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年導致六十萬同胞喪生,恐怖的民國鼠疫是如何“消失”的?


三十八年導致六十萬同胞喪生,恐怖的民國鼠疫是如何“消失”的?

1911年,一場史無前例的鼠疫降臨在東三省大地上,六萬同胞不幸喪生,無數國人籠罩在疾病的恐怖陰霾下。

值此國難之際,伍連德博士挺身而出,以高妙醫術力挽狂瀾,成功控制鼠疫蔓延,憑實力在全世界圈了一把粉,以至於連當時英國媒體也說:“他為我們做的一切,我們無以為報,我們永遠感激他”。

三十八年導致六十萬同胞喪生,恐怖的民國鼠疫是如何“消失”的?

然而,對於20世紀中國鼠疫歷史來說,1911年的東三省鼠疫,僅僅是個開始,真正的災難,還得從民國時代的三十八年裡說起。

一、鼠疫肆虐

據《中國鼠疫流行史》記載,民國的三十八年間,我國因鼠疫去世的人高達52萬餘人,其中僅1917年至1918年發生在山西、綏遠地區的肺鼠疫,就造成了14600餘人死亡,鼠疫帶來的危害,由此可見一斑。

說來奇怪,自從十四世紀歐洲爆發鼠疫後,人類已逐漸掌握了一些預防鼠疫的方法,為何民國時代的鼠疫,還會在祖國大地上猛烈流行呢?

其實,民國年間鼠疫肆虐,是多重原因造成的,這其中首當其衝的一條,便是民國公共衛生建設太薄弱。

三十八年導致六十萬同胞喪生,恐怖的民國鼠疫是如何“消失”的?

國民政府成立後,一心致力於讓國家權力向縣以下延伸,在此過程中,一股新的勢力——鄉紳階層應運而生。

不得不說,鄉紳階層的產生,的確增加了國民黨政府的向心力,但與此同時,鄉紳階層也影響了國民政府經濟改良的措施,導致國民政府的職能無法有效發揮,許多改良鄉村的政策無法落地,農村的建設日益衰敗,進而影響到城市的發展建設。

除此之外,國民政府在飲食衛生方面的監督管理存在漏洞,也是鼠疫流行的原因之一。

雖然國民政府頒發了大量關於衛生管理的政策法規,但依然擋不住食物中毒事件頻頻發生。比如1934年《申報》上便記載了上海虹口歐嘉路50號協興飯館因食物中毒事件,先後導致11人去世的醜聞,可見當時的衛生監管情況,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若說監管漏洞還能設法彌補,那民國時代衛生經費不足,資源匱乏的大坑,卻足以讓國民政府在對抗瘟疫中敗下陣來。

要問民國時期衛生事業的經費有多可憐,不妨看看1936年教育與衛生經費的對比數據。據史料記載,當時安徽、河南等省的衛生經費在所有費用中佔比僅0.3%,比教育經費少50倍,而在武漢,公共衛生人員的缺口更是一度高達2000人,以至於當地許多百姓因醫護人員嚴重缺乏,無法享受醫療衛生服務。

三十八年導致六十萬同胞喪生,恐怖的民國鼠疫是如何“消失”的?

不僅如此,民國時期還存在公共衛生資源分佈嚴重不均,城市與農村的衛生差距大的問題,側面為鼠疫流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雖然民國政府在城市與鄉村都進行了公共衛生建設,但部分鄉鎮衛生仍存在許多不足。比如城市裡的垃圾有專人清運,菜市場也有人定期打掃,但農村菜市場卻蒼蠅密佈,無人管理,同時由於農村的垃圾筒大多是木製的,常常損壞,一些村民便將垃圾隨意傾倒,進一步加劇了環境汙染。

糟糕的公共衛生建設,為鼠疫的傳播提供了土壤。而戰亂不斷的大環境,尤其是二戰時期,日本對中國實現細菌戰的行為,則加速了鼠疫的蔓延。

據調查統計顯示,僅浙江一地,就有約6萬人死於細菌武器攻擊,其中衢州約4萬人,金華5000餘人,麗水6800多人。另外,日軍還在金華對國民政府軍實施細菌攻擊,導致2393名軍人犧牲。酷烈的細菌戰,還造成了當地後來多次瘟疫。

三十八年導致六十萬同胞喪生,恐怖的民國鼠疫是如何“消失”的?

二、硬核防治

鼠疫屢禁不絕,讓國民政府傷透了腦筋,但奇怪的是,新中國成立後,鼠疫卻突然像人間蒸發了一樣,在極短的時間內銷聲匿跡,這是怎麼回事呢?

說起來,民間鼠疫能夠及時撲滅,離不開新中國的硬核防治鼠疫措施。

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包括鼠疫在內的傳染病防治,一直投入巨大的力量。而除了強化醫療資源,彌補以往衛生防治的短板外。一些專家學者採用“相對獨立鼠疫自然疫源地”學說理論,結合我國特點,在實踐中發展成“滅鼠拔源”的工作方式。

這項工作簡單來說,就是要將鼠疫發生地的宿主數量,減少到某一限度之下,使動物間鼠疫傳播停止,這樣就算之後宿主數量重新增加,鼠疫細菌也無法再自發重新產生了。

三十八年導致六十萬同胞喪生,恐怖的民國鼠疫是如何“消失”的?

鑑於當時通遼地區的鼠疫最為嚴重,一場轟轟烈烈的“滅鼠運動”率先在通遼一帶展開。當地的達烏爾黃鼠在這場滅鼠運動中數量銳減為每公頃0.3只。此後,為了徹底消滅鼠疫,我國進一步提出將黃鼠數量控制在每公頃0.1只的新要求。

大規模的捕鼠行動,讓以黃鼠作為宿主的鼠疫傳播大幅度減少,但與此同時,以家鼠為宿主的鼠疫及外來輸入型鼠疫的防治工作依舊艱鉅。比如80年代初,雲南就在時隔26年後突然爆發了家鼠鼠疫,極大的考驗了我國的防控能力。

好在我國對此早有準備。早在雲南鼠疫發生前,我國便長期對該地區進行鼠疫監測,等到雲南鼠疫重新發生時,我國在第一時間便發現了異常,隨即採取控制措施,並根據相關情況調整監測和控制措施,一旦發現鼠疫苗頭,立刻進行撲滅,確保在全世界鼠疫重新高漲的大背景下,一件人與人之間的鼠疫傳播都沒有發生。

不僅如此,我國還制度了科學的鼠疫防控方法,通過控制捕獵旱獺等方式,防止鼠疫向人類傳播。同時,我國也長期致力於改善生態條件,建立防鼠糧倉,在村落中滅鼠滅蚤,減少人類感染鼠疫的機會。

三十八年導致六十萬同胞喪生,恐怖的民國鼠疫是如何“消失”的?

經過這樣多年如一日,從未敢放鬆的防控。許多地區的鼠疫發病率,已經下降到極低的水平,就連曾經佔據鼠疫發病首位的雲南,在我國政府的長期努力下,發病率也可以下降到偶爾發生的水平。

從二十世紀中期到今天,曾經讓老一代人刻骨銘心的瘟疫,漸漸成了一個讓我們陌生的詞彙。但這並不是說,瘟疫們自己跑掉了,而是靠新中國幾代人的心血,以及無數奮戰在防治瘟疫第一線的人,默默付出與守護。

無論是平凡年月,還是大敵當前,總有一群人挺身而上,守護我們的歲月靜好

參考資料:俞東征《新中國鼠疫防制50年》、胡紅梅《民國公共衛生體系及其與疫災的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