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老戲骨身上,我看到了最美的“痴迷”

老戲骨這個詞,現在被越來越多的提到。

在說起這個詞的時候,人們帶著的是尊重,是喜愛,還有期盼,期盼老戲骨能迴歸。

因為在這個網絡時代裡,經歷了流量明星和小鮮肉的一度氾濫成災之後,觀眾懂得了需要的是什麼。

大家漸漸的明白:儘管電影電視行業現在都被冠以娛樂圈的名號,但其實不管叫什麼名,這個行業的本質還是藝術,這不會變,也不會過時。

而藝術終究是嚴肅的,也是有門檻的,容不得“灌水”和粗製濫造。


從這個老戲骨身上,我看到了最美的“痴迷”


那麼老戲骨是什麼樣的人?

我認為他們是一群對藝術滿了敬畏之心,是想做好也有能力做好的人。簡言之,是一群敬業又精業的人!

所以這也能解釋了前面所說的,為什麼人們期盼老戲骨迴歸,其實這正是一種理性的迴歸,是希望藝術本身的迴歸。

這種迴歸,能給人們帶來更好的作品,讓觀眾欣賞到高水平的表演。

除此之外,老戲骨演員們對待藝術的態度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是對行業內的演員乃至是觀眾起到一種示範和激勵,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我們的事業,給我們以正能量。


從這個老戲骨身上,我看到了最美的“痴迷”


這樣的老戲骨演員有很多,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位,這麼多年他一直在堅持職業操守,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優秀作品。

他就是演員馬少驊。

很多熟悉他的朋友和同行稱他為“戲瘋子”,那到底這樣的“戲瘋子”馬少驊對演戲有著怎樣的痴迷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從這個老戲骨身上,我看到了最美的“痴迷”


馬少驊給我印象比較深的一個角色,是《生存之民工》裡的一個民工謝老大。當時我看到這個電視的時候真的感到震撼,因為他完全的詮釋出了那個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可憐又可恨的謝老大。如果走在大街上遇到他,絲毫不覺得這位是演員,他似乎已經和角色融為一體。


從這個老戲骨身上,我看到了最美的“痴迷”


可是帶給我們這樣驚豔表演的演員,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馬少驊同樣經歷了生活的磨礪和摔打。

這一切還得從剛跟表演接觸的馬少驊說起。

出生在表演世家的馬少驊,七歲開始學京戲,後來進了貴州軍區文工團當兵,在部隊裡演話劇。20歲復原以後在貴州省話劇團當演員。

所以他經常說自己的本行是話劇。

後來趕上恢復高考,馬少驊就報考了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沒想到自稱不高大,不魁梧也不酷的他,卻在眾多的俊男靚女中脫穎而出,表演現場他以男生裡第一名的身份考進上戲。

在學校裡,不夠高大帥氣的馬少驊,也一直很優秀。他的畢業演出《物理學家》,連坐在臺下的多位老藝術家都被他吸引,有人指著馬少驊說:

這孩子怎麼演這麼好?

然而,畢業後他卻迎來了自己的一段至暗時期。


從這個老戲骨身上,我看到了最美的“痴迷”


命運好像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兜兜轉轉一圈,馬少驊又被分配回了原單位貴州話劇團。

在那裡,他基本沒有戲可演,一度去放映廳賣票。

他曾經苦悶,但並沒氣餒,沒事的時候就拿出在學校的時候記的那14本筆記,自己翻看溫習,為演戲做著準備。

當時有過導演找到他,想讓他做個備選演員。

對於那個角色來說,當時他顯得有些過胖。

於是在體育教練妻子的指導下,他開始減肥。每天喝兩碗綠豆湯,用塑料袋捂住上身,只露出嘴巴和鼻子,然後不停的跑步。

瘦下來之後,等他到了當時的拍攝單位珠江電影廠,卻被告知太瘦了!

沒辦法,手裡又沒有多少錢,吃不了太好的,他只能每天吃炒河粉把體重增回來。

可即使這樣,跟著劇組拍攝了一年多,他仍然沒有能得到表演的機會。


從這個老戲骨身上,我看到了最美的“痴迷”


之後不久,他接到武漢一個導演的邀請去拍戲,而這次的角色又要求他增肥。

那段時間馬少驊從124斤一直增到176斤。

雖然這部戲最後沒能上映,他卻被當時的湖北戲劇協會領導看中,以引進人才的方式把他調到了武漢話劇團。

然而,局面並沒有得到改變,在那裡他仍然沒什麼戲可演。

後來,《英雄無悔》電視劇籌劃開拍,來到他們團找演員,當時的領導叫來了馬少驊。

一聽說有戲拍,高興的不得了,可是拿到劇本一看,從頭到尾沒看到他有什麼戲。

心裡一陣的淒涼,但最後還是接了,他太想演戲了!


從這個老戲骨身上,我看到了最美的“痴迷”


開拍的第一天,大家都在試裝,可是負責的副導演卻找不到馬少驊。後來發現,原來他一個人已經蹲在街上開始體驗角色。 他演戲一直有一個習慣,接到劇本就把自己投入到角色當中。這部戲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角色,但他卻一點也不糊弄。

戲拍出來,他演的小角色卻比有的主演還出彩。很多年後,有的朋友還提起這部戲,跟他說:《英雄無悔》裡,我最後就記住了你演的那個小小的警察了。

那段日子裡,他過的很鬱悶甚至絕望,曾經想過要轉行去做鐵路工人,但最後還是捨不得自己喜愛的表演專業。

有時候也懷疑過自己,在日記本上寫到:

馬少驊不高、不魁梧、也不酷。

但緊接著他又在下面寫到:

我必須靠心靈美和那個有較高修養的人去創造角色。


從這個老戲骨身上,我看到了最美的“痴迷”


正如一個飽嘗飢餓的人,他以後會更理解糧食到底是什麼,也絕不會去浪費。

也許正是那時候的苦熬,讓馬少驊對演戲始終有一種如飢似渴的渴望,讓他懂得了珍惜。

從這個角度來講,大器晚成也許是一件好事。

到後來雖然慢慢的找他的戲多了起來,他仍然很認真的對待每一部,也仍然像當初那個減肥增肥的馬少驊一樣拼命。

在拍《走向共和》時,導演其實對馬少驊的表演非常滿意,可這個演員的一個“毛病”卻讓他有點受不了。因為馬少驊拍戲每天都有自己的新想法,總是去找導演談戲。時間長了,導演看見這個演員就有點頭疼。


從這個老戲骨身上,我看到了最美的“痴迷”


也因為這樣天天的去堵導演的門,天天的研究戲,“戲瘋子”這個綽號也在劇組傳開了。

但也就是這樣一個“戲瘋子”,讓馬少驊演的角色那麼的深入人心,在這之後馬少驊走在街上經常被認出。

除了演戲“事兒多”,馬少驊演戲還拼命。

拍《生存之民工》時,有一場戲是馬少驊扮演的謝老大追他的乾兒子鐵栓,謝老大從鐵樓梯上滑下來。其實本來是沒有這場戲的,但是馬少驊覺得這樣演才能有效果。

導演當時是有些猶豫的,但馬少驊“戲瘋子”的勁兒又來了,堅持這麼拍。

而且這個“戲瘋子”是真狠,為了拍不同角度的鏡頭,他連續滑了四五次。最後導演實在看不下去了,喊停之後跑過去看馬少驊怎麼樣。馬少驊嘴上說沒事,但是掀開襯衫一看,後背已經全是血。

而這樣的事對馬少驊來說有很多,他的腳和手指骨上都有傷,直到現在小手指還不能恢復正常。


從這個老戲骨身上,我看到了最美的“痴迷”


當然我們並不提倡以損傷自己身體為代價的工作,但我們從這件事裡看到演戲在馬少驊心裡的位置。

這樣一點點的有了名氣之後,經常會有人聯繫採訪他。可是大多數時候打電話找他,都不會成功。並不是馬少驊有多傲氣,只是在拍戲的時候他一般都保持關機的狀態。

馬少驊說我不能這邊演著戲,那邊接著電話然後說晚上在哪裡吃飯。那樣會很可笑,不是演戲和創作的狀態。


從這個老戲骨身上,我看到了最美的“痴迷”


對於演戲,馬少驊自己有很多的思考。

他會在車裡邊放自己以前拍過戲的錄影帶。一部戲拍完了之後,自己還要看很多遍。因為馬少驊覺得肯定還有不完美的地方,也沒有人敢說自己是完美的。能從過去的戲裡,知道哪些地方處理的不好,這樣才能逐漸的完善自己。

他也會經常的感嘆,現在行業內缺少一個大家探討和交流的平臺。他願意把自己積累的東西分享,也非常想聽聽別人的想法。因為在他看來這就是一個很“學術”的事。

這個老戲骨像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很多,多得這篇文章篇幅裡已經快容納不下。


從這個老戲骨身上,我看到了最美的“痴迷”


總之,從少年的成長,到上大學,再到大學之後的無戲可拍,直至一點點的“積跬步而致千里”,我看到了一個演員始終圍繞著自己喜愛的表演,在不斷的耕耘、不斷的付出。

這才有了我們看到的戲裡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行業里人們喜歡叫他“戲瘋子”,這是一種褒義,從這個稱呼裡我看到的一種敬意,也看到了一個演員對自己的事業那種痴迷,而這種痴迷在我看來是最美的,那是一種單純的可愛的對藝術的執著追求。


從這個老戲骨身上,我看到了最美的“痴迷”


正如我們文章開始所說,無論對於影視行業或者是娛樂圈來說,藝術其實是他們真正的落腳點。

我想,這樣一個老戲骨精湛表演背後的故事,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

他對演戲的那種痴迷的那種美,也應該為更多人欣賞。

從而,漸漸的這種故事和痴迷更多一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