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印象,文人性格


東坡印象,文人性格


東坡以66年人生,留下最寶貴遺產是寫了2700多首詩,300首詞,4800篇文章!文學,哲學,史學,氣功,理學,藝術的造詣都是登峰造極,只要他涉獵的學科,都有非常成就,全能文人。杜甫可以在寫詩排第一,司馬光的史學可以排第一,而東坡先生只有一人,可以說舉世無雙。即便最後謫居海南島蠻荒之地,也教出了海南島歷史上的第一位進士,不可謂不是名師出高徒!
蘇軾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 合稱為"宋四家"。
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 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 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 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 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 屬文日數千言” 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嘉祐元年(1056年) 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 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 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 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 高中進士。
嘉祐六年 蘇軾應中制科考試 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 入第三等 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 丁憂扶喪歸裡。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 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 朝裡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 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 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 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當國王安石意見不合 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 蘇軾眼中所見的 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 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 認為新法不能便民 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 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 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 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 任滿後 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任知州。
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 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 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 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 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 “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 被捕下獄 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 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大臣的國策 ,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 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 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 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 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 蘇軾離開黃州 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 旅途勞頓 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 且路費已盡 再加上喪子之痛 蘇軾便上書朝廷 請求暫時不去汝州 先到常州居住 後被批准。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 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 高太后聽政 新黨勢力倒臺 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 升起居舍人 三個月後 升中書舍人 不就又升翰林學士。
俗語:“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 ,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 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 又不能見諒於舊黨 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分 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 疏浚西湖 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 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 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 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 被外放穎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 他以“譏刺先朝”罪名 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 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 復任朝奉郎 北歸途中 卒於常州 諡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 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 崇尚自然 擺脫束縛 “出新意於法度之中 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 初無定質 但常行於所當行 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 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 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 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 漫衍浩蕩 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 其詩內容廣闊 風格多樣 而以豪放為主 筆力縱橫 窮極變幻 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 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 天地萬物 嬉笑怒罵 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 自昌黎始 至東坡益大放厥詞 別開生面 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 天生健筆一枝 爽如哀梨 快為並剪 有必達之隱 無難顯之情 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 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 衝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 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 擴大到詞的領域 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 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 擴大了詞的題材 豐富了詞的意境 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 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 開豪放詞派的先河 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 傾蕩磊落 如詩 如文 如天地奇觀。”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 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 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 而自成一家。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 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 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 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 而一生又屢經坎坷 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 天真浩瀚 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人書並尊 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 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 以及的吳寬 清代的張之洞 亦均向他學習 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 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 師文同(即文與可) 比文更加簡勁 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 從地一直起至頂。餘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 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幹 虯曲無端;石皴硬 亦怪怪奇奇無端 如其胸中盤鬱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 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 主張畫外有情 畫要有寄託 反對形似 反對程式束縛 提倡“詩畫本一律 天工與清新” 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 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 均取得了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蘇軾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聖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
1036 蘇軾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 舉家前往京都
1061 任鳳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職史館
1065 妻喪
1066 父喪;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閏之
1069 返京;任職史館
1071 任告監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 謫居黃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間太后執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司令
1091 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

1092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 妻喪;太后逝世;調定州太守;河北軍區司令
1094 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執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蘇東坡的絕命詩: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繫之舟。
聞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