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有人想了一個奇招 如果實施說不定日本會戰敗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決戰。遺憾的是,這場決戰的勝利天平最終倒向了日本。戰前被寄予厚望,曾經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只化為黃海海面上的縷縷悲歌。

如今,我們回首往事時,難免會設想,難道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註定只有中國失敗、日本勝利這唯一的結果?中國到底有沒有機會打敗日本?

其實,就在中日甲午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有人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假如這個想法得以成功實施,說不定中國能夠扭轉乾坤、反敗為勝。

這個人叫宋育仁。

甲午戰爭時有人想了一個奇招 如果實施說不定日本會戰敗

宋育仁是四川富順人,生於1857年。他是光緒十二年(1886)的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27歲的宋育仁以公使參贊的身份,奉命出使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四國。後來,因公使龔照瑗回國述職,宋育仁就暫時代替他的職務。

1894年7月25日,以日軍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為標誌,中日甲午戰爭引爆。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戰爭最初分別在朝鮮半島和黃海北部進行。在朝鮮半島以平壤戰役為標誌,屬於陸戰;在黃海北部以黃海海戰為標誌,屬於海戰。

甲午戰爭時有人想了一個奇招 如果實施說不定日本會戰敗

在平壤戰役中,中國軍隊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在戰役膠著、未分勝負的情況下,竟然放棄平壤城,6天內狂奔500裡,一直逃回鴨綠江邊。葉志超此舉導致清軍全線潰敗,且喪失了朝鮮這個抵禦日本的天然屏障。

在黃海海戰中,中國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展開決戰。戰役進行得異常激烈。激戰中,北洋水師一度重創日本多艘戰艦,但自身也傷亡慘重。致遠巡洋艦管帶鄧世昌等壯烈犧牲。總體上說,此戰北洋水師雖損失較大,但並未完全戰敗。

黃海海戰後,李鴻章為了保存實力,命令北洋水師躲入威海港內,不準巡海迎敵。日本聯合艦隊就此取得了黃海海面的控制權。

甲午戰爭時有人想了一個奇招 如果實施說不定日本會戰敗

下一步怎麼辦呢?就在舉國上下一籌莫展之際,身在國外的宋育仁,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原來,宋育仁雖然沒在國內,卻時刻關注中日甲午戰爭的進展。他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從英國購買軍艦和魚雷艇,招募澳大利亞水兵,組成一支水師部隊,以保護商隊為名取道菲律賓北上,進攻日本長崎和東京,迫使日本聯合艦隊回師救援,從而扭轉不利的戰局。

清廷總理衙門對宋育仁的想法很重視,特地給湖廣總督張之洞發去上諭,稱“有人奏倭人全師而出,國內空虛,若以水師搗入其境,或遊弋其各島,使彼有內顧之憂,而我得抽薪之計等語。著張之洞唐景崧會商辦法具奏。”

清廷令張之洞與臺灣巡撫唐景崧協商辦理。

可是,不知道張之洞出於什麼考慮,並沒有採取實際行動。不久,遠在美國的容閎,也提出類似的建議:“中國速向英倫商借一千五百萬元,以購成鐵甲艦三四艘,僱傭外兵五千,由太平洋抄襲日本之後,使之首位不能相顧。”張之洞便委託容閎去倫敦借錢購買軍艦。

甲午戰爭時有人想了一個奇招 如果實施說不定日本會戰敗

宋育仁這邊其實進展非常順利,從英國銀行借款300萬英鎊,購買了炮艦,配齊了兵員,準備交由前北洋水師提督琅威裡率領,奇襲日本本土。可到了1895年初,戰局急轉直下,隨著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港陷落敵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當時,清廷已經有了與日本求和的打算,不再允許宋育仁“妄生事端”,下令購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廢。

1895年3月,清廷全權代表李鴻章與日本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意味著,宋育仁通過在海外募集水師奇襲日本本土的驚人計劃徹底胎死腹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