不同的事物,兩者雖是不相同的的成分,卻又在同一物體之內,彼此不分而相生相存。有生於無,在有無之間,自然而生,而生就又了存在,無應該可說是道虛無的存在,有應該可說是道實際的存在,生生之易,變和不變都脫離不了道的範圍,有無均是道,只是一體兩面罷了。   從另一方面來看有和無,「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第十一章)這正符合了有無相生的道理,有可以從無來,有最終當然也可以歸結到無,無之體可成有之用,兩者關係正又符合了老子的「反者道之動」。萬物之生成即在有無之間的不斷變動,而道也就在有無之間永恆的存在延續。


素媽素寶素食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是老子的名言。“有”和“無”是講了一個哲學道理。

“有” 在《道德經》中稱為“一”,而“無” 在《道德經》中稱為“道”,這就是老子所說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得出“有”與“一”、“無”與“道”的對應關係,同時也說明了“道(無)”乃萬物之源。

老子(網絡圖片)

老子所謂的“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就是在說明“道(無)”和“一(有)”的相生性。老子在第一篇中又有一說為“有無相生”即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最好註解。

為什麼老子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從無到有,這是人類認識世界最基本的問題。因為,人們因為有了這個問題而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例如:,機器人的出現,它是代替人類做事的,它的出現就是因為人類,我們而出現的。站在機器人的角度想,人類代表著無,而機器人則代表著有。當機器人有著人類一樣的思想時,它就具有了人類的能力,是人的另一個克隆,就是人了?這是不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呢?

老子之所以要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句話,就是來申明自己的哲學觀點“無為而治的”無為而有為之。這是一種順利自然的本性,進而促使事物的發展,而不是人為地粗暴地干預事物發展,使其逆著自己的本性而進展,這樣做是適得其反的。

總之,老子之所以要宣講“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就是為了人們要養成一個好習慣,善於尊重客觀事物,以其客觀事物的本性去看問題,處理問題,而不要主觀武斷地去“有為而治”,而要達到“無為而治”的思想境界。


言者青青


老子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佛說,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俗言,無中生有。

無論老子、佛、道、還是俗言,都道出了矛就是盾、好就是壞、是就是非、黑就是白、死就是生的道理,從而推理出動就是靜、美就是醜、善就是惡的胡言亂語。

其實,古代這些所謂名人,都是封建統治者的走狗,顛倒黑白,混淆是非,讓老祖宗們糊塗灌頂,形成了這種貽害後人的扛精文化、是非不分文化、狡辯文化。



楊哥之翩翩舞


首先更正一下老子並沒有說過這句話,[可愛]。《道德經》裡只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音聲相和等。這是論述陰陽的對立統一和轉化。陰陽有三個表現:1陽極生陰,陰極生陽。2陽從陰生,陰從陽生3陰陽對立又統一,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是個大問題,牽涉的太多了。諸君可以讀讀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附上這張我的手繪圖,此圖出自明代大易學家來知得,希望對諸君有一點點啟發。

庚子年二月十八

易道堂主謝正蒙記




杭州易道堂


現在大多數人都籠統地,簡單地從“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字面上去理解。有與無,是道家關於宇宙起源和本體的哲學範疇,老子指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說,天地萬物始於“無”,“有”是從“無”中生髮而來。

而莊子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莊子~天地》又說;“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這段話可以理解是莊子對老子的“有無論”的進一步深入。莊子對這一問題的解答是,“無”並非宇宙的起點,“有”與“無”都是不可知道的,不能斷定終極的有無。關於有無的論述在莊子的理論上變得更加玄奧,魏晉時對有無之辯形成了“貴有”與“崇無”兩派。如王弼以“崇無”論出發,主張“以無為本”,而裴顏:則認為“至無”不能夠生“有”,因而主張“以有為本”。有無之論與西方哲學中的唯心論和唯物論並沒有對應關係,以西方的視角來簡單地框定中國的和古代的哲學論題是十分荒謬的。


用戶言午澤群


這是一個哲學形而上的問題,一涉及到哲學,就需要大量的思辯,辯來辯去,還是在哲學裡邊打圈,鑽到最後,把自己都鑽迷糊了,對於他人,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或者以己昭昭使人昏昏,拿了一大堆的哲學名詞,別人也看不懂。

有與無是兩個相對的概念的,所以先要清楚什麼是有,什麼是無。看似兩個經常用到的概念一下了複雜起來。

有,感覺是存在的代名詞,然而不太嚴謹,我們之所以定義“有”,是因為我們主要依靠自己的感覺器官的判別,例如用眼晴判定有形體顏色的實體物質,如山河大地,藍天白雲。用耳朵判定聲音的存在,等等,然而,超出人的感官之外的物質和現象呢?如紫外線、電磁場等,也是客觀存在啊,所以隨著科學的發展,這個“有”的概念就發生了變化,從感官的判斷到儀器的測定,客觀的存在,都稱之為有。

而無呢?簡單一點就是不存在。這裡和“空”不是一回事,空不等於是“無”。

這裡有一個問題,我們所談到的“有”與“無”涉及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就是我們這個三維世界,或者稱之為低頻宇宙。

我們把所有存在的物質進行微觀分析,物質由分子構成,然後一路分下雲,原子,原子核,質子,電子,夸克等等,按哲學的意義來講,可以無限制的分下去。

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一是技術手段的不支持,同時如若繼續分下去,結果是一無所有。

20世紀,物理學的量子理論的發展,一切物質分解到最後,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能量,而能量最基本的粒子稱為量子,物質是由量子低頻振動的一個表現形式,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博士,在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感嘆道:

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低頻振動)的量子組成!

這樣,人們對現實世界我感知的“有”,只是只是能量量子合成的虛假的現象而已。就像一道彩虹,是一個虛假的現象而已,如果說到有,人們並不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有,而是“假有”,也就相當於“無”。

而“無”是沒有絕對的,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無”或不存在,只是受到了這個世界物理量的制約,在高頻宇宙或四維空間以上的多維空間,存在著物質與精神之外的神秘高級能量,在其宇宙中的次高頻能量是我們感不到,稱之為“無”,這對於這些高維空間來說,就像是垃圾被淘汰到我們這個宇宙中來,在低頻宇宙中表現為能量的量子,這些量子我們也只能以假想的形式去建立模型,然而正是這種“無”的量子,以低頻振動的方式形成了現實的物質世界,以次高頻振動的方式形成精神世界(如思維、意識等),這就是“無”即是“有”的表現形式。

所以世界上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有”或者“無”,它們只是在不同空間和時間上的在不同的條件下的表現形式而已。

就像質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一樣,運用到量子力學後將不再成立。取而代之是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恆定律。

質能守恆,物質和能量就能互相轉化,無中生有,有中生無就容易理解了。

如果我們把量子學說再推一步的話,如普朗克博士所說:

所有物質都是來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我們必須在認定這個力量的背後是意識和心智,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

物質世界的存在只是一個假象,是我們心念的力量使量子在低頻振動中聚集起來的緣故。世界的存在決定於心念的力量。這正如王陽明心學中的一段話: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這樣一來,有即無,無也即是有了。只不過對於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因為沒有訓練個人意識達到進入高維空間,從而無法理解“有”與“無”之間的關係罷了。

以上淺見,歡迎批評指正,歡迎評論!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點贊!


佛學漫話


老子思想精華在《道德經》裡面,道德經核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裡沒有對立,而是我們人心有了對立;

比如我們用好和壞評價一個人的人品,貧窮衡量一個人的資產,美醜評價一個人外貌。這都是人心起分別,而自然不起分別。

所以,不能從我們分別的觀念裡去理解這句話。

‘有既是無,無既是有’就是告訴我們不能用二元對立思想去理解道。

何為‘有’?有相的物質。從現在科學的角度來說,當把有相的物質無限的分,比如我們人,分到最後,人變成一種能量。整個人變成無相的了,有即是無。能量看不見,能量卻能孕化成人,無既是有。你不能說能量在,人不在!也不能說人在,能量不在。對不對?

‘致虛極,守靜篤。’這是理解《道德經》的心法,就是把我們個人觀念放下,與自然感應,依道而行,達到‘天人合一’。這怎麼能用語言能夠表達的得清楚的呢?一說就錯。所以,道可道非常道!‘道’是用來行的,所以叫‘行道’。



心安否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主要涵蓋如下內容:一、有可以轉化成無,無也可以轉化成有。指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譬如一切矛盾皆可生自心中,一切矛盾也可化解於心中。外界事物的有、無會在時間流程中相互轉化或自覺不自覺的尋求平衡。現在存在的具體事物,過去必然不曾存在;現在不存在的事物,也必然是相對其過去曾經存在。

二、有,就是一切存在,一切顯現,有,本來就有,不是憑空而來,是事物呈現,或是顯現的狀態,當然,有,並不是固定不變;無,就是本來具有,只不過沒有顯現出來而已,因此,無,不是什麼都沒有,也不會憑空消失,只是無色無相,無聲無息,但並非空空如也。

三、表面看,有和無,狀態不同,但實際上,有和無,都是客觀的真實存在。有,存在於你的感官意識之內;無,存在於你的感官意識之外,或者說,有和無,本是一體,被你感官意識捕捉到的那部分,就是有;沒有被你感官意識捕捉到的那部分,就是無。

四、有和無,二者的關係即:可以感知與不可感知,即所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從本質上說 ,只是一體兩面沒有區別。若非要把有和無加以區別,也只能是名相上的區別,或者說,想有時便有,不想有時便沒有,無非感官上的區別而已。

五、有,可名為物質、實相、容觀存在;無,可名為意識、信念、思想波動。依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觀點,現實世界是微觀粒子和波的世界在意識中的投射,也即人體是波,信念就可以改變人體;同樣,人所擁有的房子、車子是波,信念就會創造實相……當人們既可以是“有”也可以是“無”的時候,就進入了相對平衡狀態。

六、有和無 彼此互為因果、相生互變;有和無虛實相通、相輔相成,此處的“無”和虛無包括物理學的空間,“有”是指“無形”或“未形”的原子基態,單就虛空中的電來講,你手碰虛空並不會觸電,但虛空中確實有電的能量存在,待因緣成就,一磨擦就有電。肉眼看不到的東西,不代表虛空中沒有。

為什麼老子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是由於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是一個熒光屏,屏內的畫面是一個境界,屏外又是一個境界。我們身處其中,感受其中的人事物,愛恨情仇,這裡的畫面對我們來說,是真實的。可是心識一旦跳出這個屏幕,就像是我們從畫面中抽身出來,就會看到屏幕內外兩個境界, 也能知道我們生活的世界,不過是屏幕中出現的畫面和影像, 而屏幕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影像, 是因為屏幕有讓“畫面顯現”、“畫面消失”功能,也即 有和無、虛和實、空和色的功能。人們對這種境界的認識,是通過眼看、 耳聽、鼻聞.等得知的,也即緣起於色、受、想、行、識五蘊,殊不知“五蘊”也不過是個假我,同樣歸類於意念、信仰和思想的能量波。於是,一些人從哲學觀點上對“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含義分析後認定,實際上老子要說的是:思維是世界的本源,思維決定存在


來取笑


【回答:因為老子吃飽了,沒事幹了】

老子在他所處的那個年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懷才不遇。也沒什麼奇怪的,老子的學說,並不適合那個時代。不用說那個時代,就是現在,老子的學說,也不一定適應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

適合不適合時代的學說,與這個學說本身有沒有價值,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

老子的學說是有價值的。只不過,這個價值,分人。有人覺得有價值,是由於老子的學說對他有用,有人覺得沒有價值,是因為老子的學說對於他來說一文不值。

說回正題。

有與無,老子沒有說過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原話,題主可能是看到了《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此一問吧。不過,老子描述的有與無的概念,與《心經》中的空與色,的確是異曲同工。

有,可以理解為物質世界的萬物,眼睛可以看得見的,手可以摸得到的,心裡可以感受出來的,都屬於有的範圍。

無,可以理解為高能量震盪的光波,眼睛看不見,手摸不到,心裡也感受不到。

因此,有一個概念十分重要,無不是什麼都沒有。

用科學的術語,解釋一下有與無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就一句話,當能量下降,速度下降到光速,就叫做有;當能量上升,速度提高到光速之上,就叫做無。

而老子,用自己的身體證明了這個關係。這叫什麼?聖人。

僅此而已。


老祖宗的智慧


我來一下,老子雖然沒有直接寫出“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句話,但是老子思想裡面確實有“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這樣的思想。從形而上的角度講,老子思想裡的“道”即是有也是無。將形而上之理下落到世俗中來說,根據老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思想,有和無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的存在。

1、形而上之“有”與“無”

其實在《道德經》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有”和“無”,書中這樣說: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裡的無指的便是老子思想體系裡面的“道”了。這天地還未生成時便是“無”,這個“無”可以看成是道。因為道,天地開始出現,因為道的存在,天地在道的作用下孕育化生萬物,此時,道可以看成是萬物之母。

所以“無”和“有”在老子思想體系裡面都是“道”。就形而上的角度來說,在天地化分之前,這個世界便是“無”的混沌狀態,混沌的整體亦可以看成是“道”的形態,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勉強稱為“無”(道是不可言說的,老子在道德經裡面就已經描述了這一點,並且老子姑且將其稱為“道”,而道又是無所不包的。所以根據具體情況,“無”有時候可以勉強稱為道),後來生成天地,繼而化生萬物。這個時候,天地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背後有“道”;萬物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且各具特性,亦是因為萬物有萬物的“道”,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是生成萬物的母親,即為“有”。

所以,從道形而上的角度來看,無和有都是道,因此老子思想裡面才會展現出“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特點。

2、人生方面的“有”和“無”

將形而上的道下落到世俗人生方面的時候,我們亦能理解老子思想中的那個“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觀點。

老子曾經這樣描述過道的特點。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句話相當精妙,老子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洞悉到世間事物因循往復的變化特點,一件事物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時候,便會下落。道的作用微弱、謙遜,難以被察覺,但是道卻不容抵抗,道的強大與其表現出來的無聲無息本身就是有無共存的一種奇妙狀態。天下萬物生於天地之間,天地可以看成有,有又生於無,但是你不能說無前面不存在有,因為無前面還有無.....

在人生當中亦是這般,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可以用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來指代。比如,我們學習知識,學識多了,獲得學識可以看成是“有”,但是學習“知識”的同時,我們可能因為自身認識到了許多東西,學會了深思熟慮,於是做事往往與本心相違背,做的事情可能有些偽的味道,這個時候,我們不求利祿不知偽詐的“淳樸本性”便在漸漸減弱,此時“淳樸本性”就在向“無”的發展。

我們多一分“淳樸的本性”,就要少一點“學識的束縛”,這裡不是要大家不學,而是在學的時候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保持有和無的一個平衡狀態。當你既可以是“有”也可以是“無”的時候,這個時候,人生就相對趨於平和安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