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一切都像极了2008年。

昨晚(3月13日),美股触发史上第三次熔断。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要知道,美股熔断历史上只发生过三次。上一次熔断,还要追溯到2020年3月9日。

网友说:那天,我的记忆很深刻,那感觉,仿佛就在几天之前。

3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交易日结束后下跌超过2000点,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跌幅,触发美股史上第二次熔断。

美股之外,全球其他主要股票市场亦遭血洗,至少11国触发熔断。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英国富时100指数跌逾10%,法国CAC40指数跌逾12%,德国DAX指数跌逾12%;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印尼、菲律宾、越南主要股票指数跌幅均超过4%。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已经封神的巴菲特都说,有生之年还未见过这么密集的熔断。

不知不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十多年,久到新成年的00后一代,已忘了当时危机到来时的“萧条”和紧张。

10年,弹指一挥间,对很多人和事而言却是沧海变桑田。但危机却从未离去。

比如,新冠病毒这只黑天鹅。

和10年前一样,为应对疫情冲击,早在3月初,全球金融市场就迎来了一次大放水。

在美联储史无前例的降息50个bp之后,

沙特央行将回购利率及逆回购利率均下调50个基点;

澳洲联储和马来西亚央行先后降息;

同一天召开的G7国家财长及央行行长紧急会议宣布,准备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以刺激经济增长。

但历史不会简单重演,10年前有效的救市手段,现在用起来却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毫无用处。这也证明了一点,危机从未得到根本解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甚至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将降至自金融危机结束以来的最低水平。

事实上,随着漫长的扩张周期进入尾声,依靠债务驱动和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的全球经济已失去了源动力,前景堪忧。

而疫情和石油两只黑天鹅加重了这次危机,央妈们能出的招基本都出了,但没卵用。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看看,一贯乐观的任泽平也不乐观了。

全球经济的恐慌情绪尚未到达拐点,短期内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

2008年的那一场劫难,多少房企熬不到4万亿的到来。而这一次,又有哪些房企能安全活下来呢?

你要知道,10年前,深圳上海房价每平方1万,腾讯股价8块,猪肉8块一斤。10年后,深圳上海房价每平米5万,腾讯股价400块,猪肉40块一斤。

当房价后面多了一个0,很多努力注定无力。

01

冬天来了

看过《权力的游戏》的朋友都会记得,马丁叔在第一季第一集,就借冬临城主之口,喊出了贯穿总七季的恐惧:

the winter is coming!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对于这句话,如今的地产行业,体会深刻。

2月27日,凯德集团率先宣布,董事会和高管层自愿降薪,其董事费和基础薪资将从4月1日起降低5%-15%;

江西房企九颂山河的高管及员工,甚至还自发递交降薪请愿书,愿与企业共同守护山河……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看着这些红手印和请愿书里力透纸背的江湖义气,我莫名想起了《古惑仔》里的一句话:

所谓“義”字,就是我为羔羊,等待磨刀霍霍。

只要是个稍微理智的职场人都知道,降薪和裁员,从来都不是可选项。

早在2月中,传出安徽文德控股,规劝员工自谋发展的内部群截图;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梦想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酷。

疫情引发的连锁反应,让这些房企们被迫褪去了华丽衣袍。

根据克而瑞房企2月份销售数据统计,TOP100房企单月全口径销售额3243亿,创下近几年来的单月最低值,同比下降38%,约9成的房企单月同、环比均下跌。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其中:

超大型房企如万科和碧桂园分别实现全口径销售额267.7亿元和300亿元,同比减少33.8%、49.2%;

中型房企如旭辉、阳光城分别实现25亿元和45亿元,同比下降47%和61%;

小型房企如首创置业2月实现签约金额为8.4亿元,同比下降83%。

人类总擅长安慰自己:线下不行还有线上,唯一逆袭的恒大超过400亿的单月销售羡煞众多房企。

这似乎是一个信号:只要打折跟得上,没有一个销售数字是达不到,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到。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么我只能告诉你:这个信号,只说对了最后三分之一

但是还有一个前提是,你能够在这个冬天,活下去。

02

谁能活下去?

有人会问,谁能活下去?

这个问题,取决于各大房企的身体状况。

为什么这么说?

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刊登的论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统计截至2月1日中国内地4万多COVID-19确诊病例,COVID-19主要是打击老年人,在70~80岁段的病死率为8%,80岁以上段为14.8%。

简单理解就是,老年患者越多,呈现的病死率也就越高。

为何?

因为相比之下,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较差且大多患有慢性疾病。

在暂时没有特效药全靠熬的病毒面前,好的身体素质、好的免疫力就成了战胜病毒的必不可少的武器。

同理,身处寒冬的房企也是如此。

房企身体好不好,一个很客观的标准是信用安全评级。

啥是信用安全评级?

一句话就是:它是以房企的动态现金流对短期债务的覆盖为主,兼顾了资产对长期负债的覆盖性,同时考虑到了适度杠杆率的合理贡献、规模效应以及永续债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在权威数据的基础上生成的榜单,旨在更客观、更准确地动态预见房企的信用安全状况。

简单而言,信用安全评级越高的房企,身体是越好的。

哪些房企身体最好?

我先给你看几个表。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这是2019年中期的信用安全评级榜单,中海、华润、保利、万科、碧桂园分列一到五位。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这是2018年,排在前四的依旧是中海,保利、华润、万科。唯一的变化是,那时的龙湖还能排名第5,位次比排在第6的碧桂园靠前。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2017年,前三的是中海、保利和华润,嘉里建设和龙湖分列第四和第五。

看完这三年的榜单,你发现啥没?

在这三份榜单中,中海、保利、华润和万科总是霸榜,其中,中海连续三年排名第一,龙湖连续两年排在前五,直到2019年中期才被碧桂园超越。

整体而言,信用安全排行前三的均为央企,中海地产、保利地产还有华润置地,其共同原因是央企持续对负债和杠杆的相对较严格控制。

以中海地产为例,其信用安全值高居榜单第一,而且得分总是高于其他房企一大截,这得益于有“利润王”之称的中海,利润总额常年高居榜首,销售规模保持在头部,对负债率的严格把控。按2019年中期财报截至6月末的数据,中海地产的资产负债率是60.1%,净借贷比是35%,负债率在千亿以上房企中最低的。

保利和华润的杠杠率也相对较低,同时预期现金流入对流动负债覆盖良好,提升了信用安全评级。

此外,万科也是信用安全榜单前五的常客。作为多年的国内老大,万科对风险一直保持警惕。

还有碧桂园,19年中期的信用安全冲到了第五位。这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实际上也并不完全是意外之外,体现了快周转下的安全。

对一家房企的评价和看法也要进化。我们看看碧桂园2019年中报的数据吧:

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30.6亿元,同比增长41.3%;

净借贷比率为58.5%,这已是碧桂园连续12年保持净借贷比率低于70%;

截至2019年6月底,公司可动用现金余额约2228.4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为12.8%,保持了充足的现金流。

信用安全是一个相对综合的参考维度,如果想用更细的颗粒度去分析和拆解,我们也可以把相关的指标进行分解和对比。

我的好朋友标叔告诉我,从财务视角,房企安全边际的评估依据,核心是负债水平,且结合偿债压力综合分析。

通常情况下,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被用来反映上市公司的风险水平。但房地产行业比较特殊,因为预收账款未结算之前也属于负债。因此相比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也叫净借贷比率),是一个更能反映房企债务真实情况的指标。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比如上图这张净负债率排行榜。

不过,这个榜单得倒着看,净负债率越低越安全。所以除了港股的嘉里建设外,表现最好的是万科和中海。

在负债水平之外,现金短债比同样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能反映企业一定时点下的经营风险和安全性。

一般而言,该指标大于1,可以说明短期内房企在手现金对流动负债的覆盖能力较好,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有相对保证。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销售额排名前10的房企中,中海地产的现金短债比最高,达6.57。中海对现金流和负债率的管理一向非常严苛,财务稳健、现金充裕是其一贯的经营风格,还有央企身份加持,风控妥妥地。

华润置地以4.78紧随中海之后,其次是龙湖。

结合这些体检数据,我们基本能出一个结论是:

中海、万科、保利等这些超大型企业身体最好,最能过冬。

03

谁能跑赢下半场?

进入2019年开始,“现金为王”已成为衡量企业稳健性的首要考虑因素。

乐居统计的数据,2019年中期手持现金超千亿的有恒大、碧桂园、万科、中海、融创、保利等少数几家。

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要钱、要地、要人”是房企经营环节的三大重要节点,而“要地、要人”本质上也是回归到“要钱”这一环节。

我们经常听到各个大佬说,要拿便宜的钱干更多的事。

道理大家都懂,但却不是谁都有能力做到。

这里不得不提的还是中海,其超强的融资能力让很多既羡慕又嫉妒。

据港交所3月3日披露的一份文件显示,中海地产于近日在港交所发行了3笔合计10亿美元债券。

其中,3亿美元5年期债券年利率2.375%;5亿美元10年期债券年利率2.750%;2亿美元15年期债券年利率3.125%。债券利率再刷新低,发行年期之长,再创纪录。

与之对比的是,2020年,房企的5年期美元债利率多在7.5%左右。而有些房企,利率已经飙升到10个点以上。

这种鸿沟般的差距,你说怎么玩?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可以看到,像中海、龙湖,能拿到4%以下的利率水平,基本就是整个行业最低的融资水平了。

庞大的现金储备,极低的融资成本,如果再遇上稍稍宽松的货币政策,无论在哪个行业,简直就可以无往不胜了。

不过,在地产行业,评价一个房企的真正潜力,还得考量另外一个指标——土储质量。

简单一句话,就是得一二线者将得天下。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月份,一线城市新房价格涨幅有点扩大,二三线城市涨幅有所回落。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在一线城市方面,经过初步测算,1月份,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其中,北京持平,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上涨0.5%、0.3%和0.5%。

看到了吧,即便这个冬天如何寒冷,但一线城市的房价还在继续往上飙。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很多人说,疫情会给楼市带来巨大冲击。

这话其实只对了一半。

对于有些三四五线城市而言,确实冲击巨大,在这些城市,再试图寄希望于买房赚钱的人,大概率只能坐等关灯吃面。

对于多数一二线城市而言,短期也会受到冲击,但很快会修复。尤其是70、80后的改善和90后的置业需求,不会因为疫情的到来而凭空消失。

按钟南山院士的判断,4月份疫情会基本结束。

就地产而言,算上消费者的惯性观望,房地产行业有望在5—6月份开始回血,而大规模的销售反弹现象预计会出现在下半年。

前面说了,不是所有城市都能迎来复苏,城市核心竞争力(优质配套)将进一步强化楼市分化的格局。

房企的拿地趋势也在验证这一点。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这几年,最聪明开发商都在大规模的聚焦一二线。

如图所示,近3年土地储备一二线城市占比是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中海、融创和保利。

比如中海。

1月8日,中海发布公告称,2019年公司新增53宗地块,土地出让金1133.6亿元,地块基本全部在一二线城市。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说,2019年,中海地产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拿的地,约占超过其全年拿地总量的4成,仅在北京拿地额就超过200亿元。

再比如保利。

2019年全年保利地产拿地金额1553.7亿元,占销售金额的比重为33.6%,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和粤港澳三四线城市,按拿地金额计算,一线18.8%,二线39.3%,三四线41.9%。

而这些优质的土储,都将是中海、保利安生立命的本钱。

要知道,疫情这只黑天鹅谁也无法预料。只不过生活还要继续,黑天鹅总会不断的出现。

我们都知道,以地产为代表的行业,尽管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但其实都是周期的囚徒。

但要躲避周期的追杀,只能让自己稳健而又强大。

只有这样,才能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冬,然后活下去,并活得好。

假如,疫情之后,只剩下5家房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