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計劃撬動了什麼?——某信息通信基地貼近部隊需求改善優化通信保障新聞調查


“用戶體驗”計劃撬動了什麼?——某信息通信基地貼近部隊需求改善優化通信保障新聞調查

重大軍事活動中,該基地官兵為一線作戰用戶緊急搭建直達戰場的信息通道 滿春劍攝

重大軍事活動中,該基地官兵為一線作戰用戶緊急搭建直達戰場的信息通道 滿春劍攝

新聞樣本

追蹤一名工程師的“席位”變遷

牛春娜“火”了,因為8米的距離——

在某指揮大廳,從最後一排到第一排的距離大約是8米。一場全軍性聯合作戰演習中,某信息通信基地工程師牛春娜的席位調整到了第一排,就在指揮員的身邊。

“以前都是坐在最後一排。”牛春娜參與過很多類似的通信保障任務,記憶猶新:過去只需要遵守演習流程,按照指令切換演習畫面,就算完成了任務,“感覺整個人似乎都在戰場之外”。

“現在真有了打仗的感覺!”牛春娜感覺隨著“席位”變化的,是“戰位”的變化——她需要根據作戰方案和意圖調整畫面,把實兵動態的關鍵節點呈現出來,輔助指揮員正確決策。曾經的“跑龍套人員”現在已經成為聯通作戰鏈條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想坐第一排可沒那麼簡單呀!”從“配角”到“C位”,牛春娜所說的“不簡單”,更多的是能力挑戰。

“不研究打仗,還是會找不準‘位置’。”牛春娜坦言,以前重技術輕戰術,雖然技術拔尖,卻存在“作戰意圖吃不透、指揮籌劃聽不懂、戰場情況想不到”的本領恐慌。

現在,每次演習之前,她都要與有關部門溝通請教,提前吃透作戰方案、掌握作戰意圖,“越來越有作戰參謀範兒”。

從“幕後保障”到“前臺服務”,牛春娜不僅經歷著個人的重塑,也見證著一支部隊的轉型。

“看似席位前移的‘一小步’,卻是信息支撐的‘一大步’。”該信息通信基地領導坦言,作為此次改革調整組建的信息通信力量,如何實現從新概念、新編制,再到新需求、新能力的轉變,比適應“8米的距離”更復雜、更艱難。

在從傳統通信部隊到新體制下信息通信部隊的轉型路上,該基地不僅經歷了結構重塑,更經歷了一場轉變信息工作方式、提高通信服務質量的“頭腦風暴”。

基地分佈在大江南北的千餘支保障力量,兵分多路,走訪部隊,主動靠上去對接需求、聽取意見,推動實施“用戶體驗”改善計劃,努力做到以最大努力激發需求、以最大能力滿足用戶、以最快速度響應處置、以最佳態度反饋回應,科學高效地為各級用戶提供高質量通信服務。

在他們的努力下,多支跨區移防部隊快速接入指揮平臺、軍事綜合信息網、短波通信網,多個新調整組建單位網絡、電話、傳真通了,多個偏遠點位聽得更清、看得更明、聯得更好……新時代通信部隊的樣子在行動中樹立,也贏得了各級用戶的稱讚。


記者調查

什麼是“用戶體驗”計劃?面對記者的疑問,某信息通信基地作戰處副處長鄭歡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身處互聯網時代,大家幾乎都經歷過這樣一個細節:第一次打開一部新手機,後臺程序會自動詢問是否加入“用戶體驗”計劃。

手機的“用戶體驗”計劃是通過收集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的體驗感受,進一步完善設計和服務,提升競爭力的過程。借鑑這一信息時代的新概念,這個基地推動實施“用戶體驗”計劃,正是為了緊貼部隊通信保障任務,梳理保障難題、及時響應需求,竭盡全力為部隊各項建設提供高質量信息通信服務。

“概念之變”實質是“觀念之變”

“我們的戰鬥,在戰爭來臨之前就已經打響!”

隆冬時節,凌晨兩點,呼嘯的北風颳在臉上生疼,距離一次聯勤保障實兵演習打響還有不到10個小時。

讓參演部隊意外的是,某信息通信基地工程師高冠洋不請自來,出現在了演訓場上。

“我們是來上門服務的!”剛剛完成了十幾個小時的通信排障檢修,高冠洋哈著“白氣”鑽進帳篷,凍得通紅的手上捧著一份《通信服務意見採集卡》……

看著參演部隊官兵們打下的“高分”,高冠洋“感覺心裡暖洋洋的”。

“這是一張‘打分表’。每次通信保障,我們都會讓部隊官兵來打分。”仔細研究,記者發現:針對部隊通信業務,表格細化了語音、網絡、視頻等多個類別,每個類別緊跟著不同的評價標準,最後還附有意見建議欄。

“以前最讓人頭疼的就是通信。”剛剛打完分數的瀋陽聯勤保障中心某部參謀李鐸告訴記者,編制體制調整後,部隊常態化組織全要素演練,然而由於指揮關係複雜、保障行動多樣、區域跨度加大,沒有專業的通信技術力量支撐,要確保指揮通信順暢不是件容易的事。

“說實話,一旦遇到通信故障,咱們就得想方設法向專業通信技術部隊求助。沒想到現在不等我們‘求援’,人家主動靠上來。”李鐸說。

談起這張沒有文件規定、沒有上級要求,純屬“自選動作”的“打分表”,高冠洋坦言是源於觀念之變。

“以前是保障,現在是服務。”高冠洋告訴記者,為了確保部隊演習通信暢通,他們還派出技術力量先後5次主動與導演部溝通需求,對接制定保障方案,“只要是我們能做到的、保障用戶需要的,就一定竭盡全力滿足。”

“服務是保障的另一種表述,不僅反映了保障的工作屬性,更體現了互聯網時代的思維方式。”該基地領導說,“作為新的編制體制下通信部隊的第一代建設者,我們幹得怎麼樣,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通信兵未來的樣子。”

組建之初,面對職責不清、關係不順、任務不明的現實情況,基地常委帶隊分赴軍委機關、戰區、軍種、院校等29個大單位走訪調研,靠上去對接需求、聽取意見,提出“竭力服務”的理念,明確了“信息通信服務質量要有革命性變化,用戶體驗要有大幅度提升”的目標要求,在保障部隊中展開“用戶體驗”改善計劃,制定出新型作戰力量建設“路線圖”。

觀念一變天地寬,創新服務無止境。

去年11月中旬,空軍某部接到緊急演訓任務,急需4條指定方向通信信道,當即聯繫該基地所屬某旅。接到保障用戶需求後,旅作訓科科長李聰犯了難:如果按照以前的工作程序需上報各級機關批准,需要較長時間,勢必會影響任務的展開。

“是按部就班走程序,還是打破常規保打贏?”李聰啟動“點對點”快速響應機制,邊制定方案邊向上級報告,協調軍地多方力量,第一時間確定保障方案,確保了部隊演訓任務的順利展開。

以往的“痛點”,現在成了“亮點”

“叮……”幾分鐘不到,一份大文件的下載進度條就滿格了。

“這才是真正上了信息高速公路!”陸軍第82集團軍某炮兵旅文書張強正在利用強軍網下載資料,“找到了5G時代到來的感覺”。

在張強所在營區,以前網速較慢,讓大家苦不堪言。需要下載大文件,他只能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有時候網絡不穩定還容易中斷,“只能從頭再來”。

帶來這一變化的,是一批“特殊客人”的到來。

“走出去找服務,送上門做保障。”去年夏天,按照基地工作安排,基地某部連長周俊帶著業務骨幹,對20多個保障單位逐個走訪調研、瞭解需求。

“網速不快、質量不高、業務不通。”瞭解到部隊官兵的“痛點”,周俊立即向上級報告,協調帶寬擴容,並安排技術骨幹上門進行業務調試,一週後就實現了網絡大提速。

跨前一步保障,精準服務部隊。為了提高服務質量,該基地指導所屬部隊為每一家用戶建立“檔案”,量身定製保障方案,明確了“服務什麼、怎麼服務”等問題,確保服務不再“跟著感覺走”,而是有的放矢。

“以往的痛點,現在成了亮點!”在西部戰區某演訓場,31家駐訓單位紛紛感慨。

由於此地沒有佈設軍用光纜網,以往駐訓演習,需要各部隊自己協調通信運營商租用信道,協調跨度大、辦理週期長,給參訓部隊帶來很大不便。

基地所屬某旅得知這一情況後,旅領導親自帶隊,逐一走訪調研,瞭解通信需求,組建專業保障分隊,主動承擔起通信保障任務。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由以往的營區訓練轉向演習場,這是衛勤保障力量走向未來戰場的必經之路。但專業信息通信裝備少,機動通信保障能力弱,制約著信息化建設的水平提升。”面對困境,解放軍總醫院向該基地某旅提出機動通信保障需求。

“部隊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打仗需要什麼就保障什麼。”該旅立即抽調伴隨保障模塊力量,組織戰場環境勘查,對接制定保障計劃,在城市、山區等複雜地形下,實現了全程音視頻穩定通聯。

“一場演習,讓我們也經歷了‘能力突圍’。”帶隊保障的作戰參謀華珂告訴記者,他們對接戰場需求,對準矛盾問題,主動參與部隊的實戰化訓練,作用發揮更加明顯。

“服務部隊不能坐等上門,要讓部隊少跑腿、少犯難。”前不久,北部戰區某部剛剛移防到位,基地就主動上門,摸清保障需求、對接保障計劃、破解保障難題,讓移防的部隊踏入新營區就能融入指揮鏈。

服務的時、度、效跟上了戰場的節奏

一次重大演習剛剛開始,部隊指揮員就給基地某通信保障分隊出了“難題”:緊貼實戰要求,縮減通信保障人員。

“以往執行重大保障任務都是在人員、裝備上做‘加法’,確保萬無一失。現在突然要求做‘減法’,任務能不能順利完成?”

“服務要緊跟戰場的節奏。”談起這一變化,該基地領導又舉了一個例子:

近日,在基地的通信力量整合中,一個基礎設施完備、保障用戶多的通信臺站被裁減,而一個基礎建設陳舊、保障用戶較少的通信臺站卻被加強。

看似出人意料,其實順理成章:後者保障用戶大都是作戰指揮用戶,戰時支撐作用更加重要。

“誰的戰時作用更大就優先保障誰;誰離戰場越近就優先加強誰。”這是在該基地剛剛下發的《戰備值勤工作規定》中明文要求的。記者瞭解到,這個基地有類似這樣的戰備值勤規範近30部,涵蓋戰備值勤的業務規程、考評標準等內容。

“作為一支新型作戰力量,要想充分釋放新體制活力,就要在制度規範層面完成新質戰鬥力的頂層設計。”該基地領導介紹說,部隊調整改革後,沿用的一些制度規範種類繁多、內容過時,僅傳輸業務涉及的制度規範就多達十幾種;同時,改革後部隊列裝許多新設備、開展很多新業務,戰備值勤卻缺乏相應規範。

制度規範的時、度、效,跟不上部隊轉型發展的新要求,成為制約練兵備戰的“瓶頸”問題。為此,這個基地成立制度規範修訂小組,成員既有業務專家也有一線骨幹,各專業各領域均有官兵參與。同時,他們向基地全體官兵廣泛徵集優化改進意見。歷經反覆論證的制度規範出臺後,他們大膽用、嚴格評,在實踐運用中面向戰場滾動升級。

“現在執行保障任務都以分隊形式前出,而在《戰備值勤工作規定》中關於戰備等級轉換的內容缺少營以下分隊的規定。”近日,基地某旅工程師付金國的意見得到制度規範修訂小組的關注。修訂小組專門邀請付金國對此問題進行專項研究,最終採納了他的意見。

“拿來就能用,照著能做好。”通信機房內,四級軍士長楊洋對照上級下發的《通信網系業務規程》處理保障用戶的故障申告,時間相比以往縮短了一大半。

銳視點

讀懂改革 主動作為

習主席強調,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我們迴避不了的一場大考”。隨著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的推進,全軍官兵面臨一個迫切的現實課題——如何讓能力素質與新體制“對錶”。

既然站在了新起點上,就不能只是身子進了新體制,腦子還是過去式,更不能妄想著“穿新鞋走老路”。與其被“推著動”“拖著走”,不如摒棄守舊觀念、守常思維、守成思想,主動塑造一個“更新、更勇敢的頭腦”。

有人曾說,“一個時代的人們不是擔起屬於他們時代的變革重負,便是在它的壓力之下死於荒野。”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最直接動因來自於戰場需求,最終目的是適應並服務於戰場。對於通信部隊來說,改革的效能怎麼樣,部隊官兵最有“打分權”,能否對接戰場需求則是最根本的“打分標準”。

戰爭需求的變化,意味著過去的老套路、老辦法不足以支撐解決現實戰場出現的新問題。以往,個別保障單位籌劃工作時,習慣“攥著資源”“制定計劃”“下達指標”,等著部隊來“跑指標”“要資源”,主動服務意識不強,這與改革的初衷和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無論器皿什物,置不得所,輒被破壞。”意思是說家裡日用的器皿和物品,如不擺放在正確的地方,就很有可能被破壞掉。當前,我們正處於揮別昨日的艱難轉身、超越自我的轉型中。改革轉型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不斷尋求解決問題之道的過程。無論未來戰爭態勢怎麼變,都離不開信息通信的支撐、融合和紐帶作用,信息通信部隊都將是未來戰場的直接參與者。只有回答好、對接好部隊要求、實戰需求這道考題,把提高戰鬥力作為實現價值的核心指標,才能拿到改革轉型大考的高分。這是生存之道、發展之道,更是走向未來戰場的制勝之道。

俗話說,不怕慢,就怕站。我們必須讀懂改革、吃透改革、堅定改革,找準轉型發展路徑,高點起步、加緊推進,走好“緊要的幾步”。抓住新質戰鬥力生成的關鍵,讓步子邁得更大些、讓轉型轉得更快些,讓一切戰鬥力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源泉充分湧流。

當然,轉型總是有陣痛,重塑從來不簡單。最勇敢的人,是敢於否定自己的人。只有敢於否定昨天的自己,才能收穫明天的勝利。要敢於從舊的作戰理念、不合時宜的模式中解脫出來,讓一切與改革強軍要求相悖的觀念思路徹底“歸零”。

上坡路從來不輕鬆,幹事創業的過程是寂寞艱苦的跋涉。面對改革重塑中的諸多困難和阻礙,要敢於迎難而上,勇於擺脫舊思維、老套路的束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理思路、想辦法、定措施,竭力闖難關、蹚新路、謀發展,做出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檢驗的偉大業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