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雖各處記載有別,但仍掩蓋不住無果的事實


詳解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雖各處記載有別,但仍掩蓋不住無果的事實

建興九年三月,諸葛亮復出祁山。原曹魏大司馬病重,曹叡命司馬懿作為大將軍率軍西征抵抗諸葛亮。兩軍相遇於上邽之東,因司馬懿據險不戰,諸葛亮又糧草未濟,因此退兵。後司馬懿派張郃攻打屯兵南圍的王平,諸葛亮派魏延等人率軍支援,大破張郃,斬殺敵首三千,就連張郃也死於此次戰役。最後,兩軍各自退兵。

這就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一個大致情況,歷時兩個月,可謂用時相當的短,唯一的戰果就是殺了張郃這個令蜀國畏懼的大將。

雖說此次戰役被歸類為中局部戰役,卻被人們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二次北伐。因為諸葛亮一直以來的戰略方針是先圖西涼,再舉兵東進,出祁山正是北伐的真正路線。好比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分兩路發兵,一路是由趙雲、鄧芝作為疑軍走斜谷牽制曹真的主力部隊。另一路則是自己率領的主力出祁山取隴右諸郡,可惜馬謖卻被張郃這支偏軍給擊敗,致使街亭丟失,失去了攔截阻攔曹軍的戰略位置,進而迫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為只要曹軍進軍屯兵祁山,諸葛亮就無退路可言。

詳解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雖各處記載有別,但仍掩蓋不住無果的事實

兩次北伐,區別在於這次諸葛亮是率大軍直接單走祁山,雖然在祁山遭遇到抵抗,但是他並沒有為此滯留,則是分軍留下王平繼續攻打祁山堡,自己率主力繼續前進,奔赴上邽與司馬懿對峙,並且大破郭淮、費曜等部隊。

漢晉春秋曰: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

晉書: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

諸葛亮一路勢猛,怎奈司馬懿據險不戰,哪怕是上邽的大麥被諸葛亮颳走,也不出戰。像是怕了諸葛亮似的,況且在這之前,張郃向他提出要分兵駐守雍、郿時,還遭到反對。這時碰見了,卻不敢打了。而晉書卻記載到,諸葛亮是早司馬懿一步抵達上邽,是聽到司馬懿大軍即將來臨,連忙收割上邽之東的糧草,以供軍需,並且在其到來後,立馬退兵(顯然有貶低諸葛亮的意思)。

不管是面對司馬懿的龜縮,諸葛亮因無計可施而退兵;還是諸葛亮給司馬懿嚇跑。

詳解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雖各處記載有別,但仍掩蓋不住無果的事實

此時的司馬懿再次率軍緊追諸葛亮至滷城,還派兵四處尋找諸葛亮的蹤跡。尋到了,又不肯戰,繼續登山紮營,據險不戰。

漢晉春秋曰:宣王尋亮至於滷城。……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鹹請戰。

面對屬下的嘲諷,司馬懿自率主力追擊諸葛亮,分派張郃圍攻王平於南圍。

漢晉春秋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

王平傳: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從漢晉春秋的記載來看,駐守南圍的王平所率領的軍隊是蜀漢的另一隻勁旅,無當飛軍。雖然張郃圍攻不下,但是諸葛亮還是派出三路大軍反攻司馬懿。

漢晉春秋曰: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斬首三千級,鎧甲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可謂大獲全勝。但此戰卻在晉書中有了不一樣的記載:

晉書: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諸葛亮不僅是被攻破,而且是敗得很慘,跟漢晉記載三千首級相比,晉書是俘虜帶殺一萬人更甚。

詳解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雖各處記載有別,但仍掩蓋不住無果的事實

不過不管是誰勝誰負,此戰的結果還是司馬懿退守營寨,而諸葛亮則率軍往祁山方向退軍,因為諸葛亮同時還接到了來自成都的退兵詔令。這時,司馬懿再次派出張郃追擊諸葛亮,卻在木門道一地遭遇諸葛亮的埋伏,張郃被流失打中膝蓋而死。但此事並沒有在晉書提及,而是直接寫到

天子使使者勞軍,增封邑。顯然晉書是有意忽略司馬懿戰略失誤之嫌。

李嚴傳: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

張郃傳: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結語:

從《三國志》、《裴注》、《晉書》三處地方來對比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顯然《晉書》的記載有誇大司馬懿的水分。即便如此,戰事的發展走向卻還是一致。諸葛亮從漢中發兵復出祁山,雖遭遇祁山魏軍抵抗,但諸葛亮採取分兵繼續攻打祁山堡,自己則是率領大軍進軍上邽。兩軍交際,不管是司馬懿畏戰,或者諸葛亮不戰自退,此次北伐蜀魏兩軍的主要戰事都發生在諸葛亮退還屯兵滷城之時。雖說最後諸葛亮在撤軍之際擊殺了張郃這員曹魏大將,這相比諸葛亮北伐的目的,顯然是微不足道。


資料出處:《三國志》、《魏略》、《漢晉春秋》、《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