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李白。宜宾,苏冠李戴的历史文化名城

发了一次大水,两位诗人成了网红,苏轼却被“苏冠李戴”成了李白,朋友圈却在疯狂转发。媒体们也纷纷对此次乌龙事件进行“科普”。对于这样的文化现象,必须好好的八一八。


苏轼VS黄庭坚


就文学造诣而言,苏轼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远远的甩了黄庭坚好几条东楼街。就名气而言,黄庭坚也远不及苏轼。


那么为什么宜宾人能知道黄庭坚,而遗忘掉苏轼呢?这其中的缘由大概还得视二人与宜宾的关系而言。


苏轼之于宜宾只是路过,沿江乘船,算上宜宾县境内也就两三天时间,到宜宾市估计也就是歇个脚,撑死了算个游客。而黄庭坚虽说是被贬到宜宾来的,可到底还是当过宜宾的父母官青天大老爷,在宜宾市结结实实地住了两三年。


苏轼路过宜宾时所作的诗,可查的也就《戎州》、《过宜宾见夷中乱山》、《夜泊牛口》、《牛口见月》四首。而黄庭坚在宜宾所作的诗便多了去啦,多数是记录吃喝玩儿把妹子的事。


这不是李白。宜宾,苏冠李戴的历史文化名城


黄庭坚在宜宾很懂的入乡随俗,但凡当地人送礼请客于他,他都写首诗夸人家东西好。


被他夸过的有别人送的“姚子雪曲”、“荔枝绿”两种酒,吃的有别人分他的豆子粥、别人送的荔枝、别人送的苦笋、别人送的茄子、还有“主动送上门”的妹子。


黄庭坚写的这些关于宜宾的诗,都加一块儿,其思想内涵都不如苏轼的一首《戎州》,可黄庭坚在这些诗里面把宜宾人的马屁拍的溜圆,大大的丰富了宜宾的酒文化和饮食文化。


更厉害的是,黄庭坚修了“流杯池”啊,虽说当时是为了自己吃喝玩乐而考虑的,现在看来却是宜宾一大文化旅游景点,造福人民啊。


这样想来,黄庭坚还真算半个宜宾人,宜宾人会去追思黄庭坚,而不记得苏轼这位过客,也算是正常。


这不是李白。宜宾,苏冠李戴的历史文化名城


苏轼VS李白


李白没有来过宜宾。李白没有来过宜宾。李白没有来过宜宾。这话得说三遍。苏轼是来过宜宾的,还给宜宾作了诗,可为什么在宜宾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却被李白给顶替了呢?


这个原因跟诗人喝不喝酒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原因还是,李白在民间的名气太大。


宜宾“自诩”酒都,宜宾人大抵认为全天下风骚的诗人都应该喝过宜宾的酒。李白是大诗人,是诗仙,也是酒仙,他的诗就用酒泡出来的,就没有清醒过的时候。


按照宜宾人的脑回路,李白就应该来过宜宾,就应该喝过宜宾的酒。


虽然苏轼也喝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是千古佳句。能知道这句出自苏轼之口,而不是出自王菲,怎么也得是个高中文化水平。


李白的名气显然比苏轼高出太多的段位,连幼儿园小朋友都会“床前明月光”。任何一个诗人的雕塑,对于宜宾人来说,乃至所有中国人来说,第一感觉都会是李白。


苏轼到宜宾来了,却又偏偏写了四首跟酒没关系的诗。


所以,名气比不过李白,嗜酒程度比不过李白的苏轼,被李白取代了其在宜宾人心中的地位。李白、黄庭坚两个爱喝酒人,自然地应该手牵手在江中游。


这不是李白。宜宾,苏冠李戴的历史文化名城


苏轼VS杜甫


李白没有来过宜宾,可是李白的“好基友”,与李白齐名的诗圣杜甫来过宜宾啊!


杜甫来宜宾的时候,当时的宜宾市市长、杨书记亲自接待,在市政府招待所里,请杜甫喝酒吃荔枝,还安排了一帮吹拉弹唱从事文艺表演工作的小姐姐们来助兴。


杜甫当时就写下了《宴戎州杨使君东楼》,后世简称《东楼诗》的名篇。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杨市长宴请的感激、对文艺工作者们的表演提出了夸奖,还夸了宜宾的荔枝和酒,同时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愁绪,一首诗就抵了后人黄庭坚十首。


后来的诗人,在写诗说宜宾的时候,也多从《东楼诗》中引经据典。《东楼诗》也被认为是宜宾酒文化的开篇之诗。


这不是李白。宜宾,苏冠李戴的历史文化名城


如果说酒之源广场上的雕塑是弘扬宜宾酒文化与历史积淀的一次创作,玩次穿越,将两位平生并未谋面的诗人聚到一起喝酒,那么苏轼与黄庭坚组CP,显然不如杜甫与黄庭坚组CP来的合适。毕竟,杜甫与黄庭坚都是宜宾酒文化的中流砥柱。


所以,连滚滚长江都看不下去,把苏轼推到了不是。


这不是李白。宜宾,苏冠李戴的历史文化名城


苏轼VS陆游


陆游也来过宜宾,也写了好几篇诗。夸到了宜宾的荔枝,写道好几处名胜。夸宜宾的荔枝更是赤裸裸的夸,甚至拿来与福建的做比较。在这些诗中,最重要的一首诗是在锁江亭所作,其中“千寻铁锁还堪恨,空锁长江不锁愁”堪称金句。


千年之后,沧海桑田,宜宾还在,可是锁江亭已不复存在。前几年搞开发建设,原来在江北的锁江石也被一并铲咯。


苏轼通过此次“水淹雕塑”事件还可以火一把,陆游和他的宜宾诗篇恐怕要被宜宾人永远的遗忘了。


这不是李白。宜宾,苏冠李戴的历史文化名城


如果没有了东楼,

杜甫是否会被宜宾人遗忘?

没有思坡亭,

苏轼是否将在宜宾的历史中隐去?

没有了锁江石,

陆游的诗篇是否还会被江水承载?

没有了流杯池,

宜宾人是否还会追思黄庭坚?


这次“苏冠李戴”事件告诉我们,宜宾人对于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并不十分的笃定。


这次“苏冠李戴”事件给号称“历史文化名城”的宜宾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我们疏忽了自己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历史文化的普及教育。


如果一个普通市民转发“李白携手黄庭坚抗洪”还可以理解,如果连重点高中的语文老师都犯这样的错误,恐怕就值得我们深思。


这不是李白。宜宾,苏冠李戴的历史文化名城


当其他的城市都在提倡“文化强市,文化强县”战略的时候,而我们,却将自己的历史文化遗忘在滚滚江水之中,而我们却在“苏冠李戴”。


今天苏轼倒下了,明天陆游倒下了,到最后,宜宾人恐怕只剩下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集体意淫与虚无浮夸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