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文|深浅慧(富书专栏作者)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被迫呆在家里,切断了和外界的联系,以保存生命的代价,暂时失去了自由。

最近,各行业的复工复产逐渐恢复,朋友圈已经渐渐出现了各类出门吃喝玩乐的分享晒图,“报复性”消费的行为让人乍舌。

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3月5日,广州越秀区某一饮食店林某,感染输入性冠状肺炎病毒,被确诊后被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她的工作场所和居住附近被彻底消毒和隔离。

解禁之后忘乎所以,使得他们心里的那杆称,从“生命”那边沉沉地倒向了所谓的“自由”。

然而在疫情肆虐的意大利,意大利居民拒绝戴口罩要自由,宁愿感染疾病,也要“还我们自由。”

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实在是匪夷所思,这种危险的自由就是一场赌博,赌的是自己和他人的一生的自由,甚至生命。

付诸生命的自由是一场赌博,你愿意要吗?

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欲望作祟的畸形不是自由

演员江一燕此前曾联合野生救援协会、非洲野生动物基金会共同发起的进行保护犀牛的公益宣传。

她亲赴非洲大草原,向世界呈现了世界上仅存三头非洲白犀牛的惨痛现状,揭露了犀牛被猎杀贩卖而形成的犀牛制品生产链,变成了人类的炫耀、收藏的奢侈品。

面对野生犀牛触目惊心的生存现状,江一燕在宣传片中言正严辞地呼吁:“拒绝犀牛角制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姚明、英国威廉王子和贝克汉姆也为保护野生动物,共同呼吁:拒绝消费野生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却不见得那些“刽子手”会铭记在心。

除了极度诱惑的暴利,可怕的是人心作祟的那一份畸形的渴望暴富的欲望。

因为盗猎者和犀牛角贸易者,导致野生犀牛已经濒临灭绝。

他们从没有想过,野生动物的生命很宝贵,过度猎杀会导致它们灭绝。

捕猎者说:“我就是要捕杀野生动物,我就是要以此牟取暴利,什么都不可能限制我做这一切的自由。”

所以,一次次依照着自己的“自由”标准的猎杀者、屠宰者,就这样肆无忌惮地踏进这个欲望的怪圈,为所欲为。

他们以赚更多的钱为目的,去填补心中“自由”那偏称的砝码,内心的罪恶和恐惧。

疫情爆发时曾有报道这么说过:祖先花了几千年的时间,替我们存留了最适合我们胃口的鸡、鸭、鹅,怎么不吃这些健康的家禽,非要尝试未知的野味呢?

疫情期间,广州仍有人在农贸批发市场偷偷出售竹鼠、山鸡、蛇等野生动物,也还有一些酒楼售卖野味。

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吃野味、贩卖野味延伸而来的直接对接点,就是人心的那份蠢蠢欲动的欲望,寻求刺激。

与众不同的刺激,还能展示自己的财富、地位、特权和品味,这就是所谓的“自由”,谁也管不着。

如同吸毒的毒瘾者,起初是为了那按捺不住的自由之心,随之便一步一步地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欲望作祟的畸形不是自由,是罪过。

所以,康德说:“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自由不是放纵的赌注,是自律

自由是什么?

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最早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做出发声。这是为了全人类能生活在更美好的“理想国”而产生的发声。

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可是演化着,自由从为了获得更美好的社会演变为服务于获得更好的自我,再而就畸形化成为释放我的一切要求。

英国大诗人雪莱的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个观念广为传颂,自由的价值甚至超越了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

这实际上是一个忽视所有其他条件的悖论

。在其他诱人的价值面前,生命会变成不重要的筹码吗?短短一生,生命竟是这么容易被抛弃和轻贱的玩物。

我有一个从小学到初中的好朋友,她曾无数次对我说“我觉得读书太累了,我打算中技毕业就嫁人。”

她想要不读书,不受学习之苦,不受学校规则约束的自由。

在她21岁时,未婚先孕,男方嫌弃她没有工作,不愿意和无一技之长的她生活而离开了。

最后,没有经济能力的她,只能选择流产,自吃苦果。

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最终所谓的自由,倒在了生命和生存的脚边。

回过头想想,当初追求的自由,到底是为了什么坚持?

难道仅仅是一时的糊涂和放纵吗?当然不是,真正的自由是自律!

富兰克林说:“不惜牺牲自由以图苟安的人,既不配享受自由,也不配获得安全。

没有自律,不能约束自己行为的人,就没有真正获得自由,反而被规则制约。”

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生命和自由应该相互成全

肖伯纳说:“人们会为了人类的至善而死,为了这种至善,人们乐意牺牲他们的一切自由。”

他们是战士,是英雄。

在抗击疫情中,武汉协和江北医院的医生夏思思,不幸感染新冠病毒肺炎而殉职,正值美好的29岁青春年华。

广东英德市一名辅警曾文聪,在执行检测过往车辆的防疫任务时,他连续处于24小时轮战状态,过劳殉职,年仅26岁。

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这样年轻的生命,就倒在了与死神搏斗的路上,他们抱着虽死无憾的信念,换来更多人的生命和幸福。

不论是已经倒在一线去世的医生,还是那些仍然在奋战的医护人员,他们都是真正的自由者。

因为他们拥有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自由,是为了换取人民大众的生命和自由。

在灾难面前,自由和生命已经无暇分身。自由和生命的对立模式,只是存在畸形自由心理的人身上。

为了挽救更多生命而献身的白衣天使,则是众生化、社会化下的自由和生命互相成全的模式。

牺牲自己的自由以及生命,换取大多数人的自由和生命。

史学家司马迁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生命和自由的最高形式,应该是相互成全,而这种成全也正是英雄的伟大之处。

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把握住我们真正的自由

毕达哥拉斯曾说过:“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人生中的自由,从来都不是香甜的蜜糖,它还有苦涩、酸辣。

每个孩子从小都渴望长大,能离开父母,不再受束缚,拥有自己的自由。

可是当长大后,离开父母,获得了自由了吗?

当然没有。

学习、工作、生活和家庭的责任和重压,贯穿我们这一生,和心中向往的自由渐行渐远。

作家阿来说:“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

因为责任,我们在遵守规则中才能把握自己的自由。

疫情稍稍有所好转, 为了不加制约的自由,已将生命置之度外,外出暴增的人口数量,是自由直逼生命的红线。

我们该做的,是不是收一收我们渴望外出的心?是不是停一停我们踏出家门的脚步?

金斯伯格说:“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没有堤岸,哪来江河?”

能够制约己心的自由,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自由。

千万别让自由,成为我们放纵的借口、毁掉我们生命的凶手。

要以生命作为代价的轰轰烈烈的自由,不是自由原本该有的无处不在的点点滴滴的快乐。

自由来自现实,它脚踏实地、喜悦满盈、和生命长度相随相伴。

自由来自内心的选择,它是心怀敬畏、心甘情愿的选择,更值得我们走下去。

需要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所以,我们再耐心等一等,等一等吧!

当我们真的能够自由享受曼妙春光时,也就是在疫情消退的那一天,是我们真正把握住自由的那一天。

付诸生命的自由,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自由吗?

作者简介:深浅慧,富书亲子写作实战营第五期基础班学员,富小书的人,富书专栏作者,二宝妈,专注儿童文学、育儿领域写作,分享教育和养育心得,本文首发富小书(ID:fxsfrc),你身边最好的闺蜜,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