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焦老師講成語故事之六十七:沆瀣一氣

“你就在那忽悠我們,我們買一袋米,還要買草紙,醬油買一堆,畜生!

沆瀣一氣,一丘之貉,說這都是褒獎你們了! ”

最近,這段出自一位武漢嫂子的漢罵火遍全網,她罵的暢快淋漓,而且意外地引起了全國網友的強烈共鳴!她所使用的一個成語也跟著火了一把,這個成語就是“沆瀣一氣”。那麼“沆瀣一氣”這個成語的產生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它現在應該怎麼使用?請您閱讀下面的成語故事,一探究竟。

唐朝時,有個年輕人名叫崔瀣(xiè)他天資聰穎,勤學苦讀,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立志要參加科舉考試,考取功名,報效國家

故事:焦老師講成語故事之六十七:沆瀣一氣

崔瀣勤學苦讀

崔瀣經過認真準備,一路過關斬將,終於在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 875年)二月,來到京城長安,參加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

考試那天,崔瀣坐在考場內,心如止水。他一看考題,不禁暗暗驚喜,原來題目並不難!崔瀣在腦海中飛快地構思立意,很快就胸有成竹了。他提起筆來,文不加點,一氣呵成,順利地就把文章寫完了

事有湊巧,那次省試的主考官是崔沆(hàng),他連日批閱考卷,當批到崔瀣的卷子時,他頓時感覺崔瀣的文章徜徉恣肆,行雲流水,情文並茂,妙筆生花!崔沆禁不住拍案叫絕,連聲叫好。


故事:焦老師講成語故事之六十七:沆瀣一氣

崔沆畫像

到了發榜那天,眾考生都圍榜觀看,有的還高聲地念著名單。崔瀣也來看榜了,他見自己的名字清清楚楚地寫在榜上,特別醒目,知道自己被錄取了。他想到自己為國出力的願望就要實現了,心裡自然無比喜悅。

按唐朝的規矩,凡是在科舉考試中及第的舉子,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且門生要鄭重其事地去拜謁“恩師”。

一天,崔瀣前去拜見恩師崔沆。許多人聚到崔府門前看熱鬧。人群中忽然有人說了一句:“座主門生,沆瀣一氣。”“座主”指主考官。“沆瀣”一詞,本意是指夜間的水氣、霧露主考官叫崔沆,門生叫崔瀣,師徒二人都姓崔,把這他們的名合在一起,就是“沆瀣”。那人說“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本是一句玩笑話,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像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並無貶義;而且實際上,崔沆、崔瀣二人也不存在營私舞弊的情況

。但是後來,有人聽說崔瀣中舉後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職。這引起了他人質疑,於是便用“沆瀣一氣”暗指崔沆和崔瀣有私人關係,說他們氣味相投,暗中勾結。這對於崔沆和崔瀣,可真是天大的冤枉啊!

故事:焦老師講成語故事之六十七:沆瀣一氣

崔瀣拜見恩師崔沆

這個故事記錄在北宋翰林學士錢易所著的《南部新書·戊集》裡,成語“沆瀣一氣”即出於此,原指氣味相投的人連結在一起,現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變成了一個含貶義的成語了

錯誤用法:

小明和小李從小就是好朋友,無論做什麼事,他們總是沆瀣一氣,共同進退。

辨析:成語“沆瀣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是一個含貶義的成語,結合語境,此處應改為含褒義的成語“志同道合”

正確用法:

宋高宗趙構和秦檜、羅汝吉、万俟卨等奸賊沆瀣一氣,共同害死了忠臣岳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